2025 年 7 月,甘肃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爆发的幼儿群体性血铅中毒事件,撕开了民办教育监管的巨大漏洞。当 233 名幼儿因铅超标接受驱铅治疗时,这起事件不仅是对教育初心的背叛,更是对公共卫生安全底线的践踏。
一、毒源追踪:从彩色面点到工业颜料
7 月 8 日,天水市联合调查组公布的调查结果令人震惊:涉事幼儿园早餐留样的三色红枣发糕(铅含量 1052mg/kg)和晚餐留样的玉米卷肠包(铅含量 1340mg/kg),超出国家标准 2000 倍以上。这些色彩鲜艳的 " 营养餐 ",竟是用工业彩绘颜料调制而成——查获的剩余颜料包装明确标注 " 不可食用 ",却被园长朱某琳、投资人李某芳授意用于幼儿食品制作。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并非偶然失误。有家长向记者透露,早在去年 5 月,已有幼儿出现血铅异常,但家长并未将此事与幼儿园相关联,直到今年 7 月群体性中毒暴发。这种将利益凌驾于生命之上的行为,彻底暴露了涉事者的道德沦丧。投资人李某芳名下还控制着渭北、慈爱、蒙迪爱三家幼儿园,事发后家长们纷纷带孩子体检,虽其他园所样本检测正常,但这种 " 毒点心模式 " 的潜在蔓延风险,已让整个幼教行业蒙上阴影。
二、检测迷雾:数据差异背后的信任崩塌
事件初期,天水本地检测结果与西安医院数据的巨大差异,引发家长强烈质疑。一名幼儿在本地检测为 27.6μg/L 的 " 安全值 ",赴西安复检竟飙升至 440μg/L。这种检测差异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折射出公共卫生体系的公信力危机。
截至 7 月 7 日,全园 251 名幼儿中 233 人血铅异常,其中 3 名重症患儿血铅值超 500μg/L。陕西、甘肃两地医疗专家组成的联合诊疗团队,在西安市中心医院开设绿色通道,承担了超 70% 患儿的救治工作。但家长们的焦虑并未因此缓解:住院三天花费超 2000 元、自费检查项目繁多、驱铅治疗可能引发的后遗症,都成为压在家庭肩上的沉重负担。
三、监管失守:三重防线的全面溃败
这起事件暴露出民办教育监管的系统性漏洞。首先是准入机制不严:褐石培心幼儿园 2022 年取得办学资质,却在食材采购、加工流程等关键环节长期处于监管真空。其次是食品安全监管形同虚设:幼儿园虽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但 " 明厨亮灶 " 摄像头下公然使用工业颜料,日常检查报告却 " 一片祥和 "。最后是应急机制滞后:家长早在半年前就反映孩子腹痛、厌食等症状,相关部门直至群体性中毒爆发才启动调查。
更值得深思的是,事件背后折射出民办教育商业化的畸形生态。该园每月 360 元的伙食费、一年近万元的学费,本应对应更高的安全保障,却被异化为追逐利润的筹码。当教育沦为生意,儿童健康便成了最轻易被牺牲的成本。
四、健康之殇:不可逆的生命代价
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堪称 " 慢性毒药 "。上海市儿童医院赵艳君副主任指出,即便血铅浓度低至 50μg/L,也可能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问题。而此次事件中,部分患儿血铅值高达 500μg/L 以上,已属重度中毒,可能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
医学研究表明,铅中毒对儿童的影响具有不可逆性。血铅每升高 100μg/L,智商可能下降 6-7 分,且这种损伤无法通过治疗完全恢复。更令人担忧的是,铅在骨骼中的沉积可能在未来数十年持续释放,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五、如何避免下一个 " 毒点心 "
目前,朱某琳、李某芳等 8 名涉案人员已被刑拘,律师分析其可能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死刑。纪检监察机关同步启动对监管人员的追责程序,这是对 233 个受害家庭的初步交代。
但更重要的是构建长效防范机制。专家建议,应将食品安全纳入办园许可强制考核,对经营者实行背景审查和年度伦理评估;强制幼儿园接入区块链食品溯源系统,实时监控食材采购与加工流程;建立跨区域医疗协作机制,确保检测数据透明可信。
这起事件犹如一记重锤,敲响了儿童公共卫生安全的警钟。当鲜艳的 " 血色 " 发糕成为健康杀手,我们必须追问:还有多少监管漏洞在等待被填补?还有多少稚嫩生命在承受本可避免的风险?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重构监管体系,才能让 " 毒点心 " 永远消失在孩子们的餐桌上。
编辑 / 严雨尘 综合自央视新闻、华商 - 报、上观 - 新闻、红星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