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财米 洛溪 / 文
上海友升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升股份)2023 年 12 月 30 日开始正式排队上交所主板 IPO,已一年有余。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定于 2025 年 6 月 20 日召开 2025 年第 20 次审议会议,正式审议友升股份的 IPO 申请。
友升股份是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铝合金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公司产品主要聚焦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形成了门槛梁系列、电池托盘系列、保险杠系列、副车架系列等多产品体系。友升股份曾在 2021 年闯关主板 IPO,于 2022 年 7 月撤回,此次为公司第二次排队 IPO。
结合历年招股书披露信息显示,友升股份 2018 年至 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63,491.41 万元、61,118.52 万元、81,091.04 万元、151,119.19 万元、235,012.29 万元、290,485.81 万元、395,016.08 万元,2019 年至 2024 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3.74%、32.68%、86.36%、55.51%、23.60%、35.98%,除 2019 年外,其余年份持续增长。
同期,公司收现比分别为 1.14、1.04、0.75、0.79、0.85、0.81、0.62,总体呈下滑趋势,从 2020 年公司收现比低于 1 后,已持续五年,尤其是 2024 年收现比将至历史新低。公司营业收入常年大幅增长,而收现比却常年低于 1,分析人士称公司可能存在调节收入的情形。
2018 年至 2024 年,友升股份实现净利润分别为 2,789.98 万元、3,241.54 万元、5,604.84 万元、12,911.96 万元、23,303.10 万元、32,121.75 万元、40,515.98 万元,2019 年至 2024 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16.19%、72.91%、130.37%、80.48%、37.84%、26.13%,同样呈逐年上涨趋势。但是其净利润从 2021 年增长率达到最高后,涨幅开始逐年下滑。
2018 年至 2024 年,友升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 7,198.95 万元、3,810.08 万元、-1,361.38 万元、-6,993.74 万元、4,911.60 万元、3,802.24 万元、-25,294.15 万元,除 2018 年 2019 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高于净利润之外,其他年份远远小于同期净利润。尤其是 2024 年,公司净利润 4.05 亿元,同比增幅 26.13%,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却是 -2.53 亿元,中间相差近 7 亿元。
分析人士称,友升股份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远低于同期净利润,公司持续现金流恶化,其资金链愈发紧张,若该情况无法改善,公司或难以为继。招股书披露,2024 年末友升股份应收账款余额达 13.53 亿元,较 2022 年暴增 93.8%,应收账款周转率从 2022 年的 3.87 次降至 3.44 次,显著低于行业均值 5.49 次。另外,公司 2024 年末短期借款高达 9.89 亿元,而同期货币资金仅 8449.81 万元,短期偿债能力捉襟见肘。公司预计未来十二个月内需偿还的有息负债合计为 8.17 亿元,资金链紧张的局面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另外,友升股份第一大客户特斯拉同样面临着 " 困境 "。报告期内,公司对第一大客户特斯拉的销售收入分别为 47,473.30 万元、70,384.53 万元、64,952.28 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 20.20%、24.23%、16.44%,2024 年公司对特斯拉的销售收入有所下滑,订单同比下滑 7.72%。
资料显示,特斯拉是友升股份 2020 年新开拓客户,从 2021 年开始成为公司第一大客户。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25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仅为 33.67 万辆,同比下降 13%,远低于市场预期的 39 万辆,甚至未能达到投资机构最悲观的预测。这一交付量创下了自 2022 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季度水平,与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的强劲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特斯拉一个季度的销量仅相当于比亚迪一个月的销量。
中国市场作为特斯拉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柱,同样表现不佳。在 2025 年 4 月 28 日至 5 月 4 日的一周内,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仅为约 7300 辆,同比下滑 33.6%。更令人担忧的是,截至 5 月初的 18 周内,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有 8 周销量出现同比下跌。有消息称,2024 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全年交付超 65.7 万辆,虽然同比增长 8.8%,但这主要依靠降价拉动,其市场份额却从 2023 年的 7.8% 下滑至 5.4%。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出现产能过剩情况。部分新能源车企靠高杠杆和资本输血疯狂扩张,实际盈利能力却极其有限,甚至部分车企出现利润下滑,最直观的感受则是汽车售价 " 跳水 "。此前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已发出 " 汽车界恒大已存在 " 的警告,从侧面反映出新能源汽车整体销售火爆的背后则是行业 " 内卷 " 严重。整车厂商利润被终端市场压缩,成本压力则向上传递至中游汽车零部件企业。未来友升股份对第一大客户特斯拉的销售收入又将如何变化?面对行业 " 内卷 " 日益严重,友升股份在上下游产业链中 " 双重承压 " 下,利润会不会被持续压缩,业绩是否会受到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