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版的"本地生活"长啥样?
不仅国内大厂们纷纷高举高打本地生活,放到全球视野上来看,Airbnb也率先开启了旅行版的"本地生活服务",来进行新一轮的开疆拓土。
当地时间5月13日,洛杉矶,Airbnb爱彼迎2025夏季产品发布会上,Airbnb爱彼迎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rian Chesky骄傲地向台下的全球记者们宣布,Airbnb不止是Airbnb。实际上,全球语汇中,Airbnb早已成了民宿的代名词,而Brian Chesky的言外之意便是,Airbnb可不止是住宿了啊。
打开爱彼迎App,你能看到上面一行的分类按钮里,除了房源外,多了另外两项:体验和服务。
服务,狠击民宿服务匮乏这一痛点,首批发布了10个类别,包括私人厨师、摄影、按摩、SPA、私人教练、美发、化妆、美甲、简餐、上门私宴,部分地区的房源可以上门服务。
不少服务达人是各自领域的资深人士——比如米其林星级主厨、明星私教。绝大部分服务项目的起步价格低于50美元(约360元人民币)。
体验,更扩展了一步,聚焦于住宿之外的旅行体验。
官方的说法是,"与深谙本土风貌的当地人一同深入探索城市魅力。首批发布的体验项目遍布全球650个城市,且每日上新不断。"
不少体验是"爱彼迎限定"项目,即Airbnb上专有,就像一家大型商超里的自营产品,独家特供。"限定款"中不乏全球顶流的身影。
城市地标、博物馆及文化体验
美食之旅、烹饪课及餐饮体验
户外活动、水上运动和野生动植物体验
画廊之旅、艺术工作坊和购物体验
健身、健康养生和美容美妆体验
关于体验的部分,"当下的旅游打卡观光活动无法让人和目的地真正建立连接。探索一座城市最地道的方式,是与最了解它的当地人同行。" Brian Chesky这么说。
发布会结束后,我跟一位来自悉尼的记者聊了聊,她是二代华裔,中文名叫云彩虹。她告诉我,她早已放弃了各地网红打卡式的旅行方式,她在乎的是,能不能有本地的朋友带她去逛逛本地人最常去和最喜欢的地方。
Airbnb的体验项目,正是一个初到一个城市的人,绝好的和当地人深度连接的机会。
为何Airbnb会在当下推出全新的服务和升级的体验?
这背后的一大逻辑是,以高频的本地生活带动相对低频的民宿预定。Airbnb的首席财务官EllieMertz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人们并不会每天都出门旅行,但是本地生活的使用频次相对高频,希望通过本次推出的新服务,能够增加用户对爱彼迎的使用频次。
而这些服务、体验项目,与中国旅行者,有怎样的关联度?
随着中国旅行者出境游热度的高涨,据Airbnb 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中,中国出境业务的预订量同比增长25%。
Airbnb的调研发现,深度旅行时代,以"兴趣"驱动的旅行趋势,在中国旅行者中越发显著:尤其是美食、艺术文化、演唱会和亲近自然这四大兴趣:
"体验当地美食"是中国用户出境游的首要动机;越来越多年轻人想要沉浸式感受艺术与文化氛围,譬如法国普罗旺斯省沃克吕兹,因为阿维尼翁戏剧节成为夏季热门地;追星看演唱会成为旅行者说走就走的最强驱动力;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风光也是中国旅行者出境游前的驱动力之一。
Airbnb升级的体验项目,均是围绕"兴趣主导"。
"体验"项目,真能带我领略到最当地的那一面吗?
关于兴趣主导的"爱彼迎体验",我的问题是,这些颇具本地风味的活动,一个个非标准化的产品,是否真的能保持主理人的特质,超越效率优先、套路满满的导游风?或者说,Airbnb品控下的体验项目,真的可以不翻车、不让人失望吗?
扫描了下洛杉矶当地的体验活动,大体上是这么几类:
海上运动类,比如学冲浪、帆船出海等;户外地标类,比如E-bike骑行、徒步等;当地美食类,比如跟美食家一起品尝墨西哥卷饼等;精神向的,比如海边冥想、塔罗牌解读;有机生活类,比如如何在后院养鸡;文化地标类,结合洛杉矶当地的艺术类项目……鉴于时间安排和个人兴趣,我开启了其中三个项目的体验。
与Simon Hills一起享用营养美食、采集和烹饪盛宴
达人:Simon Hills
澳大利亚营养师、理疗师和博客主持人。2021年,Simon撰写了畅销书The Proof is in the Plants,倡导全植物食品的饮食。
集合地点:Little City Farm
体验时段:13:00-16:00
Little City Farm是身处洛杉矶一处居民社区内的农场。
5月中旬的洛杉矶,Little City Farm正值满园春色。农场的主人叫Jenny,这个项目其实由她和营养师Simon的共同合作。这个农场也是Jenny的家,一大片菜园子里,种着大概包括秋葵、薄荷、蚕豆、西番莲、番茄、洋蓟、茄子、葡萄、洋葱、鼠尾草、甜椒等在内的10多种均可食用的植物。
Jenny和Simon热衷于在带着大家逛一圈菜园子后,随手摘取某个植物的叶子,让客人来品尝下它的味道和香气。
这个体验的参与者大概有8、9个人,多是这次来洛杉矶参与Airbnb产品发布会的全球记者或社交媒体的博主。这就让体验的社交部分加大了。
流程并不复杂:首先,Jenny和Simon分别聊了聊他们各自的经历,以及与这个小院之间的关系。
这个院子大概是5年前Jenny开始开掘的。尽管起初她完全是个农场小白,以及这里之前是坚硬的水泥地,但几年下来,小院变得生机勃勃。"植物教会了我很多。"她说。
Simon是植物营养师,这个小农场的存在,让他充沛的植物学知识有了一个实践和传播他的植物饮食理念的基地。
当然还有Jenny带领之下的农场游。包括现场认识各种植物,以及体验简单的农活——比如拔葱。因为我和另一位中国记者远道而来,她摘取了一种植物的叶子,特意告诉我们,把叶子用手搓碎,闻着植物的香气,可以提神。
面粉团是已经揉好了的,我们只需要不断把这坨肉乎的面粉团子揉得扁圆,直到它薄得可以透视出太阳的光线。再随便在面饼上搁上自己喜欢吃的:茄子、西红柿、腌制过的青椒和黄瓜、芝士等等配料,没什么限制,随便堆料。
很快,经过烘烤,在场的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自己制作的"独家"披萨。而我做的这个披萨,也成为了我所见过的馅料最丰富的披萨。
最后一个环节,很是令人放松:边吃边聊。
围坐院子里的一只长长的方形桌,品尝着手里的杰作和小院里拌好的一大盆沙拉,以及,听着天南海北的英语口音入餐。
作为这场披萨沙龙的主理人,Simon回答起大家各种关于植物和饮食健康的问题。你可以选择加入这场谈话中。
或者,如果不想参与这场谈话也没关系,素食披萨和素食沙拉,以及一院子的植物和植物藤蔓搭建起来的阴凉,很容易让人感到舒展,什么都不想,就那么静静地咀嚼嘴里的食物,也是一场不错的素食冥想。
这应该是我难得将手机心甘情愿放在一旁、碰也没碰它的一餐。
和Scott一起骑电动自行车前往好莱坞标志
达人:Scott
法国出生,经验丰富的导游和摄影师。骑行,是他认为探索洛杉矶的最佳方式。
集合地点:马赛克教堂(Mosaic Church),距离好莱坞大道不远
体验时段:10:00-14:00
关于Scott的骑行项目,其中一条评价格外夸张:"Scott就像真正的生活版‘死侍’,他恭敬、迷人、明智地热衷于骑自行车……他与任何人互动,他充满活力的能量超出了他接触过的所有人。"
WOW,骑行版的"死侍"?
补充一嘴,前一天预定时已经快晚上10点了,我非常担心Scott已经"下班"了,漏掉我预定的消息。不过,大概下单15分钟后,通过App,他回了消息:"你选对了体验!我热爱洛杉矶,并将与你分享最美好的一面。"
这趟骑行,从马赛克教堂出发,骑到星光大道、好莱坞社区、再沿山路向上,抵达格里菲斯天文台。
我告诉Scott,好莱坞星光大道我已经去过了,不需要再重复旅行,而格里菲斯天文台还没去过。Scott似乎花了几秒钟调整了一下路线,告诉我,没问题,包在他身上,我不会失望的。
这次体验就我一个人报名。而我很快我就知道了,为什么那条评论说他是"死侍"。是的,他像"死侍"一样喜欢唠嗑。
聊起他热爱的骑行,旁边有人跑步经过,他会说,为什么要跑步呢?慢一些可以走路,快一点就可以骑车啊。
他确实太熟悉这一带了,不停遇到老熟人,他会不停跟对方打招呼,顺便唠两句;如果不是熟人也没关系,他依旧会热忱的打招呼,他甚至试图与路过的社区别墅里汪汪大叫的狗对话,"嘿,别叫啦,我们马上就走。"如果狗狗依旧在叫,他会念叨:"哎呀,难怪你交不到朋友。"
他在洛杉矶生活了10来年,母语是法语,英语是他的第二语言,刚来洛杉矶时,他一句英语都不会说。而眼下,他已经是满嘴地道的洛杉矶味英语。
跟他一起骑行,永远不用担心单调——他的车筐里,放着一只音箱,边飞驰边放出大声的音乐。
他没带我去星光大道的旅客常去的区域,而是绕到了后面的小路上。那里有他爱的JIMMY Kimmel LIVE(ABC深夜脱口秀"吉米鸡毛秀")的演播室的后门。不少名人便是从这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后门出入,瞧瞧,Scott说,旁边还有保安棚。他跟保安打起了招呼。
好莱坞社区里的八卦他信手拈来:比如距离星光大道不远处一栋不怎么起眼的公寓楼,好莱坞导演、名流们的出入地,汤姆·克鲁斯在那也有一席之地;社区里一处大门紧闭的别墅,是纸牌屋男主凯文·史派西的家,因性侵丑闻,凯文·史派西的演艺生涯全线崩塌,乃至复出无望,Scott觉得这太可惜了,在他看来,好莱坞的政治正确,也成了不再给人翻身机会的五指山。
信息量还在不断增加。好莱坞大道上,我们碰上了两位穿着工作T恤的"吉米鸡毛秀"的工作人员,Scott主动跟人攀谈起来,提着一切他好奇的问题。对方也不拘一格聊起来,最爱的嘉宾是汤姆·克鲁斯,因为他很谦逊,会非常认真的听你在说什么。
抵达格里菲斯天文台后,趁我进去天文台里逛的那10来分钟,在外等待的Scott便又找人聊了起来。
但"死侍"Scott的另一面是,一路上,他非常严谨的让我骑行在他的后方,不能超越他,更不能超速。他还教我如何右腿单腿支在马路牙子边,在适合拍照的地点,提醒我,别下车,就在自行车上拍。通往格里菲斯天文台的山路上,不停有汽车飞驰而过,他会边骑边用一只手举起一个V字,示意路过的车先过去。如果有看到其他的骑行者速度飞快,跟车跟的很紧,他会把该人当成反面教材——那太危险了。
4个小时,就这么不知不觉过去了。
与艺术与建筑记者一起探索LACMA的标志性户外艺术
达人:Drew
记者、编辑、摄影师和多媒体制作人。前《洛杉矶时报》编辑,专注于艺术报道,也是艾美奖获奖电视节目Artbound的联合制作人。
集合地点:LACMA(Los Angeles Country Museum of Art 洛杉矶艺术博物馆)的户外某一处
体验时段:17:30-18:30
结束了和Scott的骑行之旅后,我奔赴下一个体验地,洛杉矶艺术博物馆LACMA。美国西海岸最大的艺术博物馆。譬如,三层一间偌大的展厅里,全部是毕加索的作品。
LACMA的藏品非常多元,也是完全没办法一一看完,捡着自己感兴趣的看,LACMA的动线设计也非常不错,大概花了2个半小时走完,然后就出展厅,去与Drew汇合。
体验项目的开始时间是下午5点半,刚好可以安排在参观完馆内展览后。
LACMA馆外是有不少户外艺术装置的,包括 Chris Burden 设计的"城市之光"、Michael Heizer 设计的"漂浮的重量"等,都是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乃至小红书上洛杉矶艺术馆笔记里不可或缺的地标。
到底Drew能讲出什么花儿来?
Drew的风格和Scott就完全不同了,艺术作者出身的Drew,知识分子的味儿更浓些,话不密,基本上算是恰到好处。Drew并不怎么掉书袋,在介绍完这些户外装置的特别之处后,他会很在意我作为观者的体验。他习惯问我的一个问题是,你怎么看这个作品?你的感受是什么?
"漂浮的重量"一块巨石,悬于一条地势由高到底的甬道中间。我们慢慢走过,感受着巨石逐渐由远及近的展示它庞大的身躯,直到走到它正好悬于头上。
这个巨大的装置作品,看到实物时,远不及此前看到的照片给我带来的震撼。在Drew问我那个惯常问的问题后,我的回答是,现场感觉平平淡淡。Drew依旧是温文尔雅,回答:是的,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
事实上,聊艺术之外,我更想聊聊Drew的从业经历。作为前《洛杉矶时报》编辑、以及和网飞合作的艺术类节目的制作人,访问了大量名人的他,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他很喜欢的名流?
Drew聊起来他的受访者之一,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他曾远程采访卷福1个半小时。应该是当时卷福推出来自己的一档节目,但他转而又说,嗯,这个节目不好看,你不用去看了。啊,我羡慕这位洛杉矶同行所能涉猎的采访资源啊。
整个体验中,最震撼我的,其实并不属于LACMA这个园区。Drew带我走过"城市之光"正对着的马路,大概又走了100米左右,他指着一堵大概有个10来米长的墙体,告诉我,这是柏林墙的一部分。这个全程的意外,激发起我内心的土拨鼠尖叫。
柏林墙倒塌后,分散在世界各地。洛杉矶保留着的全美最长的柏林墙块便在这里,墙重25吨,3.7米高,11.6米长,包含10块墙体。
若你有机会去LACMA参观,一定别错过距离它不远的这道柏林墙。
测评小结:
别犹豫,选择你最爱的项目,去体验吧
1.关于品控,Airbnb不停讲述自己,不追求体验的数量和规模,严格前置筛选,杜绝糟糕的一星体验,不得不说,我的三次体验,确实都不翻车、不踩雷。
2.关于达人,基本上都是某个领域具备多年从业经验的带领者或专家。他们会把他们本身对这项爱好的热忱,不遗余力的传递出来。这是很打动人的。
3.关于这三场体验的后劲,延绵了很久。哪怕是热门的打卡地,由当地达人带领的项目,确实也给我带去了与走马观花完全不同的深度感知。我收获了一种了解了这座城市的肌理的满足。
4.费用上有些小贵。换算成人民币,这三个项目大概分别是1078元、1078元、388元。以及,服务型的体验,如果你觉得不错,别忘了给对方小费。
真正的旅行,应该缔造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连接
让用户的每一次选择都物超所值,让用户免于在良莠不齐的体验中耗费时间成本,这是Airbnb所追求的对于体验在内的非标服务的理念。而我的三次体验,确实都绽放出了相应旅程的不同惊喜点。
我的进一步好奇是,通过这轮崭新的产品创新,Airbnb到底想达成什么?在"连接"人与人这件事上,Airbnb打算走多远?是否Airbnb未来会有开启中国本土市场的打算?
就着这些疑问,与Airbnb爱彼迎联合创始人、首席战略官柏思齐( Nathan Blecharczyk)聊了聊。
发布会上,创始人Brian Chesky 多次提到"连接"这个词。进一步强化人与人的连接,对于爱彼迎乃至未来旅行体验,到底有多重要?
柏思齐:我们始终致力于打破旅行者与目的地之间的隔阂——让每位用户不再只是匆匆过客,而是通过与深谙本土风貌的当地人一同深入探索城市魅力,与一座城和城市里的人建立深度连接。
这种连接不仅限于房东、达人与客人之间,还包括与其他体验参与者的连接。通常,一个体验项目可以容纳 5 至 10位参与者。我们正将这种短暂相聚转化为持久联系——现在你也可以通过"旅友圈"功能与同行的伙伴互动,分享照片、建立联系,时隔多年也能随时查阅体验参与者名单重新联络。
尽管市场上不乏提供标准化旅游产品和浅尝辄止的打卡体验,但我们深信,真正的旅行应当缔造人与人的深度连接、沉浸式感受城市的文化律动、领略当地人视角下的生活。
推出"爱彼迎服务"与"爱彼迎体验"的内部决策流程是怎样的?
柏思齐:首先,我们通过大量调研来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我们目前推出的十大服务类别,正是基于这些调研结果决定的。
爱彼迎体验从上线到现在,我们总结了几个关键经验。第一,经济实惠的价格至关重要——过去由于体验项目供给过剩导致预订率偏低,达人不得不提高单价来维持收益,最终使得用户的支付成本上升,影响了整体体验。这促使我们建立更精准的供需匹配机制。
"爱彼迎服务"超过半数的服务项目的起步价格低于 50 美元,体验项目的平均价格为 66 美元。
作为一个开放平台,爱彼迎的自然竞争机制会促使达人主动优化价格策略:只有那些定价合理且具备竞争力的体验项目,才能赢得更多用户的青睐。
其次,是爱彼迎应用程序的内部整合度。此次我们的 App 对几乎所有版块都进行了重塑和创新,比如全新升级的旅行行程单,汇总了预订的房源、体验和服务项目,还有智能推荐等功能。
为确保体验项目的质量,我们下架了数千个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体验内容,并精简了同质化严重的品类。同时也将部分更适合作为"爱彼迎服务"的内容进行了重新分类,使用户浏览更清晰。
这其实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们在技术系统、支付流程等多个层面都进行了重构和升级,历时约12到18个月。
如何看待"服务"和"体验"两大业务板块在未来一年的发展前景?这两项业务对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是否会带来显著助益?
柏思齐:我们才刚刚起步。爱彼迎已深耕核心房源业务17年,要在服务与体验两个业务板块实现规模化发展仍需时间。然而,定义成功的标准不只在于服务或体验的数量,我们更关注它们对核心房源业务带来的影响——改变"只有在酒店才能获得服务"的固有认知。因此,我们衡量成功的一大关键指标将是,"服务"和"体验"两大业务为房源预订带来的增量。
从旅行消费数据上看,(基于美国市场的调研)每100美元在爱彼迎住宿上的支出,伴随近260多美元的餐饮、活动和购物消费。中国游客这部分的比例可能更高。我们预期,"服务"和"体验"的潜在用户群体十分广泛,包括入住爱彼迎房源的用户,也有选择住酒店的客人,以及在周末寻找娱乐活动的当地人。因此,这一市场的规模很可能超出现有的市场预测。有望在未来显著拓展旅游市场的整体容量。
Airbnb 2024 年第四季度财报中,中国出境业务的预订量同比增长 25%。将近两年来的时间,有哪些相对措施,带动了这个增长?爱彼迎是否有计划考虑重新打开中国大陆的业务?
柏思齐:现阶段而言,我们将集中优势资源深耕中国出境游这一巨大市场。我们有一支专业的中国团队,过去几年里,我们对产品进行了大量优化,使其更符合中国用户的本地使用习惯。
此外,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的优质房源,尤其是在亚洲地区——中国游客是亚洲地区的第一大客源,我们在日本、韩国等热门目的地持续扩充房源供给后,吸引大量中国旅行者前往。同时,全新推出的"服务"或"体验"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全球70%的旅行者表示在旅行时会预订体验项目,而在中国,这一数据高达95%,同时超过 80% 的中国旅行者,希望在预订住宿或住宿期间可以一键添加服务项目。
我们还通过"爱彼迎限定"体验项目,携手全球顶流大咖,打造精彩的体验。我们相信,这些创新形式,更将激发中国旅行者在爱彼迎探索世界的热情。
END
撰文|薇薇子
图片|Airbnb、薇薇子
设计|曲枚
版式|J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潮生TIDE",作者:薇薇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