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6 日,在 2025 消费金融生态大会上,马上消费金融发布 " 天镜 "3.0。" 天镜 " 则号称是全国首个零售金融大模型。
但全面拥抱 AI,并不会改变消费金融的经营本质。这家中国第三大的消金公司,正从过去的标杆变为如今的 " 问题生 ",暴力催收、投诉不断、APP 被责令整改、关联交易等等问题持续笼罩。
热闹喧哗过后,消费金融行业仍在经历转型,面对更强的监管、更卷的竞争,既非银行系,也无互联网巨头输血的马上消费金融,也必须重新思考自己脚下的路。
01
业绩前三,风险暗升
经历十三载跌宕起伏的发展后,2023 年消金行业资产规模和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元 " 关口 "。
然而这个曾经烈火烹油的行业,在强监管背景下,早已告别急速飙升的态势,进入内部分化阶段。
截至 2024 年,国内一共有 31 家持牌消金公司,除捷信消金因被京东收之麾下仅披露资产数据外,30 家消金公司均已交出了 2024 年的业绩答卷。
2024 年,马上消金实现营收 151.49 亿元,同比下降 4.09%;但净利润却增长 15.09%,达到 22.81 亿元。营收和利润均位居行业第三,仅次于蚂蚁和招联,净利润更是平安消金的两倍有余。
在行业整体承压,内部剧烈分化的时代,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还算不错。
但仔细分析,马上消费金融暗含的风险却在隐秘聚集。观察其成立至今的业绩表现,呈现跟随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进入调整期的特性,并没有表现出如蚂蚁消金那样的抗压性。
2016 年,刚刚成立的马上消金收获 3.47 亿元营收,5 年后突破百亿大关,但 2022-2023 年,收入利润增速均出现下滑迹象。2024 年,其资产规模也罕见缩水,同比下降 8% 至 655.6 亿元。
到 2024 年,收入罕见萎缩,是已公布业绩中 6 家营收下滑的企业,相比来看,蚂蚁消金、宁银消金则凭借互联网流量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快速奔跑。
马上消金去年利润虽增长 15%,但却跟大幅减少信用减值损失计提有关。2024 年,公司信用减值损失从 60 亿元骤降至 38.6 亿元,同比大幅减少 35.9%。可见,其相对亮眼的业绩背后存在不少瑕疵。
消金公司聚焦于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中低收入长尾人群,该类客户资产状况良莠不齐,收入稳定性较弱,违约风险偏高,甚至不乏隐瞒收入和负债的情况,一旦经济状况出现波动,极有可能出现坏账,这对消金公司的风控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然而在风险控制方面,马上消金不良贷款率三连升,2021 年开始,其不良贷款率明显抬升,从 2.76% 一路上升到 2.49%;不良贷款余额则从 2021 年的 15.48 亿元增长到 2024 年上半年的 16.54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核心资本充足率方面,马上消费 2023 年末数值为 13.93%,较 2022 年有所上升,但 2024 年上半年降至 12.72%,防范风险的安全垫在进一步减弱。
抛开亮眼外衣,马上消金业绩已不复当年荣光,风险却在持续上升。
02
左手倒右手
五年超百亿催收
马上消金由京东前首席战略官(CSO)赵国庆于 2015 年创立,属于早期一批的消费金融企业。
在泉州、广州未能拿到试点资质后,赵国庆最终在重庆拿到试点牌照,除其本人旗下中关村金科出资外,他还聚拢了重庆百货、重庆银行、阳光保险、小商品城、物美控股等五家外部股东。后历经多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达到 40 亿元。
但就在赵国庆当选 " 重庆经济年度人物 ",马上消金被看作当地创新标杆的背后,该公司深陷 " 暴力催收 " 的讨伐声浪中。
公司公告显示,2020 年至 2024 年其代理催收费用连创新高,分别达到11.56 亿元、15.01 亿元、20.88 亿元、28.20 亿元,31.3 亿元,五年合计高达107 亿元。
也就是说,双方上演着" 左手放贷,右手催收 " 的双簧戏码。信盟科技官网上," 科技让生活更轻松 " 的使命赫然在列,但在其助攻下,马上消金成为投诉的重灾区,甚至引发一些民生问题。
澎湃此前的一篇调查报道揭露了消费金融平台背后的催收乱象,其中就包括信盟科技合肥分公司,主要负责马上消金旗下安逸花的催收工作。
报道中指出,信盟科技培训人员会直接建议新员工用 " 威胁恐吓 " 的方式来施压。实际催收环节中,催收人员会直接报出欠款者家人、朋友的信息,甚至用恐吓、侮辱等方式。欠款者几乎没有任何隐私。
《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 消费金融公司应当建立逾期贷款催收管理制度,依法依规督促借款人清偿债务,不得采用暴力、威胁、恐吓、骚扰等不正当手段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
2023 年 12 月,马上消费金融就因贷前审查不审慎以及对委外催收合作机构管理不审慎,被银保监会重庆监管局罚款 100 万元。
但从实际情况看," 暴力催收 " 这种危害民生的违规行为,依然没有根除。
与此同时,马上消金一直处在 " 被投诉 - 被罚款 - 被整改 " 的循环中,合规问题始终萦绕。
2 月 19 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一批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违规 APP,马上消金旗下 " 安逸花 APP" 再次榜上有名,其因存在 " 未提供有效的用户账号注销功能 " 的问题被责令整改。
安逸花的 " 劣迹 " 早已有之,此前已两次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报批评,多次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而被举报。
2024 年,这家公司日赚 625 万元,光鲜亮丽的灯火阴影下,却是一桩游走在监管红线边缘,充满争议的生意。
03
关联输血,利益纽带
对于一家区域性的百货公司而言,马上消金无疑是一枚 " 资本金蛋 "。
2024 年,马上消金实现净利润 22.8 亿元,第一大股东重庆百货实现投资收益 7.08 亿元,占其当年净利润(13.15 亿)的 54%。
5 年前,物美张文中重组重庆商社,后成为重庆百货话事人,而物美又是马上消金第三大股东,三者利益紧密绑定。
拥有了马上消金这头 " 现金奶牛 ",张文中上位后,积极推动上市公司派发红利,2020 年 -2024 年,重庆百货狂撒红包 44 亿元,大股东物美系大快朵颐。既能从马上消金获得投资收益,又能从重庆百货拿到现金分红。
而马上消金对重庆百货来说,更是一个增值的 " 存钱罐 ",二者之间一直存在关联交易。2024 年年末,重庆百货在马上消费金融存款 26 亿元。
2024 年,重庆百货由此获取高达 1.28 亿元的利息收入,而且还有尚未到期的应计利息 1.35 亿元。也就是说,一年光吃利息就有 2.63 亿元。
疑惑的是,公司在 2025 年上半年,就已经发行了两次共计 25 亿元的金融债券,票面利率分别为 1.88% 和 2.05%。有这么便宜的融资渠道,为何还要大费周章从股东处吸纳高成本存款?
目前,马上消金的持股比例为,重庆百货持股 31.06%、中关村科金技术持股 29.5%、物美持股 16.12%、重庆银行持股 15.53%。
去年 4 月 18 日,国家金融监管局要求,将消金公司主要出资人持股比例要求由不低于 30% 提高至不低于 50%。而马上消金的股权格局似乎并不符合新规要求,未来可能出现股权转让或争夺股权的风险。
消费金融公司的运作模式其实很简单,上游链接金融机构,下游对接普通消费者,靠贷款利息、佣金手续费等盈利。
但从近些年马上消金的业绩走势来看,收入、资产规模掉头向下,真实利润并非披露的那般美好,这种 " 以债养债 "+" 关联交易 " 的模式似乎已经走到了死胡同。
面对业绩增长困境与大环境压力,马上消金一方面试水出海,第一站选择了墨西哥。受消费习惯影响,这个拉美国家信贷需求旺盛,其消费贷款在 2023 年增长了 12.2%。当地金融科技公司数量在拉美仅次于巴西,因此滴滴金融、马上消金等中国金融科技公司也瞄向了这片蓝海市场。
不过,马上消金的出海步伐还处于筹备阶段,要想在墨西哥这个全球第三大金融普惠市场站稳脚跟,和众多先发者抢夺市场,尚需时日。
另一方面,马上消费全面拥抱 AI,极力将自己塑造为一家 " 科技创新公司 "。
赵国庆也曾表示,规模不再是马上消费追求的核心目标,科技与闭环能力才是未来的关键。
但 AI 科技比不上阿里、京东,资本实力不及招联、平安,在精细合规化管理时代,马上自身问题缠身,投诉量高居不下,其未来的转型之路也会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