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昨天

平生不识李振国

文 | 赶碳号科技

半年前的传闻,竟然成真!

隆基绿能的创始人、隆绿的灵魂人物李振国,于昨晚正式辞任隆基绿能董事、总经理、法人代表。这或许是 2025 年身处严冬的光伏行业最重要、最炸裂的新闻了。

这条新闻之所以炸裂,因为其不像光伏企业们巨亏或行业受到冲击,完全不在预期之内。赶碳号消化了整整一个晚上。

这里可以 " 事后诸葛亮 " 一下。实际上,早在 2024 年 9 月初,隆基绿能某家核心供应商的一位重要股东,就在电话里向赶碳号讲起过此事。这位知情人士透露,振国总更愿意成为一名中国工程学院的院士,以科学家的身份从科研的角度,推动企业、行业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是作为一位企业家或者管理者。

在当时,赶碳号只当是玩笑话,根本没当真。理工直男、相信第一性原理的振国总,有着深厚的科创情怀与理想固然都可以理解,但赶碳号万万没想到,他竟然会真的因为这样一个看似不是原因的原因,决定辞职。

因为,作出这样一个重大决定,将意味着这位隆基绿能的创始人、第一大股东,在董事会层面将不再参与隆基的战略决策,不再对管理层行使监督权力、不再参与公司的资源配置;在经营管理层面,也将不再参与公司高管层面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

整件事看上去很突然。昨晚,赶碳号再与这位隆基外部的知情者交流,他说,这是在去年就定下来的事。

虽然如此,各种猜测和想象仍然是难免的。但是所有的猜测和想象,如果不是基于事实,那么就是基于道听途说,这样只会导致偏见。

赶碳号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动笔,就是一直在深入思考,希望能够摆脱各种偏见的困扰,尽量抵达真相,抵达 " 正念 "。

对官方和非官方信息的解读

首先,从常识判断,这不是一次被动式的请辞。

作为隆基绿能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李振国与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 21% 股权),如果他本人及一致行动人不想振国总辞任,那么几乎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让他被动式的 " 请辞 "。

一方面,在股东会层面,其他股东想要联合起来召开股东会,罢免或者更换第一大股的董事席位,这事比登天还难。当然,振国总女儿此次进入了隆基董事会,这也是一个证明。

另一方面,在隆基董事会层面,想要罢免总经理,如果总经理本人不存在重大失误或者违反法律法规行为,基本也绝无可能,更何况是要罢免的是公司创始人了。

排除了以上因素,接下来要思考的就是,振国总为什么一定要请辞。

客观说,隆基绿能的公告作为官方信息、以及有可能当选院士的传闻作为非官方信息,从理论上都是站得住脚的。

官方信息是振国总 " 将继续担任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科技管理中心首席技术官,带领团队聚焦光伏前沿技术攻关,支持公司长期发展 "。

科技对于光伏新能源行业、企业有着怎样的推动力和影响力,这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以为明白和真正明白,知道和践行,是两回事。在这方面的认知上,赶碳号认为,中国光伏行业能够比肩李振国的人并不多,朱共山算一个。

科技,是隆基、协鑫们的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已经成为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赓续与传承的最重要基因。

前不久,《财经》问了振国总这样一个问题:对中国光伏产业之所以崛起的诸多要素有很多归因:产业政策、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企业家精神、工程师红利、技术进步。这几个要素,您排第一位的是什么?

李振国这样回答,是技术进步。工程师红利跟技术进步有极强的关联。工程师群体相对低成本地推动了技术进步的加速,光伏的行业的土壤也接纳了这些工程师。有了技术进步,就好像你有一身功夫,还需要一个大舞台,产业政策就是舞台。

通过李振国在隆基 25 周年上的演讲,我们也能深刻感受到这一点。过去 25 年,隆基改变了光伏行业,靠的是技术进步,未来 25 年,也将依靠技术进步:

" 在遇到战略问题或者疑难抉择时,(隆基)遵循了两个原则,第一个就是第一性原理。我是兰州大学学物理的,喜欢从骨子里考虑事情,从根本原理逻辑上思考问题,所有问题都要追踪到最后的 " 为什么 ",到底能不能说清楚;第二个原则就是立足未来,我们不仅要看今天,还要看三五年以后,甚至更长远的时候,局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隆基 " 不惜血本砸研发,并且迅速地导入到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当中,形成技术领先、产品领先和成本领先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领先,不只是隆基的路径依赖,更是公司战略的底层逻辑。

赶碳号再试图解读一下非官方信息。辞去公司负责人职务,是当选两院院士的必选项,而不是可选项。

中国工程院 2025 年增选指南规定," 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及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 "。这一条适用于所有企业,也包括上市公司。这里的 " 企业负责人 ",包括了董事长、总经理、法定代表人,也涵盖了上市公司的董监高。

同时,参选院士的人员," 允许保留首席科学家、研发顾问等纯技术职务(需在公告中明确 无管理权限 "。

最近几年,上市公司董监高因为参选院士辞去行政职务的案例并不少见。比如科前生物前任董事长陈焕春、苏大维格陈林森等等。

在企业负责人与参选院士之间,只能二选一。

企业家的 DISC

那么,撇开隆基不谈,那么在市场中有没有公司创始人及实际控制人,不在公司担任董、监、高职务的吗?

真有,举两个著名的例子:华为的任正非,阿里巴巴的马云。两人均不在公司担任负责人,但通过特殊的制度设计,加上强大的文化影响,依然可以实现对公司的实际控制。

振国总是第一大股东,其对公司的实际控制,甚至不需要像任正非通过工会持股会、马云通过合伙人制度 + 董事提名权这样的特殊安排来实现。

赶碳号认为,振国总的请辞,更接近于同样是技术出身的比尔盖茨。2020 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比尔盖茨宣布永久退出微软董事会,也不再担任微软任何监事、高管职务,其角色已完全转型为技术顾问与战略影响者。

值得一提的是,比尔盖茨经过数轮对外捐赠,其只是微软的第七大股东,持股 1.39%,甚至比前 CEO 史蒂夫鲍尔默的 4.5% 都少很多。但是,比尔盖茨的 " 创始人光环 " 始终获得管理层的尊重,对微软影响力巨大。

总之,退出董监高,至少不是丧失对公司的 " 控制 "。

什么样的企业家、创始人,才会有这种 "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 的心态呢?赶碳号忽然对这几位企业家的性格发生了浓厚的兴趣。DISC 是一种经典的行为风格评估工具,借助 AI,我们得到如下答案。

根据老虎型(支配型)、孔雀型(表达型)、考拉型(耐心型)、猫头鹰型(分析型)的人格分类框架,结合公开履历与行为特征,AI 对任正非、马云、李振国、钟宝申的人格类型分析如下:

老虎型(任正非)与孔雀型(马云)是 " 规则破坏者 ",擅长开辟新赛道;而猫头鹰型(李振国、比尔盖茨)与猫头鹰型兼考拉型(钟宝申)是 " 规则优化者 ",专注在既定赛道中做到极致。

这种差异本质上反映了企业所处行业的特性——华为、阿里所在的科技与互联网行业,常依赖颠覆式创新,而隆基、微软所在的光伏与软件行业,则更依赖技术迭代与精细化管理。

可以举一些伟人的例子,诸葛亮、邓小平都是猫头鹰 + 考拉型的复合人格。另外,赶碳号以前供职过的企业的创始人,复旦哲学系出身,就是典型的猫头鹰型人格,所以对这类人格并不陌生。

记得多年以前,赶碳号分别接触过柳传志和郭为。实际上,通过人格对管理者进行分析,就是柳传志在 20 多年前一对一讲给赶碳号的。接触郭为时,他这样说,柳专志常说郭为是整个联想最像柳传志的人。但有一天,柳总忽然问他一个奇怪的问题," 你认为两个柳传志能一起合作吗?" 后来,郭下杨上。

受此 " 偏见 " 的影响,赶碳号进一步问 AI,猫头鹰型人格的两位企业家,可以在一起工作吗,得到的答案和预设的有些接近:可以共事,但需突破 " 理性有余而弹性不足 " 的天然瓶颈,建议配置至少 1 名非猫头鹰型的高管(孔雀 / 考拉 / 老虎)作为冲突缓冲器。

以上这些,不足为凭,在信奉第一性原理的理工男面前更是科学性、严谨性不足,权当谈资笑料。

在投资者社区里,另外一位与隆基创始人有着深度交集、同时也是隆基多个核心供应商重要股东的投资大佬,这样来表达他的内心感受:

" 振国总厚道大气,是最有思想格局的人。他为隆基的治理结构完善自我牺牲。隆基团队无私无畏、大智慧的风格,又一次体现当年那群坚持单晶、不计短期利益,奋勇勃发!坚持第一性原理的团队回来了,大家可以再次给他们信任 "。

此言非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

后记

记得在中学时看《鹿鼎记》,有一句话到现在还记得," 平生不识陈近南,纵使英雄也枉然 "。几十年后的今天,赶碳号认为这句话可以用在振国总身上—— " 平生不识李振国,纵使英雄亦蹉跎 "。

回想第一次与振国总面对面交流,竟然是在今年 3 月 8 日的苏州。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赶碳号现场问了振国总一个有点特殊的问题:行业协会正组织光伏企业限产限价,不得低于成本价投标。但我听到传闻,头部企业在竞标中存在买十送一的情况,这其实相当于变相打折降价,对中小企业是不公平的,隆基作为成本组的组长,认为有无此事?振国总的回答让赶碳号肃然起敬。他说,有这种事,他也听说了。

今年 2 月 14 日,同样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既是情人节,也是隆基的 25 周年。想来在那场主题为 " 生生不息 " 的演讲之时,他就已经作出了抉择。生生不息,可以回溯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易经,最后一卦是 " 未济 ",小狐未达彼岸,却未放弃,象征着生命在困境中持续探索的本能: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抵达某一个终点,而在于永不停歇的探索与创造。好一个生生不息!

李振国的坦诚、真实、质朴、简朴都是出了名的,这种坦诚,不是表演,更不是人设,话无不可不对人言,是一种品格。有时因为坦诚,有时从企业角度甚至会造成一些困扰。

在接受《财经》采访时他说,2024 年是他成就感最差的一年,并不是因为隆基亏损,而是因为隆基的员工人数减少了,之前隆基的员工数量一直在增长。" 有很多兄弟姐妹离开了隆基。以前总觉得隆基为几万人提供了工作平台,那背后是几万个家庭,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2024 年,隆基绿能员工总数从 75000 人下降到不到 38000 人,位列 5000 多家上市公司之首。

李振国的这种难过是发自内心的,在隆基 25 周年时他也说过同样的话:"2009 年,公司员工第一次达到 1000 人。这一年,刚好是我毕业的第二十年,我站在那个地方有感而发:毕业的前十年是 " 养家糊口 ";第二个十年叫做 " 个人价值的实现 ",我好像帮助了一千个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能够让这一千个家庭更好地生活,那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时至今日,我觉得,让所有人更长远地端好这碗饭,就是今后最大的责任。"

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他说过,这一轮光伏洗牌,** 入戏过深——这一点已经证明,去产能之难,往往是难在一些非市场化因素的影响;

比如,他呼吁过,为什么招投标法不能严格执行,从而杜绝低于成本价中标的现象呢——这一点赶碳号高度认同,前两天在文章中也呼吁过;

比如,他在两年前说过,这一轮光伏洗牌有一半企业会死掉——这话,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得到验证。

真话,往往并不动听。但这个行业中有几个敢讲真话的人,真的很重要。

微斯人,吾谁与归?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