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文汇 1小时前

夏日经济不等于“瞬间经济”

据央视报道,今夏全国文旅系统创新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上海多家美术馆、图书馆延长开放时间并增设夜场;河南洛阳古墓博物馆推出沉浸式夜游项目。" 博物馆 + 戏剧 "" 公园 + 商圈 " 等跨界融合模式,正为夏日文化消费市场注入新动能。

可以看出,夏日经济已突破季节性策略定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引擎。这中间,文旅产业可以充分发挥其轻资产特点,灵活多样和及时做出文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比如,海南部分企业就在暑假时,推出 " 亲子度假 + 体育竞技 " 消费模式,加上 " 住两晚送一晚 " 活动和国际青少年运动嘉年华,形成良好的叠加效应;江苏延续苏超联赛热度,累计推出超 1800 项文旅活动;无锡部分景区推出暑期 " 票根保存好,后续有惊喜 " 活动,通过其中 " 隐藏性任务 " 引导游客进行深度游览,打破传统旅游的计划性消费模式等等,就都是很好的范例。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夏日经济不等于 " 瞬间经济 ",时令经济也应为今后的长效经济蓄力。这方面我们曾有过不少教训。以往国内不少景区就过分依赖短期消费热潮,一些城市甚至为 " 冲业绩 " 过度投资季节性设施,如过度搭建临时性的露天舞台、夏季专属商铺等。一旦进入淡季,这些设施就会因利用率低被废弃,造成地方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此外,部分城市还存在 " 重形式轻内容 "、盲目仿效的倾向,有些 " 灯光秀 " 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特色,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殊不知,夏日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正是重塑、更新城市 IP 的绝佳时机。据报道,今年以来,重庆的东南亚国家的游客增长超 13.6 倍。吸引国外游客打卡的已不仅是重庆美食、" 轻轨穿楼 " 等网红标签。升级为常态化项目的无人机灯光秀等新兴高科技文旅项目,已经成为选择来重庆的新理由。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还应注意到,夏日经济的发展,不仅有赖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对城市治理能力与产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考验。面对夏日高温,旅游景点和公共场所如何保障游客安全与舒适、满足多样化需求,是发展夏日经济需要关注的痛点。可以参考的是,在夏日平均气温超过 30 摄氏度的新加坡,布局了随处可见的绿荫和空调设施,让城市公共空间同时成为避暑与旅游相结合的地标。

所以,对于文旅项目策划者而言,在彰显夏日经济繁荣的背后,如何更好地突出人性化服务,可能才是真正留住消费者的重中之重。

夏日文旅的发展不再是季节性红利。唯有通过文化活化、数字赋能等手段,将文化基因真正植入产业脉络,才能实现从 " 流量培育 " 到 " 文化滋养 " 的质变。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