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5 月,未来智能发布了旗下录音降噪会议耳机 iFLYBUDS Pro, 当时我们写了一篇名为《从今天起,你的 iPhone 可以通话录音了》的文章,向用户介绍了这款专为通话录音、会议记录而生的产品,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累计销售了 17 万台。
经过了 3 年产品的不断迭代,未来智能在 2025 年 5 月 13 日正式发布旗下两款全新的耳机产品——讯飞 AI 会议耳机 iFLYBUDS Pro 3 与开放式 AI 会议耳机 iFLYBUDS Air 2。
并且,这一次他们的 " 底气 " 更足,试图用硬件架构与 AI 内核做搭配,配合殿堂级的声学艺术,为用户打造两款能够 " 全天候 " 使用的产品。
当商务耳机开始 " 卷 " 音质
在潜意识中,商务耳机的宿命,似乎总是被贴上 " 功能强、音质凑合 " 的标签。作为讯飞 AI 会议耳机的老用户,我之前也会不免进入到一个 " 思维怪圈 " 中,那就是在线上会议等需要明确记录的场景使用 iFLYBUDS Pro 系列,而在日常的听歌、听播客场景下换成 Air 系列。
为了解决这一固有印象,未来智能在两款最新的产品上也 " 卷 " 起了硬件,正式向这种割裂感 " 宣战 "。
iFLYBUDS Pro 3 搭载了 11mm 镀钛动圈单元,通过高刚性振膜抑制失真,让这款耳机的低频下潜至 20Hz,高频延伸至 48kHz,这在 TWS 耳机中属于妥妥的旗舰级参数。
而在影响听感的调音方面,则选择与中国爱乐乐团首席调音团队合作,为产品进行专属定制调音,结合入耳式耳机的声学特性,打造专属的调教方案。
在出差通勤等噪声复杂的场景下,iFLYBUDS Pro 3 最高能为用户提供 48dB 的深度降噪能力,足以应对地铁、高铁、飞机等嘈杂的公共交通环境。同时,Pro 3 的耳帽重新进行了优化设计,也能拥有了更好的被动降噪能力。通过捏和耳机侧面的电容式按键,用户即可在通透和降噪模式间自由切换。
在面对需要频繁交流的开放式场景,显然 iFLYBUDS Air 2 的开放式 " 气传导 " 耳机更加合适。
在这款产品上,硬件团队为其塞入了 18x11mm 的高分子跑道发声单元,采用空气定向传声技术,搭配反向声波低消技术的智能防漏音设计,能够让声音定向传入使用者的耳道,且不会出现明显的漏音情况,既保证了用户隐私,也不会对周边的其他用户造成困扰。
气传导式设计非常适合办公室、健身房等多人环境,既能够保证佩戴者自己的听音质量,也能够从容应对同事间的交流。
并且,由于气传导耳机的开放式设计,耳机本体是完全不 " 侵入 " 耳道的,即使在长时间使用时也能保持耳朵的清爽感,对于中耳炎、硅胶过敏等特殊人群也更加友好。
至于为什么在这款开放式耳机中选用相对 " 传统 " 的耳挂式设计而没有跟进近期流行的 " 耳夹式 " 设计,我们也咨询了未来智能的 CTO 王松,松哥表示:" 相较于传统用来听音乐的耳机,未来智能的产品更加注重录音、续航等参数的表现,耳挂式设计相较于小尺寸的耳夹式设计,能放下更多的麦克风和大电池,这比做出一个小巧的造型更加重要。"
为了让这款开放式耳机能够获得更好的佩戴感受,未来智能团队基于亚洲人耳廓的数据模型重新对耳机配重进行了优化,搭配 0.8mm 航天级柔性记忆钛丝打造的韧性记忆骨架,让耳机的耳挂式设计与眼镜腿进行巧妙的 " 避让 ",解决戴眼镜用户的镜腿与耳机腿互相打架的问题。
同时,Air 2 上采用的亲肤液态硅胶材质与独有的透气分子结构,也能让用户长时间佩戴的同时保证舒适的使用体验。
近年来,许多手机品牌推出的 TWS 蓝牙耳机纷纷选择和知名调音师、老牌音频厂商进行联名,力求为用户提供更具 " 定制化 " 的声音体验。在这个大背景下,未来智能的两款产品选择让中国爱乐乐团首席调音团队为联合调音的对象不免让人感到惊讶。
对于这个问题,未来智能 CTO 王松表示:中国爱乐乐团作为国内顶级交响乐团,其声学标准与专业要求极为严苛。能够通过他们的调音与合作认可,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我们产品在音质表现上的专业性已达到了高水平。正因如此,无论是聆听古典、流行,还是日常音频内容,我们产品都能够从容应对,满足多样化的听音需求。
除此之外,本次发布的两款产品也均获得了 Hi-Res 音质认证,支持 LHDC 高清音频解码,能够为使用者还原母带级聆听体验,作为一款随身携带的产品,能为用户提供全场景的音频支持。
未来智能 CEO 马啸表示,未来智能与中国爱乐乐团打成了一项长达 5 年的 " 心愿 ":2025 年由爱乐乐团的顶级大师们协助未来智能调试耳机音频,2026 年成立联合的声学实验室,2028 年把优秀的声学在更多的产品上复制推广,到 2029 年希望爱乐乐团的调声标准与哈曼曲线一样,成为中国制造耳机的一种标准。
不同于市面上以听音体验为主的耳机产品,未来智能在这款会议耳机的设计中,尤其注重收声精准度与通话清晰度,这是会议沟通中不可或缺、却常被忽视的关键。
我们可以试试带着自己的蓝牙耳机在嘈杂环境下用微信或录音机 App 来录制一段声音,往往你的声音会被淹没在比你说话声音更大的背景音之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产品团队在 iFLYBUDS Pro 3 里塞入了 4 枚麦克风、在 iFLYBUDS Air 2 上则使用了高精度双麦克风阵列,搭配 AI 通话降噪算法,能够使两款产品能够在录音、通话时有效的过滤多余环境杂音,精准保留清晰的通话人声,不错过每一个重要的声音细节。
在实际使用中,如果以音质作为衡量耳机优劣的标准,iFLYBUDS Pro 3 已属于同类小尺寸耳机中的第一梯队。整个耳机在调音方向上并没有明显的音染倾向,比较偏向于类似 AKG 监听耳机的 " 平铺直述 " 的风格,无论是古典、流行还是电子,都有着非常均衡的音乐表现力。
当一副耳机能兼顾降噪会议、沉浸听歌、无感佩戴等多个使用场景,用户终于无需为场景切换而暂停、" 切歌 ",那它才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 " 全天候 " 产品。
从 " 记录工具 " 到 "AI 大脑 "
聊完了音质,我们再来谈谈智能。
作为一个推出了 3 代迭代型号的产品,iFLYBUDS 的会议能力显然已经不需要再 " 赘述 " 了。
三年前的文章里我写的非常直白,iFLYBUDS Pro 在当时直接解决了 iPhone 无法通话录音、在实际使用中,如果以音质作为衡量耳机优劣的标准,iFLYBUDS Pro 3 已属于同类小尺寸耳机中的第一梯队。微信语音无内置录音功能的 " 痛点 ",让使用过它的所有人都对在线会议等场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目前,iFLYBUDS Pro 3 与 Air 2 均能支持 32 种语言、12 种方言、10 种行业术语的录音实时转录功能。全面覆盖通话录音、现场录音、音视频录音等多种使用场景,无论是线上会议还是线下采访、甚至观看 " 生肉 " 美剧,都可以实现语音内容的文字转化。
在实现这些基础功能的基础上,用户也可以通过 viaim AI 会议助理 实现进一步的操作,比如对转写的内容进行分析、生成概括、帮助用户在事后快速回顾了解记录的核心内容。
同时,用户依旧可以依靠耳机完成面对面翻译、通话翻译、同传听译等前能够实现的功能。
最令人惊叹的就是 " 语音嘴替 " 功能。
用户仅需在 App 上采集 10 秒的声纹,软件便能够对应的生成以用户音色 " 念 " 出的中文、英语、日语、韩语等多国语言内容。
想象一下,跨国会议中,对方听到的是你本人声音的英文版——机械合成音的冰冷感就此瓦解。
这种源自于自己声纹的 " 真实代理 ",或许才是跨语言沟通的终极形态。
当然,硬件升级只是表象,这两款耳机真正的杀手锏藏在软件中——那就是 viaim 大脑。
简单来说,viaim 大脑是一个面向商务办公场景的 AI 智能助理,它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复杂的 AI 技术整合进一套系统,让其对数据自行感知、理解,完成深度推理、自主规划与多方协调完成任务。
目前市面上用户能够使用到的 AI 大模型,大多数都停留在 " 你说它做 " 的层面,而 viaim 大脑的颠覆性在于 " 无感介入 "。
viaim AI 相较于市面上主流的 " 对话框式 AI",能够通过硬件前置输入信息后导入到大模型自动处理,全程用户不需要主动使用模型。
在未来,viaim AI 将会成为用户的私人办公助理,通过四大模块协作来自动帮助用户完成一些工作上的既定任务。这个被比喻为 " 感官 + 大脑 + 血管 + 免疫系统 " 的 AI 架构,正在重新定义商务耳机的价值。
举例来说,它能通过多模态感知(如定位、日程、语音),自动触发任务:例如上班途中列出待办事项、会议结束生成思维导图、全程用户无需主动唤醒,viaim AI 已经悄然编织好整个效率网络。
想要实现上述功能,离不开 viaim 大脑自身强大的端到端智能感知能力、Agent 协同推理能力和实时多模态能力以及数据加密、隐私保护能力相协同。用户则通过语音、文字、甚至图像等多种方式与 viaim 大脑进行交互,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进化提升自身的理解、决策能力。
未来智能 CTO 王松在发布会上表示,viaim AI 的整套框架全部采用自研,利用开源底座大模型构建自己的能力,由四大模块构成整个系统架构。并且 viaim AI 对行业大模型采取了积极拥抱的态度,在国内和海外都接入了行业口碑度极高的大模型供用户使用。
工具消失之时,价值真正显现
未来智能的野心,远不止于做好一副耳机。
iFLYBUDS Pro 3 与 Air 2 的硬件差异(入耳式 vs 开放式),实则是场景覆盖的互补:一个主打降噪与沉浸,一个侧重通透与社交,两者共享同一套 AI 内核—— viaim 大脑。这种软硬件闭环,让耳机成为你工作流中的 " 隐形推手 "。
闪录功能无需网络即可录音、跨平台会议记录统一管理、同传听译同步显示原文译文……所有的功能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消灭信息处理的摩擦。
正如未来智能 CTO 王松所言:" 当工具开始理解上下文,它就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主动的协作者。"
或许真正的 AI 革命,将从耳朵开始
全程看下来,这场发布会的隐喻在于:耳机正从 " 听觉设备 " 进化为 " 效率接口 "。
viaim 大脑的四大模块——感知、推理、多模态交互、隐私保护——本质上在构建一个 " 外挂神经系统 "。未来,它或许能根据邮件内容预判会议议程,或是从通话记录中提取潜在商机。
当同行还在比拼降噪深度和音质参数时,未来智能已跳出货架思维的竞争。iFLYBUDS Pro 3 与 Air 2 的产品升级,不仅是参数表的迭代,更是对 " 工具 " 概念的重新诠释。
毕竟,最好的科技,永远是让你感受不到科技的存在——直到你发现,工作效率已悄然翻倍。
在这场发布会之后,未来智能真正意义上从一个帮助用户高效完成会议协作的 " 技术流 ",一跃蜕变为用 AI 改变用户日常工作流的 " 科技流 "。
这场由耳朵掀起的革命,或许正是未来办公的缩影:AI 不再是被调用的功能,而是呼吸般的常态,而你我皆是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