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北京商报 1小时前

三年累亏过亿 普爱医疗转战港股

闯关创业板失利三年多后,医用 X 射线影像设备供应商南京普爱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普爱医疗 ")递表港交所。申请文件显示,普爱医疗产品涵盖医用 X 射线影像设备及骨科手术机器人,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持续亏损,2022 — 2024 年合计亏损约 1.04 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公司创业板申报材料,2018 — 2020 年,普爱医疗尚处于盈利状态,且净利逐年增加。今年以来,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递表港交所,其中不乏未盈利企业和 A 股 IPO 撤单企业。在业内人士看来,香港资本市场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潜力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

转战港交所

港交所官网显示,近期,普爱医疗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招股书显示,自 2003 年成立以来,普爱医疗专注于 X 射线成像技术,从最初的一款产品起步,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2025 年 4 月 20 日),产品组合已扩展至逾 100 款型号,并以 X 射线管组件、高压发生器及三维成像技术等专有技术为支撑。产品组合涵盖各种用于不同临床场景的 X 射线成像设备,包括移动式 C 形臂 X 射线机、数字化摄影 X 射线机(DR)及 DRF 数字化透视摄影 X 射线机。

普爱医疗表示,于往绩记录期间,公司产品已销往国内所有省份,贡献超过 70% 的总收入,并出口至全球逾 100 个国家和地区。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按销售量计,普爱医疗于 2023 年为国内第二大医用 X 射线成像系统供应商,市场份额为 7.6%。在移动式 C 形臂 X 射线机领域,普爱医疗按销售量计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 20.6%。

2022 年 6 月,普爱医疗骨科手术机器人加移动式三维 C 形臂一体化解决方案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第三类注册,成为中国首家获批的制造商。此外,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普爱医疗是中国首家建立骨科诊断及治疗综合产品的制造商及供应商。

在 2021 年,普爱医疗曾有一段创业板 IPO 经历。深交所官网显示,2021 年 6 月 30 日,普爱医疗创业板 IPO 获得受理。仅排队半年,普爱医疗申请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公司创业板 IPO 于 2021 年 12 月 30 日终止。

根据当时的招股书,普爱医疗原拟募资不超 7.5 亿元,投向年产 465 台手术机器人及 AI X 光机产业化项目、智能数字化 X 射线机建设项目以及成都分公司营销中心升级项目。

对于此次港股融资的用途,普爱医疗表示,将用于研发新产品,升级研发设施及建造实验室,为第二代移动式 C 形臂 X 射线机及第二代骨科手术机器人一体化解决方案等项目申请国家药监局注册及其他海外监管机构,以及采购研发设备、引进研发人员等。

持续亏损引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普爱医疗净利持续出现亏损。

财务数据显示,2022 — 2024 年,普爱医疗的收入分别为 3.77 亿元、5.01 亿元及 4.84 亿元;分别录得毛利 1.51 亿元、2.14 亿元及 2.06 亿元,并于同年分别录得年内亏损 4370.4 万元、1596.8 万元、4422.6 万元。

不过,据普爱医疗创业板招股书,2018 — 2020 年,普爱医疗尚处于盈利状态,且净利逐年增加。

财务数据显示,2018 — 2020 年,普爱医疗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 3.6 亿元、3.72 亿元、5.57 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 2077.19 万元、2662.78 万元、8297.97 万元。

普爱医疗表示,2022 — 2024 年出现亏损,主要是由于为应对往绩记录期间竞争加剧,营销及推广公司产品产生的销售开支水平相对较高。2024 年的亏损扩大主要是由于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收入略微下降。

财务数据显示,2022 — 2024 年,普爱医疗的销售开支分别为 1.39 亿元、1.68 亿元及 1.75 亿元,分别占同年总收入的 36.9%、33.4% 及 36.2%。普爱医疗表示,随着公司继续扩大业务运营规模,预计凭借公司销售及营销计划实现更高的成本效益。然而,销售开支的变动可能对公司的运营成本及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针对公司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普爱医疗方面发去采访函,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

生物医药掀赴港上市潮

实际上,今年以来,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筹划赴港上市。

经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西安大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瑞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瑞博生物 ")、德镁医药有限公司、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超 15 家企业递表港交所。

年内递表港交所的生物医药企业中不乏亏损企业。诸如,2023 年和 2024 年,小核酸企业瑞博生物的收入分别为 4.4 万元和 1.43 亿元,年内亏损分别为 4.37 亿元、2.81 亿元。瑞博生物还曾申报过科创板 IPO,不过同样未果。

此外,也有部分 A 股生物医药企业筹划赴港上市,以实现 "A+H" 两地上市。诸如,2024 年 5 月,百利天恒官宣了筹划赴港上市的消息,并于当年 7 月首次递表。同年 12 月,百利天恒公告称,公司已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备案通知书,公司拟发行不超 2427.1 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随后今年 1 月 21 日,百利天恒重新向香港联交所递交 H 股发行上市申请,同时刊发申请资料。

在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看来,生物医药企业青睐港交所,主要原因是港交所在 2018 年进行了上市制度改革,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这对于许多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但尚未实现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此外,港交所对于生物医药企业的估值通常较为慷慨,这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市场价值发现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5 月 6 日,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所发出联合公告,宣布正式推出 " 科企专线 ",以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并允许这些公司可以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科企专线 " 旨在帮助有意来港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在提交正式的上市申请之前理解适用的《上市规则》及进行相关的上市筹备工作。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港交所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说具有资金筹集渠道广、审批速度快、财务和审计标准相对宽松、市场拓展方便等优势。同时,香港与国际市场更紧密地接轨,这有利于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与国际投资者接触和交流。此外,香港资本市场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潜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

北京商报记者 丁宁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

新闻启迪财智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