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冉
在 3 月 29 日落幕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有一组数据格外引人瞩目:
截至 2024 年底,中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突破 10.91 亿,短视频用户达 10.4 亿,使用率高达 98.4%。这组数据道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看视频」。
另一方面,在这场大会中,AI 是绕不开的高频热词,成了行业集体的「押注法宝」。
如何激活内容原力,如何实现洗牌全球视听产业的野心,其实都藏在 10 亿与 AI 如何产生化学反应这件事儿上。
AI 重构内容生产
在中国,人们对「网络视听」的依赖,已不再是简单的娱乐消遣,它已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 10.91 亿的网络视听用户规模里,短视频用户数量达到 10.4 亿,在线音频用户为 6.7 亿,网络直播用户也稳定在 5.3 亿左右。可以说,网络视听已经取代读图和文字信息,成为了当下中国人获取信息、抒发情绪和获得文化认同的主渠道。人们的时间被短视频切割,情绪被综艺和微短剧调动,信息由视听内容提供,就连社交都以弹幕和直播评论的方式被重构。
而从 2024 年开始,我们见证了网络视听内容开始朝着AI 化的趋势演进:
越来越多的内容不是由人完成的,而是由 AI+ 人的共创完成。这种拟人化内容,例如虚拟主播、AI 剪辑、数字人表演——不仅让制作成本更低,还大幅提高了内容的互动感和沉浸度。观众可以与虚拟人对话、投票改变剧情走向,或者以第一人称进入剧情体验。
AI 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AI 成为了唯一能同时解决供给瓶颈和需求多样性的工具。所以,不是行业在押注 AI,而是 AI 成为了唯一能回应 10 亿用户视听刚需的答案。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全面登场将内容生产从工业级流水线,转变为了模块化的个人创作工坊。AI 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了内容产业的第二生产力。
图片:AI 参与制作的微短剧:《我在阴间送外卖》
如果说 AI 重塑了怎么做内容,那么它更深远的作用,就是决定做给谁看、怎么让人喜欢看。传统内容分发机制依赖的是平台算法对爆款模型的复刻,即由流量和点赞数据反推出什么是大众喜好,但 AI 的进化让内容的反向定制成为了可能。
例如用户共创机制。互动结构理念认为,未来的内容不仅是看给谁,更是和谁一起做。AI 可以实时追踪用户互动行为,如弹幕、点赞、评论停留时间,并将这些行为数据回馈到内容推荐与生成机制中,实现真正的共创循环。
不仅如此,A/B 测试实时演化也是 AI 带给我们的一大突破。以往,节目只能在播出后通过市场反馈修正,而现在 AI 可以同时推出多个剧情分支、多个结局版本,在局部小范围平台上进行 A/B 测试,观众反馈数据实时进入模型优化,形成内容 + 模型 + 用户的自学习闭环。
这意味着,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传播已不再是理想,而是现实。未来,内容平台将不再推送统一版本的爆款,而是为每一个用户定制专属的内容体验。
AI 的价值,并不在于替代人,而在于激发人类内容创意的无限可能。当下许多人对 AI 的最大误解,是将它视为取代者——它写剧本、配音、剪辑、建模、做分镜……似乎什么都能干。但其实,AI 的本质不是替代,而是扩能。它并不会替人类去思考这个世界该讲怎样的故事,但它能帮我们更快、更精准、更丰富地把脑中的故事实现出来。这就好比一支更先进的画笔、一台更智能的相机,本身并不具备灵魂,但却能把人的创意放大十倍地呈现。
AI 最擅长的,是降低创作门槛、扩展表达边界。对于专业创作者,它能将耗时的前期调研、素材整理、脚本打磨大幅提速,还可以让创意更聚焦;对于非专业人士,AI 则意味着一次真正的身份破圈——一个没有写作基础的青年,也可以借助 AI 写出一个完整剧情;一个没有剪辑经验的 up 主,也能快速生成一条风格鲜明的视频。创作,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一种被 AI 点燃的全民能力。
「我们不怕 AI 会取代人,我们怕的是——不会用 AI 的人,正在被会用 AI 的人取代。」
中国的视听行业正在驶向哪?
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网络视听行业的关键词是移动化和算法,那么未来十年,将是 AI 内容和智能分发的时代。而不同于以往被动追赶的技术演化,这一次,中国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在本届大会上,微短剧出海毫无疑问成为最具爆发力的热词之一。
图片:中国短剧出海平台 Reel Short
从传统长剧的大制作、小圈层、高门槛,到微短剧的小体量、强情绪、快速打通用户感知,中国故事正以更加贴近全球普世情绪的方式进行输出。
中国创作者对情绪钩子的掌控能力,是国际市场上的杀手锏。爱情、家庭、复仇、底层逆袭、阶级跨越——这些看似通俗的故事模板,本质上切中了不同国家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痛点。而通过 AI 的语言适配与叙事结构重构,中国微短剧得以实现全球本地化,也让从中国出发的普世情感成为可能。
但正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所总结的那样,微短剧要真正出海、走远,不能只靠题材和算法,还需要更稳固的版权机制与工业化流程。为此,大会专门设立微短剧出海生态发展论坛,启动微短剧版权服务平台,同时推动本地内容合拍 + 双语内容分账机制的试点,构建内容生产、版权保护、商业落地的出海闭环。
未来中国文化出海,或许可以不再依赖一部《哪吒》、一部《流浪地球》这样斥巨资砸出来的大片,而是靠千万个可以在地铁站看完的故事细水长流地,润物无声地走向世界,实现新时代的文化输出。
本届大会期间,还有一则重磅消息引发全行业关注:成都市将投资 500 亿元打造中国网络视听产业园,目标直指新型影视工业化生态集群,被媒体称为「中国的好莱坞」。
很多人或许还未意识到,这并不只是一个地方政府的招商项目,而是中国文化科技战略向内容智能化工业的正式进阶。这座产业园并不是拍片基地的升级版,而是融合了 AI 技术研发中心、数字人训练中心、MCN 机构孵化器、版权交易平台、全球发行体系的全链条式生态布局。
成都为何具备这个野心?除了传统的文化消费力与青年氛围优势外,它还有两个关键变量:一是本地原生内容产业极强的平台思维。成都不仅拥有国内数量最多的 MCN 机构之一,还是微短剧之都——大量小型工作室、剧本孵化平台和短剧培训体系已经形成完整生态链;二是政府主动拥抱文化智能化趋势。在政策层面,成都推动的是从平台 + 流量经济向技术 + 内容生态的转向,目标不是打造几个爆款项目,而是建设一个爆款可以稳定孵化的产业环境。
当然,所有关于 AI 的想象力,最终都必须回归一个基本命题:我们要用它做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什么样的价值。
本次大会在强调技术突破的同时,更不断强调技术服务人的理念。无论是《种地吧》《我在岛屿读书》这类非虚构节目,还是央视春晚的 AI 舞蹈,《声生不息》的老歌重唱,本质上都不是技术炫技,而是在用技术延展内容的温度、情感与记忆的延续。
图片来源:豆瓣。图片说明:爱奇艺综艺节目《种地吧》。
使用 AI 的目的不是让内容变得更酷炫,而是让内容更贴近人心。技术可以强大,但内容的灵魂依旧要来自于人。
1 号结语
我们正处在一个人人可创作、人人是平台的新时代。中国网络视听行业,正在以 AI 为引擎,全速驶向下一个黄金十年。
而你我,正好站在起点。
《主编浅度》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