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虎嗅APP 10小时前

雷军失声,小米失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判官老司机,作者:判官,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小米水逆已经一个多月了。

从 3 月底安徽 SU7 事故后,小米汽车就处在风口浪尖,还连累了其他业务。

包括自研芯片在内,一系列产品和技术发布会无限延期。小米十五周年没有公开庆祝。YU7 车如其名也逾期了,四月底的上海车展,YU7 和雷军一起缺席。

雷军的社交媒体四月份降低了发布频率,没了生活化的分享,只有一些工具人的活动通知。

没成想,SU7 Ultra 五月又连捅两个马蜂窝。

五月初车机 OTA 后,需要赛道成绩才能解锁 1548 匹马力,被车主骂上热搜,不得不紧急撤回限制;

发布会上宣传的 " 赛道级空气动力学设计 "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需要花 4.2 万元加装,并延期至少一个月提车。

结果有车主提车后发现,这个舱盖既无导流槽设计,也未与任何散热系统相连,根本不具备之前宣传的 " 完全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 "" 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 "" 制动系统专属散热通道 " 等涉及内部结构的功能,属于装饰件。

小米汽车在随后的致歉声明中解释为 " 信息表达不清晰 "。几百名愤怒的车主组织起来要求退车,更有车主要求按消费欺诈依法退一赔三。

这波我站小米,这俩都不叫事儿。

要知道,SU7 Ultra 发布会上,雷总说过这款车解锁最大马力需要 " 专门的培训和解锁流程 "。

现在解锁流程来了,车主又不乐意了?

然后选配那个碳纤维舱盖的车主,有几个是真要下赛道的,还不是为了一眼区别普通版 SU7 么,说白了大家花四万二就是买两个孔。

至于空气导流、散热,电车又没有发动机,要啥散热啊。

有车主号称看了测评,心里哇凉哇凉的,你就说散没散热吧?

所以,车主要是希望雷总说话算数,就坚决支持马力考核解锁;要是接受雷总说话不算数,就别揪着发动机盖子的事不放。

知乎上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个碳纤维舱盖成本价三千多,卖四万二不厚道。

这你们就不懂了,保时捷选配个真皮内饰动辄四五万起,大家买豪车要有点买豪车的样子,冲就完事了。

小米做汽车以来,摸着特斯拉过河,先轿跑再 SUV,发布节奏气质拿捏的死死的,包括创始人的社交媒体活跃度这一块,也是深度致敬马斯克,就差把微博 + 抖音 +B 站买下来了。

海的那边,马斯克精力过于分散,忙着造大火箭,忙着助选,忙着谈恋爱生孩子,忙着帮政府减员增效,就是没把精力放在造车上。

人的精力放在哪,成绩就出在哪。我怀疑特斯拉已经不是马斯克最在意的业务了,他大概觉得只有生孩子 + 造火箭能拯救人类。

况且,比产品迭代速度,咱们中国企业完全不在怕的。

收手吧马斯克,外边全是雷军。

但是我今天还是要批评一下小米。

不是因为 SU7 出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舆情,而是因为,这些舆情本来都是可以预见和避免的。

小米和雷总最近一年可能是太顺了,没注意到两个明显的风险积累,对此毫无预案。

一是网红的暴雷,二是性能车的事故。都是意料之中,迟早的事。

我 2019 年写过小米有 " 花小钱办大事的基因 ",总结起来就是过度依赖社交媒体营销,宣传策略浮夸。

结果那之后小米不但没改,还添了一点风险:过度依赖创始人 IP。

2019 年是什么年份?视频平台崛起。雷总除了玩微博,开始真人出镜,开拓了抖音、视频号等新战场。

B 站更不用说,雷总可是 B 站起家的知名歌手。

从小爱音箱到小米汽车,甚至小米线下门店,到处飘荡着雷总的主打歌,气氛非常欢乐。

雷总不再讲得罪人的话,所有得罪人的脏活由小米 IP 矩阵的其他高管来做,雷总只负责厚道、体面、带货、开车门、提供情绪价值。

雷总就是小米,小米就是雷总。雷总振臂一挥,小米从几十万的车到几十块的周边都抢断货。

然后安徽 SU7 事故一出,雷总沉默三天,最终还是出来表态,很多雷粉和米粉就不理解了,开始心疼哥哥。他们说各种车都出事故,凭啥 SU7 出事故就要雷总表态?

不客气地说,这些粉丝的脑子,在 L5 自动驾驶普及之前,基本告别开车了。

宝马奔驰奥迪大众……这些车保有量大,事故绝对数量也多,这都没错。可是这几家车企的老板和中国区负责人,大家不用搜索引擎,谁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

小米选择用雷总做代言,或者雷总选择为小米抛头露面,风头出尽,充分享受流量的红利,站在价值观高地上蹦迪。现在出了恶性事故,你们觉得雷总不用表态?

看起来雷总好像没做错什么,但是他的影响力摆在这,企业和产品受益于他的影响力。

现在发生了事故,总不能说正面的好的东西都照单全收,不好的东西,你说跟他没关系,这是不可能的。

所谓盈亏同源,我认为这样对网红也好,企业家也好,还是名人也好,是公平的。他们既然享受了某些优势,就要付出比普通人更高的代价。

然后再说 SU7 系列车,出现恶性事故也是可以预见的,因为这是在同等价位上更高性能车的首次大批量交付,比起特斯拉还免费配了智驾。

SU7 用户对所谓的智驾,很可能有更高的信任度,因为他们相信雷总,相信小米。

作为企业,你的宣传是啥调性,用户是啥水平,产品是啥性能,你应该比谁都清楚。

我去年 SU7 上市的时候写过,车不是手机,买车用车安全第一,因为开车出了问题是会死人的。

做手机的企业第一次做车就做性能车,有没有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的觉悟?

安徽事故的调查结果还没出来,就有很多言论说什么车都禁不起这么撞。

确实,车禁不起这么撞,车辆完全烧毁,恐怕很难有证据证明驾驶人之外存在其他责任方。

任何车型从概率上都会出事故,车企要做的是为降低这个概率而尽一切努力,并且预见到仍然会存在一定恶性事故概率,最起码要有舆情预案,而不是被动应对,打乱后续一切工作安排。

两部委在四月份发起了对车企辅助驾驶宣传的整改,工信部要求不得对辅助驾驶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公安部重申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侧面也说明了这起事故的影响力。

SU7 一撞,就撞塌了小米和雷总的公众形象,我不禁要问,他们之前难道没想过发生这样的事要怎么办?

上篇文章写过,新手司机前三年不要用辅助驾驶。今天我要说,新车企的车,前三年慎买,尤其当你是新手司机的时候。

这不是针对某家车企,这是制造业和汽车行业的规律决定的。汽车行业百年历史,哪家车企的发展史都是司机的人命堆出来的,这很残酷,但也很真实。

具体到小米造车,SU7 Ultra 这波舆情终将过去,用户会被安抚,该退的退,该赔积分赔积分,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除了路上会有越来越多的 1500 多匹的大马力车。

YU7 大概率仍会是畅销车,当然产能仍然会是瓶颈。

雷总会逐步复出,恢复社交媒体更新和活动。上半年的发布会积压到下半年,媒体老师们奔走在各个会场,为雷总欢呼雀跃。

直到下一次舆情危机,大家又从头再来一遍,如此往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判官老司机,作者:判官

虎嗅APP

虎嗅APP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与交流平台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