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份成绩单仍然引来了不少质疑,原因是前 4 个月里,上汽通用五菱贡献的销量高达 38.14%,这意味着上汽每卖出 10 辆车,就有 4 辆是售价区间在 5 万 -10 万元的五菱宏光 MINIEV 等 " 买菜神车 ",且这个数字有不断走高的趋势。
依赖低利润微型电动车支撑销量规模的同时,核心合资品牌销量仍然在持续收缩。4 月,被称为上汽 " 利润奶牛 " 的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表现并不乐观,上汽大众销量同比下滑 10.31%,上汽通用销量同比下滑 15.29%。
实际上,合资品牌销量下滑、新能源转型滞后的问题困扰上汽已久,2024 年长期占据国内销量榜首的上汽集团被比亚迪挤下神坛。
销量承压,体现在财报上的数字也不好看。2024 年,上汽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为 6275.90 亿元,同比下滑 15.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16.66 亿元,同比下滑 88.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 -54.09 亿元,同比下滑 153.85%。合资企业中,上汽大众实现利润 47.4 亿元,上汽通用亏损 266.88 亿元。
进入 2025 年,情况稍有好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为 1408.6 亿元,同比下降 1.55%;净利润为 30.23 亿元,同比增长 11.4%。整车批售 94.5 万辆,同比增加 13.3%。
销量上涨,利润改善意味着自去年以来上汽以大力度持续对企业进行自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从销量构成及利润表现来看,这些动作尚不足以对冲传统业务衰退带来的结构性风险,改革成效暂未触及经营质量的实质改善。
上汽还远远未到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刻。
改革进入关键节点
合资模式在电动化时代的突然 " 失灵 " 的确让上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彷徨和无措,但从去年七月领导班子变更,王晓秋成为董事长,贾健旭担任总裁之后,上汽其实算得上转型动作比较快,也是态度比较坚决的 " 国家队 "。
对内,王晓秋、贾健旭组合以内部组织架构调整撕开转型突破口,改革的深度与力度都超出了外界预期。
自二者上任开始,上汽所属企业对管理层进行密集换防。包括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华域汽车等,这一系列变动涉及研发、销售、管理等多个关键领域,几乎将旗下所属企业的管理层换了个遍。力图通过大规模人事调整和组织架构优化,积极推动干部年轻化、专业化,将有能力的中高层干部提拔至关键岗位。
以上汽的体制特点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轻松,庞大的燃油车基盘、复杂的组织架构,以及合资时代形成的产业链惯性,既象征着历史积淀的资本,也意味着船大难掉头,但新一任高管层的态度非常坚决,王贾组合在多个场合屡次表达改革的决心。在前不久的上汽之夜活动上,贾健旭再次强调:鸡蛋由外打破是食物,由内打破是生命,上汽的变革必须始于内核。
和人事调整同步进行的是业务架构的调整。2024 年 10 月,上汽乘用车旗下的荣威、飞凡合并。三个月后,上汽集团将旗下上汽乘用车(含荣威、名爵)、上汽国际、创新研究开发总院、零束科技及海外出行等 5 个业务单元整合组建成一个 " 大乘用车板块 ",并成立执行管理委员会。
贾健旭亲自担任上汽大乘用车执管会主席,主导大乘用车的变革,并将集中集团的所有资源,全力支持发展大乘用车板块。
这期间,上汽还与大众在上海签署了延长合资协议,上汽奥迪推出 AUDI 品牌,中国车企首次以技术输出方身份,参与全球豪华车标准制定。
但更多的精力,上汽还是放在了发展自主品牌上面。王贾组合上台,特别是进入 2025 年以来,上汽的改革主线已经越来越清晰。
一个重点是不做简单跟随者,重点领域提前布局," 在友商发展轨迹的延长线上等他 "。以能源策略为例,上汽选择 " 跳跃式布局 ",推动半固态电池逐步走向固态电池。4 月 10 日,贾健旭在上汽之夜现场表示,上汽新一代固态电池将于今年底在全新 MG4 上量产应用;2027 年,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 " 光启电池 " 将落地。
另一个则是以自身体量积极推动对外合作,迅速而多元地推进智能化。同样是在 " 上汽之夜 ",上汽广发英雄帖,包括地平线、卓驭、鸿蒙智行、Momenta、火山等在内的国内智能化顶级合作伙伴悉数亮相,宣布与上汽共同构建起可兼容的全栈式架构,覆盖从 L2 到 L4 级的智驾系统。
其中上汽荣威、MG 品牌以及上汽大众已经与地平线达成合作,并且广泛搭载;卓驭与上汽通用五菱合作密切,上海车展期间也带来多款搭载卓驭方案的车型;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的奥迪 A5L Sportback 艳惊四座;Momenta 方案已在上汽智己实现落地。
这一系列动作获得了业内的普遍认可,在产业变革的关键窗口期,上汽所具备的传统车企供应链管理能力和规模成本优势,新能源时代仍可转化为技术突围的支点,不过这些转变的成果需要较长的验证时间。
比起以上这些,与华为的合作要更受当下关注。
合资式微,押注华为
4 月 16 日,在上海举办的鸿蒙智行发布会上,华为与上汽集团正式发布 "SAIC 尚界 " 品牌,定位面向主流市场,首期投入 60 亿元,打造超 5000 人尚界团队,以及专属超级工厂。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表示:" 尚界品牌的首款车型将于 2025 年秋季上市。" 贾健旭也表示," 我们上汽躬身入局,一定会拿出最好的资源,支持尚界成功。"
对于上汽来说,尚界是其新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一步。早在 3 年前,时任董事长陈虹曾以 " 车企必须掌控灵魂 " 的宣言,旗帜鲜明地拒绝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外包。但时移世易,上汽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有接近上汽的人士告诉和讯商业,此次尚界不仅全程由华为主导,其车型设计、智驾方案、官方定价、门店销售等,均由华为负责。可以说,在这次合作中上汽更多承担了组装生产的角色。
尚界是鸿蒙智行首次将价格带下探至 17 万 -25 万元区间,瞄准的是年轻消费群体和更有销量空间的大众市场,在合资销量下滑、自主品牌销量低迷的经营压力之下,上汽迫切的需要这款车型来冲销量。
一方面,合资板块的势弱已经严重影响上汽的业绩与利润表现。2024 年年报显示,除智己汽车、上汽正大两家子公司外,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集团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通、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车有限公司、捷仕达名爵汽车印度有限公司,这 7 家子公司汽车销量均同比下滑。
其中上汽通用销量下跌幅度最大,全年卖车 43.5 万台,同比下滑 56.54%,相较前一年少卖 61.5 万台。而同样作为 " 利润奶牛 " 的合资品牌上汽大众,全年销量为 114.8 万台,同比下跌 4.56%,相较前一年少卖 6.7 万台,这两大品牌加起来就比去年少卖 68 万台。
另一方面,上汽的新能源自主品牌智己,虽然销量在逐渐上升,但基数太低,仍然扛不起大旗。
成立至今,智己汽车的销量始终 " 不温不火 "。数据显示,2022 年全年智己汽车累计销量仅为 5000 辆;2023 年全年累计销售 38253 台,2024 年全年销售 65505 台。已经连续两年未完成销量目标,尤其是 2024 年,仅完成了最低目标的一半。
2025 年,智己汽车定下的销量目标是 10 万辆。但第一季度的成绩却不尽人意—— 2025 年第一季度,智己汽车销量仅有 7035 辆,同比减少 29.66%,作为上汽 " 一号工程 ",这个成绩并不算出色,这或许也是上汽选择押注华为的原因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华为的合作的确是部分车企的破局路径,却绝非一剂普适良方。
对于上汽来说,与华为的战略协同虽为自身的转型提供了新动能,但其本质属于战术性资源整合,无法替代企业内生能力的构建。
换句话说,新能源时代,那些深水区的技术攻坚,才是决定车企能否穿越周期的根本性筹码。而这些,上汽需要自己来完成。
(责任编辑:徐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