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被 BC 意外搅局的异质结:“破茧成蝶”还需迈过三道坎

作者 | 田思

编辑 | 韩成功

" 我隐约觉得今年异质结快要破茧成蝶了。"

近日,在中国光伏太阳能高效异质结 760W+ 俱乐部活动上,华晟新能源董事长徐晓华预测,今年异质结全行业出货应该在二十几到 30GW 规模。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 hxny3060)注意到,这场活动有十四家异质结企业参加,几乎囊括了所有行业玩家。除了徐晓华,还有通威股份 ( SH:600438 ) CTO 邢国强、润海新能源董事长曾庆志和琏升光伏董事长王新等行业大佬参会。会上发出的声音,代表了异质结产业的心声。

在三年前,异质结被视为 TOPCon 之后的下一代主流技术。华晟、东方日升等企业为此苦心经营多年。但是,由于高成本等问题,异质结一直未能迎来产业化爆发期。

更为尴尬的是,在 TOPCon 陷入内卷的 2024 年,BC 异军突起搅局。在隆基与爱旭的引领下,BC 战队吸引了多家龙头,正泰、协鑫、英发、一道、晶科、晶澳、通威、钧达、高景、TCL 中环等均有布局。BC 声势盖过异质结,成为更多人认可的下一代主流技术。

面对技术路线之争,徐晓华的 " 破茧成蝶 " 说为异质结行业增强信心、加油打气。面向未来,异质结的崛起梦想还有希望吗?异质结技术还有哪些瓶颈亟需突破?

半路遭 BC 搅局

异质结电池是一种利用晶硅基板和非晶硅薄膜制成的 " 混合型 " 太阳能电池,目前行业通用简称 "HJT"、"HIT"、"SHJ"。与 TOPCon 相比,异质结电池不仅有 29.2% 的更高效率天花板,还具有高双面率、低光衰、工艺流程短、低温工艺、零碳足迹等优势。

早在 2018-2019 年,东方日升就打造了异质结电池中试线。2021 年,刚刚成立一年的华晟新能源就实现 500MW 异质结电池量产项目正式流片。异质结量产由此开启。

2022-2023 年,异质结还吸引了大量跨界企业,他们期望布局异质结实现对 TOPCon 的弯道超车。光伏五巨头之一的通威也在 2023 年宣布其 TOPCon 与异质结并重的双技术路线。

据统计,截至 2024 年上半年,国内投产异质结电池产线数量约 67 条,已投产异质结产能约 42.3GW。其中,华晟新能源以 20GW 的异质结电池、组件产能规模占比近半。

央国企招标方面,自 2023 年 3 月开始,异质结组件被作为单独的产品分类进行招标。2024 年 1-11 月,央国企招标中异质结组件标段规模约 19GW,在 N 型招标中的占比已升至 10%。2024 年以来,GW 级异质结招标大单不断涌现。

然而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异质结苦心经营多年尚未等到收获季节,却被快速崛起的BC搅了局

2023 年 9 月 5 日,隆基绿能在半年业绩说明会上宣布,将全面押注 BC 技术路线。隆基董事长钟宝申称:" 接下来的 5 年 -6 年,BC 类电池会是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包括双面和单面电池,接下来隆基大量产品都会走向 BC 技术路线。"

BC 电池全称为背接触电池,其基型是 IBC 电池(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与其他晶硅电池最大的不同,BC 电池的发射级、表面场和金属电极都在电池背面,电池正面无栅线遮挡,可最大限度利用入射光,减少光学损失,带来更多有效发电面积,理论效率高达 29.1%。

在 TaiyangNews 发布的《TOP SOLAR MODULES Listing》榜单上,爱旭、隆基的 BC 组件以超过 24% 的转换效率占据榜首位置,盖过异质结组件 23% 左右的转换效率。与头部企业的 TOPCon 产品相比,异质结组件只有微小优势,看不出来在效率上有多大的领先性。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在央企招标中,BC 组件也压过异质结。例如近期大唐集团发布的 2025-2026 年组件框架采购中标结果,TOPCon 组件平均中标价 0.699 元 /W,异质结组件平均中标价 0.718 元 /W,BC 组件平均中标价 0.748 元 /W。相比于 TOPCOn,BC 溢价 5 分,而异质结的溢价只有 2 分钱。

BC 的横空出世,使得异质结的领先优势不再明显,异质结成为了夹在 TOPCOn 与 BC 之间可有可无的存在。

三道门槛制约

产能规模上不敌 TOPCon,转换效率上又被 BC 超越,异质结的失利与其自身局限有关。总体来看,异质结的崛起之路上挡着三道门槛:

一是高成本,主要是设备成本与银浆成本高。

到 2024 年,异质结的每 GW 设备成本投资依然高达 3-3.5 亿元,约为 TOPCon 的 2 倍左右。同时,异质结电池低温工艺需要使用大量低温银浆,银浆占据异质结非硅成本的 60%,这使得异质结非硅成本一直高于其他技术路线。去银化成为异质结企业工艺降本的 " 重头戏 "。

二是拉不开与 TOPCon 电池的量产效率差距。

目前,TOPCon 龙头企业电池转换效率基本在 25.5%-26% 之间。那么异质结是多少呢?

据华晟首席科学家王文静近日表示,华晟异质结量产电池效率已跃升至 25.5%+。而东方日升则在年报中表示,其异质结电池平均量产效率突破 26.2%,伏曦异质结系列组件量产平均功率达到 730Wp。

两相比较,异质结的效率优势并不明显。据光伏行业专家的说法,一个技术要完全领先另一个技术,需要代差在 30W 左右,对应电池的效率提升大概在 0.7-0.8 个百分点。很显然,异质结不满足对 TOPCon 迭代的条件。

三是生态短板。

异质结要降本增效,就必须有整个行业生态协同创新的支持,而这恰恰是异质结的短板:一则,做异质结的企业中,缺乏有足够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带头冲锋,行业号召力不够。大企业中通威仅有异质结中试线,实际一直未规模量产;二则,原本异质结阵营就配套企业不足,爱康、金刚光伏等多家企业暴雷后,辅材企业直言不敢给异质结企业供货了,原因是 " 怕产生坏账 "。

何时破茧成蝶?

虽然三道门槛制约着异质结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去年至今异质结企业在降本增效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突破。

东方日升年报显示,其纯银耗量降至 5mg/W(较主流 TOPCon 低 37.5%),叠加无主栅技术,金属化成本已经低于行业主流产品。

华晟则通过银铜浆料全面导入与 0BB 技术规模化应用,单瓦银耗从 20mg/W 降至 7mg/W,并计划年内进一步压缩至 5mg/W 以下,实现 " 铜替代 " 的跨越式降本。

" 在贱金属技术化上,我们的异质结现在可以做到 0BB 加 10% 的银含量;正面的话,用 25%-30% 的银含量,可以实现 2.5-3 分的技术化相对优势,用以对冲设备投资成本方面的劣势。" 徐晓华表示,不久的将来,异质结完全可以通过技术降本追平 TOPCon。

通威 CTO 邢国强也表示,自 2021 年至今通威一直在做铜电镀规模化的量产,电镀铜互连取代银只是时间问题。通威官方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也表示,目前正积极研究异质结技术在国内外量产的可行性。

此外徐晓华还透露,近两年华晟和通威围绕异质结的 GW 级产线做了诸多工作,异质结的设备成本还可以大幅度地下降。

从下游市场看,差异化应用场景正为异质结带来机会。徐晓华表示," 分布式市场 BC 占优势,集中式市场异质结和 TOPCon 都有优势,而在海光等更高功率市场以及垂直安装场景,异质结更有优势。"

润海新能源董事长曾庆志则表示,垂直安装场景刚好与新能源电价市场化趋势相契合。异质结凭弱光优势垂直安装,其发电高峰在早晚,刚好避开传统光伏电站发电高峰,上网电量增多,电价收益也更高。

" 真正实现大规模量产化还要解决商品化问题。一个技术能不能成功,要看它能不能大规模生产出来并且被市场大规模接受。" 徐晓华表示," 全球化是个机遇 "。

他预言,异质结最大革命性的进步会发生在叠层化,一旦叠层化实现了,异质结就不只是破茧成蝶了,是会像龙一样腾飞起来。

END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