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公诞,就是以现役顶流姜涛的生日(4 月 30 日前后)为核心,以本土 " 姜糖 " 带领下形成的全民能与的庆典活动。庆典前后,铜锣湾铺满姜公应援物料,叮叮车免费,人山人海,交通一度瘫痪,场面堪比长洲抢包山。
一个优秀的案例,就是前两天晚上,6 位年龄加起来超过 300 岁的 TVB 男艺人组成老年男团,在直播中大跳《晚安大小姐》,立刻冲爆内娱热搜,还反向冲击了港娱头版。
先介绍一下这个临时出道的老年男团。
成员包括 45 岁的吴卓羲、41 岁高钧贤、41 岁的王浩信、60 岁郭晋安、63 岁欧阳震华、55 岁的林晓峰,平均年龄 51 岁,其中有三个都是视帝。
除了这段男团舞,当晚王浩信吴卓羲和林晓峰还在节目里大唱《活着 viva》,后面王浩信跳了一段性感的《万物生》,露出胸肌;吴卓羲大跳《星奇摇》,两位甚至 1V1battle 了一段。
认真卖力的程度,让我真的很好奇,他们到底收了多少。
作为 TVB 老粉,我觉得……真的好好笑好上头啊!!完全是欢乐大于尴尬。
首先尬舞的这几位,其实已经没有现役 TVB 艺人了,欧阳震华是千亿女婿,郭晋安是上市公司老板,林晓峰出身演艺世家,王浩信吴卓羲高钧贤都处于事业发展的二次上升期。
从合约角度和缺钱的角度,都不存在 " 被逼营业 " 的心酸。
毕竟 72 岁的高层曾志伟都会在《奖门人》里戴粉色头发穿裙子 cos 阿妮亚,平均年龄仅 50 的他们,跳段舞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TVB 的银发产业,最初也是无心插柳。
2016 年前后,随着陈法拉、胡杏儿、徐子珊、钟嘉欣、杨怡等五花旦相继离巢,TVB 女星开始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第一次担女主角时,胡定欣和唐诗咏已经 35 岁了,江美仪陈炜隶属 45 岁梯队,而在 TVB 的黄金时期,花旦们都是在 25 岁左右就拥有自己的代表作,迎来事业黄金期的。
男演员储备相对稳定一点,老生还有黎耀祥陈豪马国明当长青树,储备生萧正楠王浩信是个抬咖的好苗子," 亚视脸 " 的陈展鹏和 " 浪子回头 " 的陈山聪也有男主相。
为了避免 " 主角老龄化 " 的趋势,TVB 也努力扶植一批 90 后花旦,像蔡思贝刘佩玥陈凯琳,但由于没有群众基础 + 没有爆款作品,被强捧的小花反而引起大家反感。
张振朗算是近年被寄予厚望的一位,今年初刚拿下视帝,但据林保怡说,他是接到《刑侦 12》剧本之后,才知道张振朗长什么样子的。
除了奶自家艺人,TVB 开始不断邀请老将回巢,同时翻拍或续拍经典 IP。
《法证先锋》《陀枪师姐》《创世纪》《巾帼枭雄》《宫心计》……都在这几年有了续章。
如今平台合拍剧制作升级,为了确保市场基本盘,启用老将担纲已是标配——这既是稳妥的商业策略,也是 TVB 独有的 " 银发经济变现 " 方法论:通过老将的观众缘撬动集体记忆,将情感共鸣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
前年的《新闻女王》有佘诗曼马国明做 " 对家 ",《家族荣耀》有佘诗曼林峯组 CP,近期热播的《刑侦 12》有离巢十三年的林保怡,《执法者们》更是集齐 TVB 叔圈天菜 + 宣萱,主角团平均年龄 50+,放在内娱高低得算一部 " 银发剧 " 了。
巧妙地淡化年龄标签,尤其规避过往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刻画,像《男亲女爱》里 Miss mo 这种 " 大龄恨嫁女律师 " 的人设已经很难看见了。
职场剧里随手抓一个女性,要么是无视年龄枷锁的职场精英,要么是看不出年龄感的单身贵族,总之不会让 " 剩女 " 二字成为角色的注解。
加上一些量身订造的中女故事,中女演员的生命周期也变相增长了。
《婚后事》里离婚的疯女人,是陈自瑶入行 22 年首次当女主角;《下流上车族》里鲜活的家庭主妇,让江美仪在 53 岁的年龄拿下第一个最佳女主角。
TVB 也将 " 银发产业 " 推向剧集之外的更多领域,包括综艺舞台、带货直播间以及很多线下的宣传互动。
刚结束的《中年好声音》,已经办到第三届。这个音综一开始就积极开拓中年人市场,定位是 " 让中年人继续追梦 " 的歌唱真人秀,而最高龄的参赛选手有 70 岁。
本月初《中声 3》在启德体育馆办决赛,更是一票难求,TVB 主席许涛表示电话都打爆了。
当年宫雪花以 47 岁高龄参加亚姐选美曾是惊世骇俗的新闻,放到这个节目里……妹妹还嫩着呢!这个节目也确实成为年度爆款。
去年 " 何伯何太 " 的故事就引起了全城追更,后续还被阮兆祥李思捷恶搞成了 " 鹅伯鹅太 " 版。香港全城追更:何伯何太爱情故事
对成长于港剧黄金时代的内地年轻观众而言,那些曾活在荧屏里的戏骨们,如今通过直播互动、线下路演等形式,正完成从 " 时代 icon" 到 " 养成系偶像 " 的华丽转身。
在直播带货的时候,他们会把直播间改造成经典剧集的场景,大聊当年的拍摄趣事,边曝料边卖货;
比如在各种 S+ 制作里塞新面孔,用老带新的方式,让内娱逐渐对港剧接班人熟络起来。剧宣时段,剧组演员积极跑线下路映,和内地剧迷热情互动,唱歌跳舞整活张嘴就来,主打一个配合。
《新闻女王》热播时,微博小红书各种玩梗热闹且欢乐,那段时间高海宁化身 5G 冲浪选手,随时现身评论区互动。
林峯最近的演唱会,城寨男团也来当嘉宾了……四子大跳椅子舞,是小红书近期热点之一。
TVB 的银发经济之所以能持续破圈,本质上依托的是香港娱乐产业独特的文化基因——" 专业主义打底,市井气调味 "的生存哲学。
这种精神既成就了黄金时代的港娱辉煌,如今又成为银发艺人翻红的底层逻辑。
银发经济不是单纯的情怀杀,而是一代代宝藏艺人,通过一部部作品一首首好歌,积累下来的不可再生资源。
因此银发经济又是 " 不可持续 " 的,老带新的模式并不总是有效,它首先要基于作品足够优秀,最好是现象级的出圈爆款,这样后续的玩梗和互动才有收益。
比如同样是 " 老带新 " 模式,《新闻女王》就配角全员上桌,而《刑侦 12》连第二男主张振朗都没有太大水花……差别就在于前者用扎实的剧本为情怀赋能,后者则让情怀独木难支。
TVB 真正的软肋从来不是人才断层,而是创意贫血。当《香港爱情故事》用蜗居青年的真实困境打动观众,当《下流上车族》以荒诞喜剧折射社会现实,当《金宵大厦》用都市传说包裹人性寓言时,它们证明了一个真理——好故事才是最好的造星工厂。即便没有内地资本加持,没有巨星阵容坐镇,只要作品能戳中时代的痛点和痒点,自然能让新老演员共同焕发光彩。
或许,TVB 银发经济最该传承的不仅是那些熟悉的面孔,更是那个用 " 师奶视角 " 观察社会、用 " 市井智慧 " 讲述故事的黄金年代。
今天的深夜话题是:
你怎么看港圈 " 银发经济 "
来评论区说说吧 ~
上一篇:
拓展阅读:
你的小仙女 E 姐,黑发的菜籽
值日生:菜籽 美编:树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