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THECAPITAL
De-SPAC 的资本豪赌
本文 3592 字,约 5.1 分钟
作者 | 吕敬之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当风口上的 AI 与新能源吸走资本目光时,一位河南 70 后正在红海中翻出蓝浪。
3 月 10 日,找钢产业互联集团 ZG-Group(以下简称找钢集团)以每股 10 港元的发行价登陆港交所主板,股票代码为 6676.HK,简称找钢集团 -W。上市首日,截止发稿,报 11.38 港元 / 股,初入资本市场,表现稳健。
在上市仪式上,找钢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王东表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必将成为令人瞩目的新赛道,作为这一领域的典型企业代表之一,找钢集团必将继续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向前,为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大价值!"
这一成功上市的背后,是一段充满波折与挑战的创业历程,以及对创新上市方式的勇敢尝试。
找钢集团创始人王东曾是河南教育学院的大学教师,后决定投身钢铁行业。2012 年,他带领 11 人的团队在上海居民楼里创立了找钢集团,以 " 撮合 + 自营 " 模式切入万亿钢铁市场。通过前端撮合交易打破信息壁垒,后端整合物流、仓储等服务,找钢集团迅速崛起,上线首日即达成 167 吨钢材成交,吸引众多顶级风投,2018 年估值达 79.3 亿元。
然而,找钢集团的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8 年首次冲刺港股 IPO 时,因自营业务占比过高,王东认为自营虽然赚钱,但伴随着高库存,模式并不健康。于是砍掉过亿的利润,终止赴港上市,开启了找钢集团的转型,自 2019 年起逐渐转型为钢铁电商平台。
2023 年,找钢集团选择以 De-SPAC 方式上市。De-SPAC 是一种通过特殊目的并购公司(SPAC)与目标公司合并实现上市的创新方式,具有独特优势。其定价由发起人与目标公司股东协商,目标公司定价话语权更大,同时引入独立第三方投资者(PIPE),降低估值风险。发起人主导上市过程,节省目标公司精力,且相比传统 IPO,时间更短、流程更简单。
据悉,找钢集团通过 De-SPAC 模式登陆港股,是中国境内第一家通过这一模式在港上市的企业。此前,找钢集团通过 PIPE 投资人已经募集资金约 5.326 亿港元,PIPE 投资者包括徐州臻心、东英资管、东方资产管理、托克香港、宁海真为、许昌产业投资、SpringProsper Pte. Ltd. 及郑州诚信等。
找钢集团的上市历程,是无数创业者在困境中求变、创新的缩影,其成功也证明了 De-SPAC 作为创新上市路径的潜力与价值,为更多企业提供借鉴。
从教师到百亿钢贸帝国掌舵人
一位 70 后创业者带着他的 " 钢铁电商帝国 " 杀出重围。
3 月 10 日,找钢集团登陆港交所,创始人王东的名字在投行圈掀起波澜——这位曾经的大学教师,用十余年时间将传统钢贸生意装进数字化引擎,不仅让首钢、IDG、经纬、真格等顶级风投机构豪掷数十亿押注,更凭一个 " 撮合 + 自营 " 模式撕开了万亿钢铁市场的缺口。
时间倒回 2008 年,还在河南教育学院捧着 " 铁饭碗 " 的王东,想要跳进钢铁行业这片红海。
彼时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价格倒挂,经销商层层加价的传统模式让产业链苦不堪言。在钢铁行业担任高管的几年间,他亲历了行业 " 上午报价下午作废 " 的混乱,也嗅到了产业互联网的商机。
2012 年,他带着 11 人的初始团队在上海居民楼里敲下第一行代码,找钢集团横空出世。
最早,王东曾对找钢集团有过形象介绍。他称,淘宝是撮合买卖双方在淘宝平台交易,饿了么是撮合餐厅与食客交易,滴滴是撮合出租车和打车人交易,而找钢集团是撮合上游钢企、钢贸商与下游制造、建筑等行业企业的在线交易平台。
这个 " 钢铁版淘宝 " 的颠覆性在于:前端用撮合交易打破信息壁垒,让钢厂、经销商、终端用户实时透明交易;后端整合物流、仓储、加工服务,把原本需要跑断腿的采购流程搬到线上。
上线首日 167 吨钢材成交,第二年 GMV 突破 60 亿,找钢集团像一匹黑马冲进资本视野。
创立之初,找钢集团就吸引了两大明星资本:险峰长青和真格基金。
2011 年,险峰长青创始人陈科屹投资找钢项目时,和三位找钢创始人仅仅谈了一次,就决定要投资。因为他看到了钢铁市场和互联网对传统供应链之间的巨大空间,这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和财富。
红杉中国、IDG 资本等明星机构随后入场,在 2018 年,找钢集团完成最后一轮融资时,估值已飙升至 79.3 亿元,成为产业互联网赛道当之无愧的 " 独角兽 "。
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找钢集团平台交易吨量超 4130 万吨,同比增长 21.1%;GMV 达 1529 亿元,同比增长 11.61%;对应的,2024 年前三季度,找钢集团营收入达 11.41 亿元,同比增长 41.68%;毛利 3.21 亿元,同比增长 21.68%。
由重转轻的运转模式
找钢集团也并非高枕无忧,企业仍在持续亏损,2021 年 -2024 年前三季度,分别产生净亏损 2.74 亿元、3.66 亿元、4.69 亿元及 0.54 亿元,累计亏损超 11 亿元,主要由于经营开支高于所产生的毛利。与此同时,在负债方面,截至 2024 年前三季度末,找钢集团的短期借款为 6.03 亿元,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 4.36 亿元,无法覆盖短期负债。但眼下值得期待的数据是,2024 年前三季度经调整 EBITDA 利润为 708.6 万元,同比增长 109.83%,公司称,已进入盈利拐点。
翻开找钢集团的招股书,45 项专利和 288 项软件著作权印证着王东的硬核逻辑,产业互联网不是烧钱游戏,得用数字化重构生产关系和利润分配。如今,这个从钢铁贸易里生长出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已把触角伸向化工、煤炭等大宗领域。
或许正应了那句话 " 敢在传统行业里做重模式的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下一个传奇。"
找钢集团并不是第一个冲刺 IPO。
2018 年找钢集团首次冲刺港股 IPO 的时候,曾经引发市场对其模式的深度质疑,因为当年自营业务占比高达 86%,王东认为,自营虽然能够产生利润,但也面临钢铁价格的波动,规模增长越大,库存累计越多。2019 年,公司主动终止上市进程,开启了平台化转型。
2019 年起,找钢集团逐渐减少中国自营业务规模,计划从重资产运营模式向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型。在 2023 年 5 月 19 日的找钢集团区域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公司已经完成 " 平台化 " 转型,彻底放弃自营业务,成为一个纯粹的钢铁电商平台。
这一决策为 2023 年借道 SPAC 上市埋下伏笔:轻资产模式既符合港股新规对科技公司的定位,又规避了美股对中概股的监管高压,最终以 De-SPAC 创新路径破局。
某种意义上,平台化转型成为找钢集团的 " 成人礼 " ——战略收缩后的聚焦,恰恰验证了产业互联网的终局不是取代谁,而是重新定义价值分配。
De-SPAC
" 资本快车道 " 的狂飙
经历几次波折,今天找钢集团成功以 De-SPAC 模式于港交所挂牌上市。
当找钢集团带着百亿港元估值杀回港交所时,资本市场突然意识到——这场 " 上市突围战 " 的幕后主角不只是投行,还有一张名为 De-SPAC 的底牌。
深究 De-SPAC 的生存逻辑,本质是传统 IPO 制度下的创新方案。
De-SPAC 上市方式是一种通过特殊目的并购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简称 SPAC)与目标公司合并,从而让目标公司实现上市的过程。以下是关于 De-SPAC 上市方式的具体内容:
De-SPAC 上市方式的关键流程节点包括:首先,SPAC 发起人需找到合适的目标公司,作为并购对象。接着,发起人与目标公司股东进行并购谈判,同时引入独立第三方投资者(PIPE),为交易提供资金支持。之后,SPAC 公告并购交易条款,证券交易所按新上市规定对交易进行审批。随后,SPAC 投资者对并购交易和赎回权进行表决。若表决通过,SPAC 与目标公司合并,变为普通上市公司。
De-SPAC 上市方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一,与传统 IPO 相比,De-SPAC 定价由发起人与目标公司股东协商确定,目标公司在定价过程中有更大话语权,同时 PIPE 投资者提供客观定价参考,降低估值风险。其二,SPAC 发起人主导整个上市过程,目标公司可节省精力专注业务发展。其三,相比传统 IPO,De-SPAC 上市时间更短,流程相对简单,适合急于上市的企业。
然而,De-SPAC 上市方式也存在一些挑战。一方面,SPAC 上市可能导致原股东股权被大幅稀释,进而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另一方面,由于交易模式限制,目标公司最终成交价可能低于 IPO 价格。此外,在 SPAC 运作的前半场,目标公司仅能被动接受 SPAC 上市的融资及部分 PIPE 投资者的预先承诺投资。
关于 De-SPAC 上市的一些常见问题也包括目标公司股东是否需要承担发起人股份产生的摊薄效应,这取决于合并过程中目标公司股东对 SPAC 股份的每股认购价。此外,De-SPAC 上市门槛相对较低,没有历史业绩、资产和经营年限的要求。
2023 年,Aquila 协议与找钢产业互联集团进行业务合并,后者运营着全球最大的三方钢铁交易数字化平台。合并后,找钢产业互联集团作为继承公司于联交所上市。该公司及目标公司已与 8 名 PIPE 投资者订立投资协议。该等 PIPE 投资者为徐州臻心、东英资管、东方资产管理、托克香港、宁海真为、许昌产业投资、Spring Prosper Pte. Ltd. 及郑州诚信
根据协议,该公司向 PIPE 投资者发行 PIPE 投资股份,价格为每股 PIPE 投资股份 10 元,所得款项总额 5.326 亿元,并将用于通过数字化增强继承集团的服务组合;拓宽继承集团的买家群体并增加买家黏性;强继承集团的技术实力;探索跨行业扩张;及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这恰恰暴露了 De-SPAC 的核心:上市不仅是终点,更是绑定战略资源的起点。数据显示,美股 SPAC 合并案中,34% 的企业会引入 SPAC 发起人的产业资源,而在传统 IPO 中,投行承销商往往在上市后即刻撤退。
找钢集团的成功上市是一场成功的创新,是运营模式和上市模式的商业与资本化的双重创新,在接下来的竞争中,找钢集团如何持续创新,更加值得期待。
# 线索爆料 # rzcj@thecapital.com.cn
融中官方粉丝群
在这里,你可以获取丰富的股权投资行业资讯、热点报道;前沿行业报告、重点课题研究、最新业内动态。链接资本,连接市场,联结资源,共同打造创投交流新平台、合作共赢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