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故事,河有传奇。在这片古老而坚韧的土地上,每一缕风都携带着往昔的呼唤,每一颗石都镌刻着岁月的誓言。在那片被岁月轻抚过的黄土高原上,静默矗立着一座见证革命风云的圣地,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更闪耀着革命精神的光辉,这就是位于榆阳区镇川镇花岩村瓦岗寨组的中共榆林县委旧址——申氏大院,一个将红色基因深植于古老窑洞之中的历史丰碑。
曾几何时,这里是一片繁忙的革命热土,窑洞四合院内,革命的火种熊熊燃烧,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1946 年 6 月,内战全面爆发。为了贯彻毛主席关于加强边区北线工作的指示,10 月,在时任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的策划下,驻防横山一带的国民党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指挥胡景铎率部起义,史称 " 横山起义 "。为了配合横山起义,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发起了对镇川堡的围攻,经过激烈的战斗,于 1946 年 10 月 14 日午夜解放镇川。随即成立中共镇川县委员会、镇川县政务委员会,开启了榆林地区红色政权的新篇章。
旧址所在的申氏大院,作为县委机关驻地,下设镇川市委(区级)和吴庄、盐湾、鱼河堡、响水、武镇 5 个区委,同时设立了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民运部等重要工作机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革命工作体系,为推动土地改革、组织生产、发动群众支援前线等一系列革命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1947 年,面对战火的考验,镇川县委组织群众集结近八百副坚实担架,为前线部队穿梭输送弹药物资与急需军粮,并精心转运负伤战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民鱼水深情,为西北人民解放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这硝烟暂歇的间隙,县委紧锣密鼓地推进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运动,深刻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在社会变革书写了辉煌篇章。
1949 年 3 月 7 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镇川县更名为榆林县,4 月 1 日中共镇川县委员会改称为中共榆林县委员会。4 月 17 日至 24 日,中国共产党榆林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申氏大院隆重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关于土地改革、党务工作、生产发展、支援前线的四个报告,选举产生了县委委员 11 人。
申氏大院,这座古老的窑洞式四合院,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峥嵘岁月,自身也是一处珍贵的古建筑遗存。它坐落在寨山半山腰,三面临沟,背靠大山,最早由 8 处窑洞式四合院构成,至今仍有 4 处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窑洞建筑风格的珍贵样本。这些窑洞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还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是黄土高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2018 年,中共榆林县委旧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所在四合院有坐东向西正窑 3 孔,现已被改造为镇川革命历史展馆,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详实的文字记载,向世人展示着榆林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中共榆林县委旧址,是历史的见证者,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者,更是新时代红色教育的鲜活教材。它以一种无声的力量,诉说着过去,激励着未来,让人们在缅怀与学习中,更加坚定地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融合,展现出一幅幅壮丽的红色画卷,激励着每一位后来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
来源 / 榆林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