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的评论来看,不少消费者对智能眼镜这一品类倍感好奇,只是被智能眼镜较高的价格拒之门外。幸运的是,即将到来的 618 电商优惠和如火如荼的国家补贴,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低成本体验智能眼镜的最好时机。
那么针对 618 这场「期中考试」,智能眼镜行业又做了哪些准备呢?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又该如何挑选最适合自己的智能眼镜呢?
尽管名字都叫智能眼镜,但在产品细节上,眼镜与眼镜的功能区别,可能比「眼镜与手机」之间的区别还要大。
目前国内能买到的智能眼镜,大致可以分为音频眼镜、拍摄眼镜和可视眼镜这三类。
其中音频眼镜结构最为简单,本质上就是把蓝牙耳机拆开,将扬声器、麦克风、电池和蓝牙模块嵌到镜腿中。当然,考虑到眼镜的产品形态,音频眼镜中的扬声器通常是开放式耳机同款的椭圆扬声器,同时电池容量也大于一般的 TWS 耳机。
由于产品设计并不复杂,这类音频智能眼镜在设计上更接近一般的眼镜,同时整机功耗更低,续航时间更长、重量也不容易失控,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拍摄智能眼镜就是在听的基础上,再加一个拍摄的维度。Meta 和 Rayban 的合作眼镜、小雷正在使用的雷鸟 Rayneo V3 都属于这一类。
当然了,这三类眼镜在功能上有所交叉,比如拍摄智能眼镜和可视智能眼镜通常都具有音频智能眼镜的能力,部分高级 AR 眼镜,比如雷鸟、Rokid 正在预热的新品也同时具有拍摄、显示的能力。
另外,部分「眼镜」形态的 XR 头显产品也能通过通透模式实现类似 AR 眼镜的效果。但考虑到智能眼镜作为「眼镜」的核心功能,小雷暂不把这类以通透模式来模拟眼镜的头戴显示器归类到智能眼镜中。
那么在这三大品类中,智能眼镜品牌又有哪些技术创新呢?我们在 618 期间选购智能眼镜,又有哪些需要留意的细节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最基本的音频智能眼镜。由于这类产品没有拍摄、显示等附加功能,只有最基本的音频交互能力,能评价这类产品的指标并不多。根据实际体验,小雷认为续航时间和定向音频技术会是我们挑选这类智能眼镜产品时,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
为了保证眼镜的佩戴舒适度,眼镜品牌必须将电池「后置」;但大容量的电池会导致镜腿显著变厚,让产品「硌耳朵」,所以眼镜品牌也不能无节制地加大电池,必须在舒适度和续航时间之间找到平衡点。
而定向音频技术的意义就更好理解了:音频眼镜只能通过音频交互,而智能眼镜的产品形态决定了智能眼镜必须使用开放式耳机的音频方案。如果眼镜定向音频效果不佳,在户外或其他嘈杂场景下,用户几乎无法听见眼镜发出的声音。此时智能眼镜也只剩下「眼镜」两个字。
从综合体验来说,如果大家想体验音频智能眼镜,来自米家的米家智能音频眼镜 2 、来自界环的 AI 音频眼镜和李未可的 Meta Lens Chat 会是现阶段比较值得考虑的产品。
再加上 12 小时的连续播放时间、小爱同学和双设备音频切换,米家智能音频眼镜 2 可以说是音频智能眼镜的「完全体」。作为米家智能音频眼镜 2 的「幕后功臣」,界环的体验同样出色。而李未可 Meta Lens Chat,其产品搭载的 WAKE-AI 大模型同样带来了不错的交互体验。
在雷鸟 V3 评测中,小雷提到「随手记录」是拍摄智能眼镜的核心,这意味着眼镜的拍摄质量将成为我们挑选时的核心指标。
由于眼镜本体的空间限制,拍摄眼镜无法搭载尺寸较大的传感器;现阶段智能眼镜品牌往往会选择更成熟的 12MP 传感器,用更大的进光量和更强的电子防抖技术来弥补眼镜在分辨率方面的短板。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雷鸟 V3 会是综合表现较为出色的产品:索尼 IMX681 传感器搭配高通骁龙 AR1 移动平台的「黄金组合」,既保证了眼镜在不同环境下的视频拍摄效果,也平衡了眼睛的 AI 能力和续航时间。
在三类智能眼镜中,AR 智能眼镜的技术门槛最高,也最能体现品牌的核心研发实力。目前主流的显示方案包括阵列光波导、衍射光波导和表面浮雕光波导,每种方案背后都有不同的技术难点和成本结构。
比如阵列光波导可以做到高亮度大视场角,但体积较大;而衍射光波导虽然更轻薄,但对制造精度的要求极高,良品率是最大的挑战。
至于具体产品,星纪魅族 StarV Air2 会是当前较为出色的产品。
星纪魅族 StarV Air2 采用了单色光波导方案,在显示亮度、显示面积和续航时间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而内置的丰富功能,也覆盖了 AR 智能眼镜翻译、题词、导航、通知等常用场景,解决了传统 AR 在应用场景的短板。
尽管我们前面主要讨论的是「眼镜形态」的智能设备,但在当前整个 XR 生态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分支—— AR 头显。
就体验来说,AR 头显和真正的智能眼镜仍有一定区别:由于头显设备体积大、重量重,对环境要求更高,更适合室内等非移动场景下使用;而智能眼镜更倾向于「全天候穿戴」,强调轻量、便捷、适合日常出行。
不过从技术趋势来看,AR 头显与智能眼镜之间的界线正在模糊。随着分体式计算模组、云渲染方案的兴起,未来的头显设备完全可以变得更轻薄、更像眼镜。
就目前情况来说,INAIR 2、Rokid AR Lite 会是这一品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其中 INAIR 为 INAIR 2 AR 眼镜设计了「INAIR Pod」空间计算主机;用户无需随身带电脑,可以利用远程串流技术随时随地连接电脑。而 Rokid AR Lite 则以无线投屏为核心,让手机、电脑随时化身 300 吋巨幕,为用户带来得更沉浸的娱乐体验。
当然了,就现阶段智能眼镜的产品表现来说,智能眼镜品类仍有不少遗:一天一充的续航焦虑、动辄 50 克的厚重身躯,以及应用生态上的短板……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依然是阻碍智能眼镜普及的「罪魁祸首」。
但回顾 2025 上半年,我们也看到了智能眼镜的希望:从音频到拍摄、显示,智能眼镜已经从过去的「能用」迈向「好用」;米家、雷鸟、星纪魅族、Rokid、INAIR 等品牌的积极入局,也让智能眼镜从「概念」变成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派上用场的实用性产品。
随着硬件技术的进步和 AI 能力的增强,未来智能眼镜的价格门槛必将继续降低。而 2025 年的 618,说不定就是智能眼镜「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起点。
4 月,618 火药味渐浓。
2025 年,电商行业暗流涌动,京东引爆即时零售大战," 仅退款 " 全面取消," 出口转内销 " 如火如荼,AI 电商进入应用期。
今年的 618 注定非凡,雷科技 618 专题已上线,我们将及时关注 618 最新战况、AI 硬科技品牌动态、电商行业全新趋势,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