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7分钟前

烧香不如烧钱,年轻人为何在寺庙疯狂氪金?

文 | 沥金

五一最大的赢家,是寺庙。

东京浅草寺最热闹的,不是雷门下拍照,而是蜿蜒排队数十米的纪念品柜台。游客争相购买 1000 日元(约 50 元人民币)的各类御守(类似于护身符),期盼能迎来好运。

而在北京雍和宫,清晨 6 点就有人蹲守,只为抢购一串香灰琉璃手串,哪怕闲鱼上溢价三倍仍供不应求。

从日本神社到中国古刹,寺庙文创正在掀起一场全球化的消费狂欢。

御守、手串、佛牌不再是单纯的宗教符号,而是演变成年轻人的 " 社交硬通货 "、资本眼中的 " 情绪印钞机 "。

这场狂欢背后,是一场传统信仰与现代商业的深度共谋。

当年轻人在现实压力下陷入 " 确定性焦虑 ",寺庙文创以 " 开光 "" 灵力 " 为名,将愿望包装成可量化、可交易的消费符号。

而当文化 IP 遭遇运营困难,千年古刹便化身 " 文化消费综合体 ",用 " 玄学 " 之力吸引无数寻求情绪寄托的年轻人,获得源源不断的流量。

为什么当代人对寺庙纪念品趋之若鹜?寺庙经济学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能为整个消费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浅草寺的限量版大黑天御守 图源:小红书

失意青年,借玄学重建内心秩序感

从神坛到货架,寺庙文创已经比想象中走得更远。

和传统的点灯纳俸、重塑金身的重资产还愿方式不同,这种轻量化低客单纪念品带来的收益,正成为部分寺庙的主要盈利模式,甚至在日本的一些神社成为主流商品,贡献过亿收入。

细分御守、手串开光这类常见纪念品已经屡见不鲜,它们承担了心愿载体和旅游纪念品的双重职能。除此以外,有些寺庙文创甚至进化出 " 物联网版本 ",开发了可以在 app 上远程云积功德的纪念品;还有的甚至利用 " 炒鞋 " 逻辑,发售限量版商品和隐藏款盲盒。

比如普陀山之前发行过南海观音守护牌的数字藏品,被各种疯抢;还有浅草寺只有偏殿限量发售的 " 大黑天 " 御守,中午 12 点基本就卖完了。

当代人为什么愿意为寺庙纪念品充值?玄学商品什么时候成了年轻人的刚需?

想理清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人群本身的消费动机,二是产品能满足的核心价值

寺庙纪念品的客群以 18-38 岁的青年人为主,这一年龄段的消费行为受经济水平和社会环境影响尤为显著,在消费心理上更不易承压。

心理学有一个理论叫做 " 补偿性控制理论 ",指个体对生活失去控制感时,人们要么通过学习技能来恢复对外部事物的掌控感,要么通过借助他人的帮助,比如宗教力量来补偿自己的控制感。

这意味着,当出现比如就业压力、婚恋焦虑等现实失控时,人们更愿意通过购买具象化符号,比如御守、手串等宗教力量商品来重建心理秩序。

这一现象在哲学家韩炳哲的《倦怠社会》也中也有对应诠释,年轻人购买御守这一行为,本质上是 " 自我赋权 ",也即提供了一种 " 安慰剂效应 "

就比如雍和宫的香灰琉璃手串,成本不足售价的十分之一,却因为 " 香灰灵力 " 被疯抢;还有花 49 元购买 " 你这么棒棒 " 帆布袋的本质,都是在购买 " 被神明认可 " 的心理契约。

当所有现实压力都能被转化为 " 求 offer"" 求不脱发 " 等具体诉求,御守实际成为了承载焦虑的实体容器。

有些寺庙甚至会提供即时反馈机制,让消费者的焦虑以一种颇具仪式感的行为消解,形成 " 付费 - 仪式 - 解决 " 的确定性闭环幻觉。

比如日本和歌县的高野山寺庙群,会提供一种起源于真言宗的 " 护摩行 ",让游客把心愿写在木片上,由僧侣投入火中焚烧,木片 1000 日元一个(约 50 元人民币),每次只能写一个心愿。

信玄学得永生,另一种身份认同

除了提供确定性安慰,寺庙纪念品的另一个职能,就是身份认同。

宗教 IP 正在迅速 " 社交货币化 ",寺庙文创已经从文化符号升级为一种身份标识,构建出独特的玄学生态圈层。

每一种纪念品背后,都是一群有着共同兴趣偏好或者共同社会压力的人群,而纪念品能提供的价值,就是吸引和聚拢这群人,并且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话题与谈资。

比如佩戴灵隐寺十八籽手串 =" 佛系青年 ";收藏普陀山 NFT 佛牌 =" 科技信徒 ";晒出浅草寺御守 =" 日系文艺爱好者 "。

社交平台也助推了这一身份识别与传播。比如各类的玄学兴趣小组,用户在其中分享限量版御守的抢购攻略,还有护佑手串的叠戴效果等等。

都说打卡是门经济学,御守的 " 开光 "" 佩戴禁忌 " 等规则,天然具备传播话题性,能够迅速吸引目标人群。而小红书上形形色色的寺庙打卡攻略,年轻人也在通过晒图形式,完成 " 精神优越感 " 的构建。

甚至这种玄学身份认同,还进一步分化出了颗粒度更细的阶级鄙视链。比如雍和宫的香灰手串,因为 " 皇家寺院 " 背景成为顶流,而中小寺庙手串则沦为 " 低端平替 ",进一步供给了信徒们需要的情绪价值。

用信仰赚钱,玄学生存之道

寺庙纪念品大爆发,接下来寺庙经济势必进入红海市场。

对寺庙来说,当所有的寺庙都开始玄学货币化,竞争加剧,比拼的自然不是谁的功效更灵验,而是谁的名号更响亮和谁的服务周期更长。

玄学生意本质上是一种满足情绪价值的咨询服务,既然是服务,门槛就在于长期精细化运营。

是否能满足消费者的每个细分需求?比如日本有神庙专门针对癌症、追星。是否能有健全的还愿机制,促进游客不断复购,增加粘性?

文创生意需要构建 " 消费 - 增值 - 传承 " 的一体化闭环,提供从产品到心灵的全方位情绪 SPA,让寺庙不只是宗教空间,而是情绪供应链的中枢平台。

从产品角度来说,短期开发可量化产品,如能量手链实时显示佛光值;在中期建立订阅体系,如 AR 许愿灯 + 线上解签服务;在长期打造元宇宙佛龛,用户认领虚拟供养权并交易 NFT,不妨为一种破局之道。

当然,寺庙经济学往往会遇到道德和伦理的悖论,即在社会口碑和经济收益间寻求平衡。

前有义乌仿制雍和宫手串以假乱真,消费者为 " 开光保真 " 支付溢价,实则成本不足 10%;后有泰国寺庙向游客高价兜售 " 佛牌 ",事后被曝根本没有经过正规加持程序。

过度商业化的反噬,是当信仰沦为资本游戏,消费者的 " 虔诚税 " 终将反噬品牌价值,功德箱终有一天会变成 POS 机。

因此寺庙也需要在开发文创时,有一定的文化敬畏,比如日本严控佛像形象商业化,仅允许梵文、神纹这类抽象符号用于商品设计。

沥金点评

寺庙纪念品的爆火绝非偶然,它是现代社会焦虑与宗教创新碰撞的产物。

对消费从业者而言,与其追逐 " 玄学风口 ",不如思考:如何将产品转化为承载用户情绪的 " 新神龛 "?

答案或许藏在寺庙千年传承的 " 共情哲学 " 里——真正的商业价值,永远诞生于对人性需求的深刻洞察。

品牌要学会将消费者痛点具象化,将抽象焦虑转化为 " 失眠救星 "" 职场护身符 " 等可感知的功能,比如母婴品牌可以推出 " 夜奶守护符 " 等细分场景产品,或者美妆品牌设计开光口红盒,提升产品神圣感。

还有就是和寺庙的场景化消费链路打通,提供情绪溢价。

比如咖啡品牌可以打造 " 玄学主题快闪店 ",推出 " 十八籽拿铁 ",杯套印有手串图腾,形成 " 喝咖啡 - 求御守 - 晒打卡 " 的完整链路;运动品牌可推出 " 登山杖御守 ",内置计数器,每登 1000 米解锁一条开光祝福,打通功能与信仰场景。

如果玄学注定是新时代的命题,如何用寺庙经济学重构品牌增长,将是每个消费品牌都要攻克的课题。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