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贝塔商业
"8 月 1 号起买黄金要登记了 "
7 月 2 号,央行低调发布了一份事关黄金买卖的新规:《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最醒目的变化在于:从今年 8 月 1 日开始,个人现金购买黄金超过 10 万元的,就得上报。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是典型的 " 反洗钱 " 操作,符合国际监管趋势。但从心理层面,它敲响的是普通人对黄金的第二个警钟。
第一个,是金价涨疯了;
第二个,是你再花钱买金,得小心被 " 关注 " 了。
这种微妙的转变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金价刚创下历史新高。
一年多前每克还是 400 元出头,现在动辄 700 元 +。很多人早就不是买黄金首饰,而是直接上手金砖、金条,有钱人买来储值,没钱人也买点 " 压箱底 "。
黄金,已经不再是那个 " 买了就可以忘 " 的东西了。
而对整个黄金行业来说,这只是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块。
金价上涨,为何金饰卖不动了?
" 现在谁还戴那种大龙凤金镯子?买一套下来,工资没了不说,还有贬值的风险。"
这是微博上一位网友对高金价时代黄金消费的真实反馈,也精准戳中了黄金行业眼下最深层的困境。
一边是金价连连创高,突破 600 元 / 克大关;一边是金饰行业连环关店,业绩雪崩。2025 年一季度,周大福营收下滑 17.5%,老凤祥下滑 31.6%,中国黄金净利润大跌近 63%。行业头部尚且如此,腰部玩家更是风声鹤唳。
很多人不理解:金子在涨,为什么金店反而卖不动了?
表面看,这是金价上涨导致成本飙升,零售终端 " 卖不起 "。但实际上,真正致命的是:金价在涨,消费者对金饰的兴趣却在跌。
答案是:不值。
这时候,消费者开始算账了。
特别是年轻人,不愿意再为这层 " 贵金属外壳 " 买单。金饰本质是 " 情绪产品 ":它不保值、不回本、没流动性,甚至美学也早就脱节。很多 90 后、95 后甚至 00 后开始彻底抛弃 " 金饰 = 保值 " 的旧逻辑。
尤其在年轻人看来,高价金饰既不保值、也不实用,还占了资金流动性。再加上设计不够潮,回收还要折价,很多人干脆放弃购买,转向小克重、定制款,甚至直接买金条囤着。你卖我工艺、品牌、情怀,我却只想买实打实的金子。
周大福一个季度关闭门店 397 家,周大生关了 177 家,老凤祥缩了 297 家加盟点。在深圳水贝市场,商家直言:" 现在卖一单亏一单。" 回收价和零售价的差价已经拉大到 25 元 / 克,利润空间几乎被金价和消费降级两头挤死。
当黄金成为资产,而金饰仍停留在 " 审美落后 + 溢价高 " 的旧模式中,行业自然难逃 " 越涨越冷 " 的尴尬。消费者不是不买金,只是不再愿意花冤枉钱、为过时的观念和品牌 " 交学费 "。
商家卖的是工艺、品牌和故事;年轻人要的是实用、保值和性价比。
所以,这不是金价的问题,也不是黄金的问题,而是金饰的商业逻辑,在高金价下彻底暴露出了破绽。
从 " 租三金 " 到 " 打金定制 ",年轻人重塑黄金叙事
" 结婚那天我戴的金镯是租的,一天 2000,真金,拍照很好看。婚礼结束还回去,我老公的钱就拿去买金条了。"
这是 95 后新娘欧阳奕的真实经历。在小红书上,这种 " 租三金 " 的讨论热度越来越高,评论区几乎一边倒地表示支持:" 太实用了 "" 这才是新时代的婚礼智慧 "" 面子给了父母,里子给了自己 "。
在广东、福建等地,婚礼佩戴黄金首饰曾是刚需,新娘戴上龙凤镯、猪牌吊坠,是 " 体面 " 的象征,也是 " 彩头 " 的象征。但如今,一套婚庆金饰动辄五六万元,金价上涨之后,买一套 " 压箱底 " 的金子,成了压垮新人钱包的最后一根稻草。
租金则成了理智又高效的选择。
这并不是 " 偷懒 " 或者 " 将就 ",而是一整代年轻人在现实压力下做出的务实决策。
当下结婚的平均花费不断抬高,房、车、彩礼样样都贵,而 " 三金 " 这种只为面子、不见实用的支出,最容易成为被 " 开刀 " 的部分。更别说,在很多人看来,彩礼已经够压抑了,三金这种非必须老传统,更像是变相加码。
与其说年轻人反对传统,不如说他们太明白生活的不易——要体面,也要自由,要仪式感,也要性价比。
还有一个更扎心的现实是:买金结婚,首先你得有人结婚。
2024 年全国登记结婚人数跌破 700 万对,创下历史新低,单身人口持续上升。很多年轻人不再为 " 嫁妆 " 攒钱,而是为自己买一条金链子、一个金吊坠,作为奖励,或是纪念某个重要时刻。
黄金消费,正在从 " 家族观念 " 转向 " 个人选择 "。
这也带来一个显著变化:年轻人开始拒绝沉重、程式化的 " 婚礼黄金 ",转而拥抱轻量、个性、可日常佩戴的黄金饰品。传统的 " 大克重、厚工艺、老故事 " 正在逐渐被淘汰。
潮宏基是这波风潮的受益者。一季度净利润逆势增长 44.38%,靠的就是 " 非遗花丝 "" 串珠编绳 " 这些差异化设计。轻量化、潮流化、定制化的产品,更符合 Z 世代的审美和财务规划。
与之相对,那些还在讲 " 龙凤呈祥 "" 一生一世 " 老故事的品牌,已经被年轻人悄悄按下了 " 跳过 " 键。
过去黄金象征的是 " 门第 "" 传承 "" 保障 ",而现在的年轻人说得更直白:" 我不是不买金子,我只是不给落后老观念买单。
黄金没退场,只是观众换人了。
有人关店止损,有人单店卖爆 2 亿
当传统金饰品牌们在高金价下集体踩雷,一些逆势崛起的玩家,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数。
最典型的,是 " 老铺黄金 "。
这家门店数量只有 36 家的品牌,却创造了单店年均销售 2.1 亿元的业绩(行业平均不及其十分之一)。它没拼命开店,而是打造 " 工艺 + 文化 IP" 的奢侈品路线。所谓 " 古法金 "" 皇家御制 "" 限量非遗 ",吸引的不是冲着克重来的客人,而是愿意为设计和文化支付溢价的高净值人群。
还有菜百股份。眼见金饰难卖,干脆押注金条与金币。2025 年一季度,贵金属投资产品营收占比超过 60%,拉动整体收入增长 30% 以上。这是典型的 " 去消费化、强资产化 " 思路。
他们共同的破局点只有一个:不再把 " 黄金 " 当成理所当然的标签,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可以讲新故事的载体。
周大福、老凤祥这些品牌最初的增长,是建立在 " 婚俗刚需 " 和 " 增值神话 " 上的。而今天,年轻人不信 " 金价永远涨 ",也不愿为 " 传统意义的美 " 付出高价。品牌如果还守着原地不动,注定被高金价埋葬。
这场结构性洗牌里,拼的不再是门店密度,而是用户理解力。谁先看清 " 黄金消费 " 已经变成 " 黄金表达 ",谁就能活下来。
黄金的下一站,叫资产
从央行新规限制 10 万元现金买金开始,到金饰品牌一季度关店上千家,再到 95 后新娘 " 租金结婚 ",黄金这门生意,正在被一步步重构。
金融属性还在,其他的意义正在逐步退场。
它曾经是身份的象征、婚姻的保证、家庭传承的工具。但今天,对越来越多年轻人来说,它就是金属,是一种资产,是买来保值、但除了保值之外,它承载的那些意义:身份象征、情感凭证、面子工程等等正一点点被年轻人抛下。
现在的人买金子,不是为了听品牌讲故事,也不是为了凑齐婚俗清单,而是为了手里多一份底气。它不再属于长辈的审美。它可以是租来的、定制的、小克重的、随身带着的,也可以是买完就锁进抽屉的。
央行的监管新规,其实更像一个信号:黄金早就不是什么民间默契,而是正式进入 " 资产序列 " 的一员了。你想靠它保值避险,当然可以,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没有代价的选择:这正是市场成熟的标志。
黄金的价格还会涨跌,但它的角色,已经从 " 信仰 " 变成了 " 工具 "。
过去靠情怀卖黄金的时代结束了,真正能留下来的,是那些让用户感觉 " 划算 "" 自由 "" 可控 " 的选择。
黄金还在,只是神坛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