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脖子哥在刷小红书的时候,发现了一篇有点热度的帖子。。
一位车主,遇上了 A 柱生锈的事,而且看起来还是锈到一扣就烂的那种程度。。。
如果 A 柱都撑不住,那下一个缓冲区那就是你的生辰八字了。
加上 A 柱无论出啥事故都算是大事故车,会让本就不高的新能源二手价格雪上加霜,车主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质量问题,于是就将维权过程发上了小红书。
但是根据 4S 和厂家的说法,锈的是 A 柱外侧的蒙皮,里面的结构没事,并不算大事故车。
但脖子哥觉得这事吧,到底是 A 柱还是蒙皮的事,现在不好下判断,因为 A 柱生锈这事说实话,无论啥品牌,对于一台只有两年的车都比较离奇。
我们都知道,汽车生锈一般是因为金属裸露在空气之中产生了化学反应,为了防锈,厂商们会给金属部件套上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最常见的就是车漆。
工厂里汽车喷漆主要分为 " 前处理——电泳——中涂——面漆 " 几个步骤,一步步上漆将车腌制入味。
在上底漆的过程中,厂家会将白车身一个个浸泡到充满涂料颗粒的电泳槽里,通过阴极电泳,让涂料均匀的沉积到车身表面,形成大概 20 微米厚的涂层,占到车漆厚度的 20% 左右。
那些工厂宣传片里一个个车壳子旋转着泡澡的场景,一般就是在电泳。
然后除了电泳层之外,还有我们熟悉的色漆和清漆组成的面漆层。
面漆除了装饰性之外,其实也能起到防紫外线、防透水以及防刮花等保护性作用。
而这一层又一层的漆面保护,只有每一层你都划破了,最终才会露出里面的钢铁,最后才再慢慢反应生锈。
而针对平日行驶中更容易生锈的部位,厂商们一般也会做相应的加强。比如通过优化钣金之间的缝隙,可以让电泳层更加完整,延长寿命;减少点焊毛刺、清除焊渣等等手段也能降低后续电泳涂膜的难度。
一般来说汽车制造会使用普通的冷轧钢板,但是为了防锈,可以给冷轧钢板镀上一层锌,更活泼的锌层会先于里面的铁反应,消耗自身来保护钢铁基材。
镀锌钢板微观截面。
只不过嘛,就是有点贵,根据长城汽车的数据,他们用的镀锌钢板锌层厚度为 7 微米,超出业界水平 40%,而成本则比普通钢板要高 18%。
当然,一山还比一山高,像 BBA 们不同的部件都会用不同的镀锌层,范围在 8-35 微米,真的就是一分钱一分货了。
再加上铝的重量比钢轻,能带来轻量化的优势,铝合金就成了高端车型极佳的板材。
不过这里得提一句,铝合金虽然优势不少,但是由于它的硬度无法媲美热成型钢,想用在 A、B 柱这种关键部位上还是有点难。
一位曾经负责底盘的质量工程师告诉我,像会形变的垫片、弹簧这些就会采用电镀工艺,适合而需要承重的部件像传动轴、减速器外壳等他们就会用喷涂的方法,这些都是综合了成本以及耐久性之后的选择。
当然,财大气粗的话,什么铝合金下支臂,碳纤维传动轴也不是不行。。
整车的耐腐蚀测试相关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一般都会在耐久性测试里面发现且一并解决。
你要说他们会明目张胆的偷工减料吗?应该不至于,毕竟打到现在能够活下来的车企,基本都经历过前十年中国汽车质量饱受诟病的阶段,自主品牌人人喊打的年代实在是太痛了。
当初江淮同悦因为漆面锈穿 " 荣登 " 央视 315 晚会,间接导致江汽民用车一蹶不振,即使后续改进了工艺,依然于事无补,信任丢了真的就没了。
至于这茬到底是啥情况,咱们大可以等一个更正式的回应。毕竟要真是 A 柱锈了,想糊弄过去可没那么简单了。。。
撰文:浩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