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财经故事荟,作者 | 妍旭,编辑 | 天南
多年前,爱奇艺创始人龚宇曾以 " 技术改变娱乐 " 的信仰,打破了广电主导的内容铁幕。
但如今,历史像一个轮回。站在 2025 年电视剧导演大会的讲台上,龚宇不再是挑战者,而是守城人——面对短剧大潮、观众流失、广告下滑,他不再高举内容理想,而是用一连串裸露现实的数字与困境,向行业发出一封 " 求生请愿书 ",有点悲壮,也有点无奈," 我们过去也有看不清、看不上、来不及的时候。"
这句话是说给同行,也像说给当年的自己。
龚宇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熬过漫长的亏损,好不容易看见盈利的曙光,然而面对气势汹汹的短视频、短剧等,爱奇艺仿佛又成了 " 前浪 ",陷入减收又减利的新困境。
2024 年,爱奇艺营收同比下降 8%、净利润大跌 60.32%,创下过去几年来最大跌幅。
到了 2025 年 Q1,爱奇艺减收又减利的困境仍未缓解,营收同比下滑 9%,Non-GAAP 营业利润,更是同比大跌 57.8%。
或许,龚宇 4 月的那句发言,已经暗示了爱奇艺的宿命," 我想有我们自己做得不好的原因,但更大的是市场原因 "。
风口和时运,都在长视频平台的对面了。
一、内容未 " 狂飙 ",会员费上行
长视频平台的增长焦虑,再度加剧。
于独立上市的爱奇艺而言,这种伤痛更是赤裸裸的。
财报显示,其 25 年 Q1 总营收 71.9 亿元,同比下滑 9%;Non-GAAP 营业利润 4.59 亿元,更是同比大跌 57.8%。
其实,这不仅是爱奇艺的周期之困,也是长视频行业之困。
短视频持续挤压用户时长,观众 " 一集弃看率 " 高的问题被业内频繁提及," 很多观众看完第一集就不再看了,能坚持看完全剧的观众不到 10%",龚宇曾大倒苦水。
最近一年多,与腾讯视频和优酷相比,爱奇艺的内容表现并不突出,甚至更显平庸。
QuestMobile 统计的 2024 年全网剧集播放量 Top 榜前 10 中,爱奇艺仅有 2 部剧集入围,其中一部《猎罪图鉴 2》还是与腾讯视频同播,独播剧集仅有一部《南来北往》。
云合数据统计,2025Q1 爱奇艺上新国产剧集 32 部,芒果 TV 上新 7 部,优酷上新 19 部,爱奇艺在上新数量上遥遥领先,质量表现却有些平平。
今年爱奇艺上新的《漂白》虽热度也破万,却因抄袭争议和剧情问题,口碑不及去年推出的《三叉戟 2》和《无所畏惧 2》,后续接棒的《白月梵星》、《冬至》热度则呈断崖式下滑。
综艺表现同样也不亮眼。艺恩智库统计的 25 年 Q1 播映指数 TOP10 综艺中,爱奇艺只占两席,《种地吧第三季》虽延续口碑,但热度较前两季明显下滑(云合数据显示其市占率仅为 2.35%,低于《种地吧 2》的同期表现);新综艺《一路繁花》开播热度值虽然突破 8000,却是 " 高开低走 ",开播三期后豆瓣评分仅 5.2 分,口碑与流量倒挂。
可圈可点的是海外市场。爱奇艺国际版 25 年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超 30%,广告收入同比增长 40%,日均会员数创历史新高。
据爱奇艺财报披露,今年 Q1 海外最受欢迎的大陆剧集 Top10 中,爱奇艺自制剧占 4 席,其中《爱你》收入创国际版现偶大陆剧集历史新高。
但在收入结构中,海外营收占比还较低,未能撬动总营收上行。
爆款接续乏力,又导致用户付费意愿降低,据 QuestMobile 统计,2025 年 3 月,腾讯视频月活达 3.7 亿,超过爱奇艺的 3.65 亿。
腾讯发布的 25 年 Q1 财报透露,腾讯视频日均付费会员数 1.17 亿。爱奇艺自 24 年 Q1 起便不再公布具体会员数,而是把使用月度平均单会员收入(ARM)作为重要指标。可是最新一季财报中,爱奇艺连 ARM 数据也没有披露。
用户增长遇到瓶颈,在调高会员价格上,爱奇艺却并不手软。
自 2020 年以来,爱奇艺会员连续三年涨价,2023 年虽然未直接提高会员价格,但通过限制投屏、推出付费超前点播等方式,变相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今年上半年,爱奇艺再次调整会员价格:黄金 VIP 连续包月会员价格上涨 14%,连续包年会员费用上涨 9%,普通月卡上涨 20%。
会员涨价本应基于优质内容供给的 " 价值回收 ",但在优质内容断层之下,又如何说服用户买单呢?!
二、" 会员 - 广告 - 分发 " 三线下滑
降本增效如今已经成为长视频的共识。
今年 Q1,爱奇艺营收总成本 54.1 亿元,同比下降 4%,内容成本 37.9 亿元,同比下降 7%,公司表示这主要得益于内容策略的改进以及季度内电影供应较少。
但降本未能阻止毛利缩窄和利润下行——今年 Q1,爱奇艺营业利润 3.42 亿元,同比下降 64%;净利润 1.82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72.2%。
硬币的另一面是,成本控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平台打造头部内容的能力。从产业链上游来看,确定性的爆款依旧依赖高成本、重投入,爱奇艺即使控成本,也难以摆脱 " 要爆款就得烧钱 " 的悖论。
下游用户端,短视频平台以微短剧、碎片化内容抢夺用户时长,爱奇艺的 " 精品 " 叙事在供需两端均面临挑战。
如今,爱奇艺会员、广告和内容分发收入全线下行。Q1 会员服务营收 44 亿元,同比下降 8%;在线广告营收 13.3 亿元,同比下降 10%;内容分发收入 6.29 亿元,同比下降 32%。
其实,芒果 TV 和腾讯视频都曾经历过广告业务近 30% 的下滑,爱奇艺 2018 年广告收入接近 110 亿元,但 2024 年已萎缩至 40 多亿。亲历水温变冷的龚宇深有感触," 好的电视台一年广告收入可以达百亿以上,但现在前几天听说原来的一个一线的频道,去年收入勉强十几个亿。"
今年一季度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同比增长 4.1% 达 1591.7 亿元,整体增长逐渐停滞。
而据全球广告监测工具 BigSpy 呈现的 2024 年广告主视频投放数据来看,30 秒以下的短视频是主流,占比约 59%;其次是 30-60 秒的短视频,占比在 25%;且从投放份额同比增量来看,30-60 秒的短视频是所有时长类型中增量最高的,达 4.1%。
在广告主眼中,爱奇艺这样的长视频平台逐渐失宠。
三、短剧、直播是突破口,但难撑转型大局
倒完苦水的龚宇,正在试图为爱奇艺找到新的增长点。
为了扭转现状,爱奇艺把 " 微综艺、微剧 " 和 "AI 广告 " 作为增量突破口。
几天前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龚宇特别提及,做微剧是爱奇艺的增量业务,不是转型。" 不是我们不做长剧了转成微剧,可以理解为又多了微剧一个品类。"
去年 9 月正式宣布入局微短剧后,爱奇艺在今年又对旗下两个 APP 进行了改版,主站 App 聚焦 " 会员免费观看 " 模式,以收费微剧为主;极速版主推免费微剧。目前爱奇艺已拥有超 1.5 万部微剧内容,其中免费微剧和会员微剧约各占一半。
目前看来,微短剧的确是爱奇艺的一线突破口—— Q1 财报中提到,爱奇艺微剧重度用户增长 3 倍,极速版日均播放 UV 位列第一,《家里家外》《请君入我怀》单周分账破百万,春节档 28 部微剧拉动用户时长,但爱奇艺面临的挑战依旧不小。
但,长视频并非微剧的原生主场。如今抖音日活约 7 亿,快手日活 4.01 亿,《中国网剧行业现状深度调研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3-2030 年)》中提到,快手短剧播放量破亿剧集超 850 部,两者凭借算法精准投放与流量优势,疯狂分食品牌预算。
红果短剧也来势汹汹。QuestMobile 数据显示,去年 12 月,红果月活用户规模已飙升至 1.58 亿,同比增长 551%,在这之前,红果短剧的用户日使用时长已经超过了爱优腾芒。
行业预测,2025 年上半年,红果大概率能实现 DAU 破亿。要知道达到 DAU 破亿,爱奇艺用了 7 年,优酷用了 6 年,而红果却有望在 2 年内实现。
爱奇艺虽以 " 精品化 " 展开差异竞争,但商业化仍依赖广告与会员捆绑,难敌短视频平台的免费流量模式。
哪怕爱奇艺把分账比例提升到 70%,与红果的投入也不是一个量级。一位长期从事短剧的人士在接受财经故事荟采访时就提到," 短剧原生还是在抖音、快手,爱优腾是精品思维来做短剧,看起来动作很大,但其实投的钱还不到两部大电影的钱,红果是真舍得投入。"
" 打不过就加入 ",爱奇艺试图与红果 " 共建生态 "。
今年 1 月,两者对外宣布将启动 IP 联合开发、联合出品、成品内容授权等合作,可时隔不久,龚宇却公开暗示并指责红果短剧签订排他性协议,导致其他平台无法参与合作。看来爱奇艺想借红果之势实现 " 以短养长 ",并没有那么容易。
微剧的蓬勃还为爱奇艺带来了新的内容 - 商业联动想象空间,尤其在直播电商领域。借助热门自制 IP 如《甄嬛传》《唐朝诡事录》,爱奇艺尝试 " 边看边买 " 的内容电商模式。
今年 4 月推出的 " 食力研究所 " 零食专场直播,爱奇艺已有意对标芒果 TV" 小芒电商 " 模式,后者依托《浪姐》实现近两成营收贡献。
不过缺乏供应链基础与用户消费心智,爱奇艺的直播带货模式,远未得到验证。
龚宇虽多次强调 " 会员是最大潜在电商用户 ",但 1 亿会员中 58% 为 25-35 岁女性,与美妆、母婴品类匹配度高,难以覆盖全品类需求。相比抖音 " 兴趣电商 " 已形成 " 内容 - 流量 - 转化 " 闭环,爱奇艺的 "IP+ 直播 " 模式仍需时间验证。
此外,爱奇艺还试图复制迪士尼 "IP 宇宙 " 模式,来摆脱内容成本上升与盈利模式受限的困局,将原创 IP 拓展至动漫、剧本杀、线下实景娱乐等新消费场景。
比如,与敦煌文旅合作推出《唐朝诡事录》主题景区,开发同名互动游戏,并计划在扬州、开封等地布局 " 爱奇艺乐园 ",构建影视 IP 为核心的沉浸式娱乐空间,包括互动游戏、全感体验、光影空间及 VR 演绎等项目,意在打通线上、线下的流量闭环,试图把会员费、广告费、IP 授权、电商、门票等收入汇聚成统一的内容经济生态。
不过,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爱奇艺手握的 IP 资源,在大众认知度和认可度上,难与迪士尼并肩。像迪士尼《白雪公主》《米老鼠与唐老鸭》《狮子王》等极具号召力的经典 IP,不仅观众认知程度更高,IP 开发还覆盖到电影、电视剧,还延伸至玩具、游戏、主题公园等领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 IP 产业链。相比之下,爱奇艺手握的《盗墓笔记》《延禧攻略》《中国有嘻哈》等作品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流量和关注度,但其生命周期和 IP 的持续性较弱,IP 开发也还处于探索阶段。
无论是 IP 开发的原创深度、衍生变现能力,还是上下游资源调动的产业链整合力,爱奇艺都处在 " 多头出击、成效待解 " 的局面。
每一次破局的尝试,都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直很努力的爱奇艺,如今在打一场逆风局,注定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