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影视近几年势头很猛,出了不少全球爆款。
但,有一块业务,却怎么都支棱不起来。
那就是,翻拍华语青春片。
《七月与安生》《不能说的秘密》《听说》《想见你》......
拍一部,扑一部。
韩国集中火力,仿佛都是为了在报包贝尔的翻拍之仇。
男女主颜值演技双双被嘲,质量更是惨不忍睹。
「翻拍版的最丑女主」
好好瞅瞅,这回韩国是怎么输的——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
它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掀起了大范围的话题讨论。
时至今日,哪怕主创团队塌房的塌房,「消失」的「消失」,也仍然改变不了这部影片在许多观众心中的地位。
而主演陈妍希,不久前刚刚官宣离婚,被曝婚变已久。
现实一地鸡毛,仍然无法改变「沈佳宜」这个名字成为初恋的代名词。
《那些年》的旋律响起,似乎又能立刻将人拉回到那个夏天。
男主角柯景腾在开头回忆青春。
2002 年高中时代,他有一帮奇奇怪怪的兄弟。
和一个共同喜欢的女孩,韩版沈佳宜。
爱情、友谊、梦想,在一次次共同经历的事件中生长。
可回过神来,那些年青春已逝,连最爱的女孩也一步步错过。
其中况味,多年后再看仍然百转千回。
像柯景腾沈佳宜分开期间,男主角还去服了兵役。
主演颜值,首当其冲。
中韩颜值审美本就有偏差。
女主演金多贤,虽作为韩国女团 TWICE 成员颇有人气,但并不以高颜值见长。
不断强调美貌,反而让人觉得有落差。
比如同样是绑马尾名场面,总感觉差点儿氛围感。
状态不佳,「班味儿」十足,与沈佳宜的互动不像同学,像霸总。
「你知道我很喜欢你吧,不管你高考考得怎么样,我都会一直喜欢你」
但韩式恋爱加工,又让这份纯爱走样,成了工业糖精。
比如,原版中柯沈带着傻气的幼稚互动,正是青春气息四溢的表现。
什么慢镜头挡雪、泼水、围围巾,预制菜感强烈,青春属性不强。
原版里,与自己的兄弟相比,柯景腾出场时并不承认自己喜欢沈佳宜。
但他会臭屁地说:
「沈佳宜只是比一般的女生,还要再漂亮一点点而已」
会偷偷在书里写:
「沈佳宜如果不要那么假正经,其实还满可爱的」
也是他接下来会把书借给沈佳宜,选择自己受罚的原因。
别人说女孩美时,他说「老土」。
没有细节铺垫,那些「为了你才努力读书」的青春爱恋无法成立,让后期二人的互有好感显得突兀。
原版中,同学们因「班费消失」事件被怀疑,是老曹第一个反对。
柯景腾第二个,沈佳宜第三个 ...... 直到全班都站起来,朝教官丢掷书包。
场面高燃,是属于青春与友谊的热血时刻。
兄弟变怂了,「好学生」沈佳宜出手比男主更猛了,人物全乱套了。
爱意、青春、热血,好像全编没了。
纵然桥段还是那些,也很难再动人。
鱼叔发现,《那些年》至今已经拍了四个版本。
韩版之外,日版和泰版的口碑也不咋地。
日版直接请来了「神颜美少女」斋藤飞鸟出演沈佳宜。
可爱明媚毋庸置疑,青春气息更是溢出屏幕。
就是为了给观众更多时间,感受飞鸟的魅力。
圣地巡礼一般,重走了原版柯景腾和沈佳宜的约会路线。
吃了同款冰棍,拍了同款照片,连放天灯的场面都是一比一还原。
泰版也有令人眼前一亮的细节加入。
当然,不排除原版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
且客观上,原版中回溯的 1994 年的青春记忆,在流行文化内容上,跟咱们更有共鸣。
对故事文本与配乐的打磨,已在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青春电影之后逐渐成熟。
对比之下,如今的青春片要么套路成惯性,要么靠翻拍为继。
创作力与用心程度不复往昔。
像韩版《那些年》的很多镜头,都给人一种潦草感,让人严重出戏。
而与制作一起降级的,是演员演技。
原版中,陈妍希出演沈佳宜时已经 28 岁,但状态仍然青春无敌。
似乎是命运为了给她这个量身定做的角色,又让她在此前不被看见的时间里积攒演技。
这才让电影中的沈佳宜,青春感与情感表现力兼顾。
演技根本不能比。
不信有这么差?
来,看着我的眼睛回答我。
你从下面这个场面里,看得到柯景腾眼中对女主角的心动与爱意吗?
请回答,女主角此刻的表情反映了她什么心理状态?
猜不出来留作家庭作业吧。
让所有版本赶不上原版的根本原因,是叙事视角的不同。
我们常说,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那些美好和遗憾,都是青春不在的人回望青春时给出的总结判词。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原版用倒叙旁白,将怀念视角贯穿全片。
目的就是要带观众一起通过回看一个人的青春,想到自己的那些年。
所以,片中有不少对阳光、汗水的逆光呈现,用于打造出记忆中的朦胧夏天。
用纯净的特写,一次次对准沈佳宜的睫毛与被风吹动的发丝。
这些都是记忆努力聚焦,美化后的模样。
另一边,片中沈佳宜的家世,她喜欢什么,她到底是怎么没考好等细节都一笔带过。
只注重用镜头和旁白,放大那种清新的心动,也是作品视角选取的证明。
它是沈佳宜面对喜欢的人时的胆怯不自信,也是女孩更加「成熟」的表现之一。
更是一份来自当下现实的目光,参与过去青春故事创造的痕迹。
日版为人物增加了更多细节,甚至是与当下呼应的现实议题,来描摹青春少男少女的状态。
这些都是青春故事本身,而非是注重「感受」的追忆。
注定了观众只能在旁观看,却不能加入忆往昔的队伍。
共鸣感弱化后,自然更难超越原作。
事实上,成年人造作地缅怀青春热潮,也诞生出了一大批有毒的无病呻吟青春疼痛烂作。
但我们或许可以借此机会想一想,那些年的创作,是如何用一个简单的青春故事打动了那么多观众。
而如今又为何套路轮番轰炸,观众仍旧无动于衷。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助理编辑: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