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IT 时报记者 郝俊慧 孙永会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 我的毕业论文丢给了 AI,让它帮我将一些想法直接写成代码,的确比我写得好。" 蔡蔡 ( 化名),山西中部某高校的一名计算机专业大四学生,不准备花太多时间在毕业设计上。
AI 飓风席卷全球,最先被冲击的,无疑是教育。
自 2022 年底 OpenAI 发布 ChatGPT 后,美国马里兰州陶森大学(Towson University)英语系助理教授陈剑芬在每学期所授 " 商务写作和科技写作 " 的第一课,都会和学生展开一场公开讨论—— " 你在写作时如何使用 AI?""AI 算作弊吗?""AI 会导致教育不公平吗?" ……
这些问题还没有标准答案。然而,临近毕业季,不少国内高校已开始对 AI 使用 " 立规矩 ":对毕业论文同时进行 " 查重 " 和 "AIGC 检测 ",如果超过规定上限,论文将不得参加盲审和答辩。
《IT 时报》记者发现,相较于传统的 " 学术查重 ",AIGC 检测率的数值 " 难以捉摸 ",如何 " 降 AI" 成为玄学,而毕业生要为此支付不少 " 检测费 ",更有争议的是,AI 真的不能用吗?
一笔额外的支出
" 一个字两元,好贵啊!" 看到知网上列出的 " 个人 AIGC 检测 " 费用,江西某高校研二毕业生小伟发出一声 " 哀号 "。
2024 年开始,小伟所在的高校发出一纸通知,对毕业论文(设计)开始试行 AIGC 检测,检测结果的上限是 30%,学校合作的 AIGC 检测平台是知网。知网页面显示,AIGC 检测费用是 2 元 / 千字符,这意味着小伟这篇近 5 万字的毕业论文,如果想提前自己查 AIGC 率,一次费用将近 100 元。
" 今年毕业生都是双重查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一位硕士导师告诉《IT 时报》记者,截至目前,虽然学校还没有明确上限是多少,但一般超过 10% 会被认为是比较高的数值。
知网、维普、格子达是高校经常合作的三个学术检测网站,为了安全 " 上岸 ",毕业生大多会提前自费在这些网站上先行检测。双重检测意味着,这笔费用 "double(翻倍)" 了,更重要的是,相比已实行多年的 " 查重 " 检测,AIGC 检测的结果 " 飘忽不定 ",为了 " 降 AI",毕业生往往要多次检测,花费不菲。
《IT 时报》记者分别登录三家网站发现,各家双重检测费用不等,维普 AIGC 检测最便宜,38 元 / 篇,不论字数,但查重费却高达 3.5 元 / 千字符;格子达的双重检测费分别为 3 元 / 千字符和 2 元 / 千字符;知网价格居中,AIGC 检测费为 2 元 / 千字符,查重费为 1.5 元 / 千字符。
以本科生论文 1 万字、研究生论文 3 万字、博士生论文 10 万字的普遍字数要求计算,一次双重检测的费用在 35 元到 500 元不等。
一些 " 精明 " 的网站和个人甚至做起了 " 降 AI" 的生意,而且要价更高。PaperYY 官网显示,AIGC 降重服务的价格为 5 元 / 千字符,即一篇 3 万字论文需 150 元。
困惑学生的不仅仅是费用,还有 " 神秘莫测 " 的检测指标。
2023 年开始,陆续有网站开始提供 AIGC 检测服务,但同一篇文章的检测结果却可能千差万别。
"PaperYY 是 50%,PaperPass 是 30%,知网是 25%。" 浙江某高校的陈同学一篇论文得到了三个结果,而更令她 " 无语 " 的是,点开检测报告一看,一大堆被标红 " 疑似 AI" 的文字是自己写的。
类似的吐槽在各类社交网站上层出不穷:" 我是 AI 吗?改了一晚上,从 63% 升到了 65%"" 一个字一个字自己码的摘要,说全是 AI"" 救命!查重 15%,知网 AIGC 率却有 99%,PaperYY 才 40%"" 我的论文(在)维普没更新前是 6%,更新后变成了 74%,之前的 120 元白花了 " ……
《IT 时报》记者从采访中得知,尽管正式发布通知要求毕业论文进行双重检测的学校还不多,但在很多高校中,这几乎已成为半公开的要求,只是各家高校标准不一,或者并无明示,这也让毕业生们感到很苦恼。
2024 年 6 月,华东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要求确保 AI 生成内容不超过全文的 20%;天津科技大学 2024 年的要求是 AIGC 检测不得超过 40%;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通知写明,如果超过 30%,将通报并督促整改……
这种方式蕴藏的风险是,一方面大多数检测算法是黑箱模型,无法给出具体判定依据,结果的可信度无法保证,前文中出现不同检测结果便因如此;另一方面,AI 大模型的快速迭代也给检测带来挑战,新模型如果改变了语言模式,旧工具可能会无法识别。
" 我们不对学生的论文进行 AIGC 检测,事实上,我们不鼓励这样做。" 陈剑芬告诉记者,由于当前 AI 检测工具并不稳定,教师们也不知道 AIGC 的检测率是如何得出的,一旦以此为准,很可能和学生产生不必要的争端。
去年以来,多所美国大学也表达了对 AIGC 检测的担忧。范德堡大学关闭了知名检测工具 Turnitin 的 AI 检测功能,理由是对其准确性和误判风险表示担忧,密歇根大学也建议谨慎使用,声明 "AI 检测工具不应被视为作弊的最终判定依据 "。
AIGC 是作弊吗?
在 AIGC 检测率引发争议的背后,另一个潜在问题是—— " 使用 AI 算不算作弊 "?
作为一名在美国高校从事专业写作和沟通教学与研究的学者,陈剑芬最近正和同事开展一项 AI 驱动下写作项目样本的研究,在她与学生访谈中,"AIGC 是否属于抄袭 " 并没有形成共识。
" 抄袭对我来说是直接盗用他人文字,而 AI 生成的内容更像工具产物。" 一名数学系研究生告诉陈剑芬,尽管有的课程老师也提出 " 禁止使用 AI",但这并没有拦住他," 我先自己写初稿,再用 ChatGPT 润色,成品还是我的,谁能查出来?我还常常上传自己的旧文章,让 AI 模仿我的风格生成新内容,这算不算‘自我抄袭’?"
另一位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则对 AI 后的自己感到一丝 " 陌生 "," 我的论文草稿被 ChatGPT 润色后,语法很流畅,但那种感觉很奇怪,内容是我的想法,可语言太完美,不是我,我担心这算不算抄袭。" 于是,她删掉了那些不像自己风格的部分。
对于这个问题,同济大学法学院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张韬略在一篇《何以透明,以何透明:高等教育的 AIGC 剽窃与技术之治》的文章中提到,合理使用 AIGC 与剽窃之间最根本的边界在于,是否确保学生使用 GAI(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过程是透明的。
因此,也有一些高校并没有明确将 AIGC 检测率作为论文是否合格或者答辩的 " 硬指标 ",而是提出了 AI 使用和标注规范。
3 月 5 日,上海交通大学在发布的《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 AI 的规范》中明确,学生应坚持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的价值定位,自觉标注与引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必要信息。
技术治理的脚步也在加快。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及配套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中,明确可以采用数字水印作为内容隐式标识。也即在 AI 生成过程中注入特定信息,从而帮助被输入的系统可直接辨识出人工智能合成的数据。
法规的完善和技术的迭代,将有望改善当前 AIGC 检测率的 " 黑箱 " 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应采取更为严苛的 AI 禁用政策。
相反,张韬略认为," 只有违反透明度原则的 AIGC 使用行为才不应被允许,也即使用 AIGC 而隐瞒来源的行为才应当被视作剽窃或者是‘代写’ "。
" 学生使用 AI 并不只是应付差事,他们更希望老师能够明确关于 AI 的使用规则和建议,希望能在清晰的指导下合理合规和有效地使用 AI。" 陈剑芬告诉记者,两年多来,她一直在写作、写作教学、科研中使用和测试 AI,并设计新的教学任务,核心是 " 帮助学生反思自己使用 AI 的过程和结果,从中获得策略性知识,培养批判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迁移,并帮助他们解决类似问题 "。
蔡蔡的思考则更为实际。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她所有教材中最新的一本出版于 2014 年。四年的大学生涯,除了 " 体验生活 " 并没有带给她更多的收获,对于双重检测的要求,她不觉得有太大压力。
"现在有不用 AI 的毕业生吗?如果真的不用,毕业后他能适应社会吗?其实用 AI 就可以打败 AI。" 根据社交网站上大量网友的 " 经验分享 ",利用各种 " 提示词 ",她耗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用另一个 AI 工具修改了论文,并将它的 AIGC 检测率降到了 20% 以下。
更多时候,她在 Gemini、DeepSeek、元宝、豆包、Kimi、紫初等不同的 AI 大模型中 " 游走 ",让它们将自己的想法变成了一段段相声、一个个小游戏、一张张图片……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知网 华东师范大学 PaperYY unsplash 豆包 AI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