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蔚青学者说,作者:祝你一切顺利的,原文标题:《专业大洗牌:高校教师,批量流失 " 铁饭碗 "》
4 月 22 日,教育部公布了 2024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 1839 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 157 个,停招专业点 2220 个,撤销专业点 1428 个。
这一数据背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从人工智能到低空技术与工程,新兴专业快速崛起;而土木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小语种等传统专业则批量退出舞台。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千万学子的未来选择,更将高校教师推向了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当专业消失,课堂空置,教师的 " 铁饭碗 " 是否还能稳固?
专业调整:一场无法回避的浪潮
近年来,高校专业的 " 大进大出 " 已成常态。2023 年,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 " 到 2025 年优化调整高校 20% 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 "。
仅 2024 年,全国便有 1670 个本科专业布点被撤销,同时新增 1673 个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调整力度可谓空前。
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也紧随政策,纷纷加入这场 " 瘦身运动 " ——山东大学砍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业设计、书法学、包装工程等 10 个专业;四川大学更是一口气撤销音乐学、保险学、工业设计等 31 个专业;西北大学也将汉语言、金融工程等传统学科移出招生名单。
这些调整绝非偶然,背后是多重力量的交织与碰撞。首先,产业升级倒逼人才需求转型。目前,中国正从 " 制造大国 " 转向 " 智造强国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收缩,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崛起。例如,土木工程曾是高校的 " 王牌专业 ",但随着房地产行业下行、基建增速放缓,市场对土木人才的需求锐减。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撤销数目激增,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也纷纷对土木类专业进行了暂停招生或者专业调整的处理。反观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等专业,因契合工业自动化趋势,成为高校争相布局的焦点。
其次,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催生专业淘汰。部分专业因培养方向模糊、就业率低迷被贴上 " 红牌 " 标签。公共事业管理便是典型——全国百余个专业点被撤销,其核心困境在于 " 学而无用 "。该专业旨在培养公共机构管理人才,但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市场化岗位需求稀缺,毕业生往往陷入 " 考编难、转行苦 " 的窘境。类似的专业还包括教育技术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前者受限于传统教育模式转型缓慢,后者因本科就业门槛高、薪资低而遇冷。
此外,高校资源错配加剧专业 " 空心化 "。一些高校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却因师资、设备、资金不足导致 " 名不副实 "。例如,材料化学、制药工程等专业对实验室和科研投入要求极高,但部分地方院校难以支撑,最终只能选择撤销。此外," 连续五年未招生即撤销 " 的硬性规定,也让生源匮乏的专业加速退场。
更深层的驱动力来自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增设 "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例如,低空技术与工程、智能分子工程、碳中和等新兴专业的快速获批,正是响应无人机、飞行汽车等产业的爆发式增长。而小语种、服装设计等专业的大规模撤销,则与人才需求精细化、传统制造业转型等宏观趋势息息相关。
出路探索:在变革中寻找生机
专业的更新调整,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但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专业撤销带来的冲击远超想象。" 天塌了!入职一个月,专业要被砍。"" 十八年大学老师,专业被砍,何去何从?" 社交平台上,已经面临或即将面临专业被裁撤的高校教师们,纷纷表达着自己的焦虑与无奈。
专业撤销的直接后果是教学岗位的锐减。专业点被撤销,相关教师可能面临无课可上的窘境。即便是名校光环加持的 " 冷门专业 ",一旦招生停滞,教师也可能因课时不足导致绩效工资缩水,甚至面临转岗或解聘压力。
首先,将停招或撤销的专业教师转至相近相关专业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是最常见的安置方式。但这种 " 跨界 " 需要教师快速更新知识结构,这对年龄偏大或研究方向固化的教师而言难度不小。
转岗至教务处、图书馆或实验室等行政岗位,也成为部分教师的无奈选择。这类岗位虽能保住工作,却意味着脱离教学科研一线,职业成就感大打折扣。这种安置措施虽然解决了眼前的就业问题,但可能引发长期的职业认同危机。
然而,无论哪种分流路径,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意愿。在专业调整常态化的趋势下,教师的 " 自救 " 比依赖政策更重要。高校教师需要打破 " 铁饭碗 " 思维,定期评估所在专业的发展前景。同时,应超越传统的专业边界,培养 " 跨界 " 能力,为可能的职业转变做好准备。
高校也应避免 " 一刀切 " 的分流做法,根据教师年龄、专长和意愿提供多元选择。对年轻教师可提供进修培训机会;对中年教师可考虑相近专业转岗;对临近退休教师可设置过渡性岗位。此外,高校在专业调整决策过程中,应充分听取教师意见,解释政策依据,共同商讨分流方案,以增强教师的控制感和接受度。
对教师而言,这场变革既是危机,也是契机。它迫使所有人重新思考教育的价值:当专业知识加速迭代,比 " 教什么 " 更重要的是 " 如何教 "。跨学科能力、技术创新力、行业洞察力,将成为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而对高校来说,平衡传统与新兴领域的布局,建立 " 能进能出 " 的教师流动机制,是必然选择。
专业撤销的浪潮中,教师的命运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无论是转身拥抱新领域,还是在跨界中开辟新路,唯一确定的是——教育不会停滞,而真正的师者,永远在寻找下一站讲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蔚青学者说,作者:祝你一切顺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