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来自于从 2023 年底到 2025 年初,Manus 的创始人接受的 3 次访谈,和这个产品的爆火。试图简单 Manus 是什么,以及背后的创始人又是如何思考的。作为一个 AI 时代的观察者视角,去试图记录、感受正在发生的这一切。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阿宏手记,作者:oho 阿宏,题图来自:AI 生成
一、引言
Manus 火了,火得一塌糊涂。量化程度上来讲,从微信指数上看,今天 3/7 的搜索量,大概率会超过 DeepSeek。
为什么会这么火,真的应该这么火吗,以及 Manus 到底是什么?
从第 1 个问题入手,为什么会这么火?
我想,得益于内容生产者的推动,DeepSeek 话题在农历春节开始发酵,一时成为流量密码,只要话题相关,都有机会被推荐。那么这一轮 Manus,甭管它是个啥,看起来很厉害,话题热度也够,那就千万不能错过。
其次,得益于 Manus 和它的团队的穿透力。好产品是能自带传播的,倘若碰上好的运营手段,效果更是加倍的。从发布一个视频,当别的 Ai 在产生想法的时候,Manus 交付结果。多么有杀伤力的一句话,搭配几个演示案例,直接把噱头拉满。而舆论在 Deepseek 话题热度下降的时候,在 3 月初的时候,确实也需要一个新的热点。当它本身很厉害,而大家也需要它厉害的时候,传播就会超出预期。
同时,当所有人(大多数)的需求被调动起来的时候,一个数字员工,帮你解放双手,多么有想象力,多么香的一个东西,谁不想要呢。可就是,谁都想要的时候,一个邀请码难倒了英雄汉。需求极度膨胀,入口只有那么一小个的时候,就会形成拥堵和围观。乌泱泱的人守在各个可能出现的地方,蹲守一个邀请码。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传播是成功的,成功地接过了 DeepSeek 在舆论上的接力棒。同时也可以看到,这家公司全方面的能力维度。
我们再回到第 2 个问题,真的该这么火吗?
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第 3 个问题,Manus 是什么?
Manus 是智能体(agent),agent 又是什么。Agent 智能体和现有 AI 产品的不同在于,现在像 DeepSeek、元宝等大多是对话式 AI,是被动接受需求的。但 Manus 是有自主能力的,它能根据任务主动去执行,交付结果。
举个例子,Deepseek 等产品是个教练,是个好教练,但你问它一个事情的时候,它会帮你检索并推理出来,告诉你想法,只要你照着做,大概率能完成。这里的前提是,它说你做。
Manus 在改变这种形式,它变成了一个帮手。当你告诉它一个任务的时候,它会跟你说,它计划怎么做,然后它就去做了。创始人在访谈的时候举了个例子,当他拿 Manus 在做 GAIA 测试的时候,其中有道题是 youtube 的某个视频上的某个时间的画面有几个动物。然后精彩的一幕发生了,浏览器上 Manus 开始打开 youtube,然后告诉你,它在用快捷键,精准定位到那一秒钟,告诉你这是几个动物。(在这个瞬间其实我就被击中了)
从这个层面上,Manus 确实如它拉丁语的意思一样,可以手脑并用了,多了一双手帮你解决问题。Logo 设计上打的这个响指,也确实很酷。
但 Manus 是凭空而生的吗?并不是。
我们可以再打一个比方,现在的大模型公司,诸如 DeepSeek、混元、通义、GPT、Cluade 等,就像芯片公司。而 Manus 和 Monica 这种应用有点像苹果、华为、小米等消费电子公司。消费电子公司接入芯片的能力实现更复杂多样的功能,如手机。而 Manus 的能力建立在大模型上,它的想象力和上限取决于大模型。作为基座的大模型的快速发展,给它带来了更强的能力。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大模型也不是今天才存在的,为什么之前没有 agent?
那是因为大模型的这个能力是存在的,但没有被发现,而且发现这个事情,并通过产品化的形式创造出来,则需要非常强的复合能力。有大模型的基础能力、浏览器的能力、写代码的能力(通过写代码完成执行,最终交付结果),而且对大模型的发展边界有感知。
当然光有这些还不够,要通过训练,然后像 DeepSeek 遇到的啊哈时刻一样,顿悟了,这事才能成。
而现在的 Manus,是完成了这个能力,先模型一步,把应用做出来了。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回答前面的第 2 个问题了。
真的该这么火吗?这是回归产品本身,预期与价值之间有泡沫吗,它真的担得起这个荣光吗?
我觉得是应该的,但也被放大了。即刻上还是中肯的观点认为,太高的预期对产品是一个伤害。确实如此,当低预期被很大程度满足的时候,如 Deepseek 的发布,惊喜的愉悦感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当预期过分放大,实际的体验感受就会大打折扣,心生 " 不过如此 " 的想法。
所以,咱也不棒杀。
只是知道了这个简单的原理,Manus 比大模型快了一步,把应用做了出来,能够满足常规的执行任务交付结果的需求。但它可以更完美,它的完美和惊艳绽放,要等待大模型的迭代来给予。那时候,我们再怎么捧,它也受得住吧。
所以介于惊喜与完美之间的 Manus,网上测试下来,如 " 果壳 " 视频号直播,评价也是有惊喜有低于预期的。这跟访谈中提到的 Manus 的能力构成是吻合的。
但既然 Manus 推出了,而推出 Manus 需要拥有对大模型发展的感知能力的时候,想必这个团队已经可以预见到,大模型的发展是可以完全实现这个能力的了。甚至它的创始人也预测,2025 年,会有很多 Agent 出现。所以这个时候推出 Manus,比模型快一步的考虑是什么呢?
Timing!时间窗口。
既然大模型有这个能力这件事,是必然发生的。而 Agent 会大量出现这件事,也是大概率发生的。只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的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做好准备,在这里等着,打出提前量。那么,在其他对手反应过来的时候,就能享受一段时间的窗口期。
而当你意识到自己在窗口期处于领先的时候,就应该更加激进。
这些不是我说的,是 Manus 的创始人肖弘说的。
前面一个观点,Timing 窗口期几乎贯穿了他整个创业生涯。而后面一个观点,处于领先的时候应该更加激进,这是在他运营 Monica 一年多,积累了 1 千多万海外用户,同时实现了很好的商业化之后的心得。
二、想清楚了什么?
肖弘,1992 年出生,华中科技大学 11 级学生,毕业 10 年,经历两轮创业(从大四开始),先后打造了多款明星产品,壹伴、微伴、Monica、Manus,除了 Manus 外,这些产品都是很多人使用过的,尤其是熟悉微信生态的伙伴。产品能力极强。第一段创业经历,从外面看很成功,但算不上惊艳,是在当时,普通人有可能够得着的路径。从第二段创业经历开始,到现在的 Manus,越发耀眼。
可是,当你从里面看,会发现,这个人,从一开始就很耀眼了。
下面,我尝试从这 3 段播客的访谈中整理出标题的这个答案。
Manus 爆火,肖弘到底想清楚了什么。
1、这是一门什么生意和它的商业模式
有些公司是技术主导,有些是商业主导,谁先谁后呢?
蝴蝶效应(Manus 和 Monica 所属的公司)显然属于后者,正如前面的类比,他们更像是消费电子公司而不是芯片公司,竞争要素的关键并不是技术研发,而是全方位的能力。
第一个,这个能力包括了商业化,而在商业化这件事情上他是做得很成功的,甚至是机械记忆一样的。Monica 从第一天开始考虑商业化了,目前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
商业化的好处在于,用户用真金白银为产品投票,验证了产品和团队。同时,这是一个赚钱的逻辑,而不是前些年增长 + 融资的逻辑,更接近商业本质(价值交换),更贴合时下的环境。另外一个好处在于,商业化为公司带来现金流,现金流可以反哺研发。进一步投资自己。这在他过往的创业中也有体现,过往用壹伴投资微伴,现在用 Monica 投资 Manus。
第二个是组织能力。在变化极快的 AI 时代,唯一不变的是什么?组织。围绕类似消费电子公司一样(只是类比)的方式来建设组织。组织可以成为竞争要素。其实从这次破圈也能窥见一二,整个上线的方式跟 Deepseek 是截然不同的,Deepseek 是非常 " 佛系 " 有自己节奏的。而 Manus 是有备而来的,除了产品力的穿透性之外,邀请码其实就可以成为前期推广的筹码,撬动有影响力的渠道进行传播。
官方也配套了一些推送,壹伴、微伴等公众号有推送。并且,团队也出来活动,上播客、参加一些行业活动(如混沌学园)等等。这并不是一件坏事,AI 公司不是都得要闷头干研发,Manus 是属于想清楚,并且有一套成熟能力的公司。
以上是回答了这是一门什么生意的问题。和大模型并不是对立面,而是相互补充促进的。
关于商业模式,肖弘好像经历了一些变化。
Monica 的阶段,是从一开始就很清晰要做商业化的。
而到了 Manus 的阶段,他变得不大一样,其实是格局更大了。在访谈里提到的意思大概是,往大了说能做一件对人类福祉有益的事情就已经很好了,人民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专注把产品和能力做好,回报自然会有的。
这个改变是整个 AI 时代变化带来的,也是 Deepseek 带来的,他提到 Deepseek 带来的一个启发就是 Be youself 做自己。
事实上,从 2023 年听到 2025 年,仅仅一年多,就能从话语中(播客音频)感受到这个人的变化。从有魅力,变得更有智慧了。2025 年的这段播客后半段,我是反复被击中的。
回到商业模式上,2024 年肖弘提了市场上的几个方向,有订阅付费、做广告、卖 API 的。但最终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怎样的,还要继续探索。
2、市场在哪里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Manus 的官方宣传片,是全英讲述的,配的中文字幕。作为一个中国公司,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全球视野。
从用户基础上,Monica 在海外有 1000 多万用户,还不算旗下其他插件。通过这个坚实的基本盘为 Manus 导流,犹如用当年用 Chatgpt for Google 为 Monica 导流一样(前期导了一部分),那是资产,是安全垫。
从付费习惯上,海外市场付费意愿更高,且美元兑人民币有汇率。或许是个可以更快验证的市场。
从市场形态上,国内市场像大平原,大一统市场,很快能铺设渗透。对应地,友商同等享受这个优势,最终竞争程度加剧,会比较卷。海外市场像是一个个山头,被国家、语言、生活习惯区隔开,有纵深。这个山头不行,我去下一个。市场本身,是有利于形成壁垒的。
从时代上,AI 浪潮不会只是单个区域的事情,是会相互影响的,在全球范围内做这件事,是应该且成立的。
回到最开始,这个全球视野到底是哪里来的呢?
这群武汉出发的学生创业团队,在当时的物理空间,对比诸如杭州这样的城市,技术氛围是缺乏的。有限的条件让他们一早就形成和海外独立开发者一样,更多地活跃在推特脸书上,更多关注全球独立开发者的动向。全球视野的种子,在一开始就种下了。
3、技术实用主义
在 Monica 早期的形态上,有过是否套壳的讨论。而对于套壳的理解,认为是否套壳,要取决于最终产品的复杂度。如果把芯片拿过来,直接加个外壳,那是套壳。如果把芯片拿过来,做成另一个产品。那问题的关键,就应该转向用户的需求了。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只要高效长续满足用户需求,形式就不是什么问题。
也是基于技术实用主义,才有了从对话式 AI 到 Agent 智能助理的洞察。基于用户需求,基于现有的 AI 能力,调动技术来满足用户需求。一切都是为了 go to market 面向市场的。
关于实用主义还有 3 个有趣的例子:
生活成本实用。直到现在,肖弘还是住在第一次创业租的房子里。他的大概说法是,让生活状态变昂贵是一件更昂贵的事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昂贵的生活成本,也可能影响其他决策的勇气,代价是更大的。
现金流实用。Monica 最初立项的目标,是每个月赚 50 万。而这 50 万,实际上是为了养活当时在做的另一个产品(分子生物学家编辑器的 sass),继续通过商业化反哺研发。更有趣的是,为了解决 50 万的收入问题,和 Monica 这个项目摆放一起的其他选择是开咖啡店 or 做跨境电商亚马逊。竟有种补贴家用的感觉。不管黑猫白猫,能解决现金流就是好猫。
命名实用。为什么叫 Monica 这件事情上,没有天马行空,全是实用主义。一是需要用快捷键把 Monica 插件呼出来,M 这个快捷键是较少被占用的,于是便用 M 开头;二是基于 AI 小助手的产品定位,所以名称应该是个人名,最好是常见能被念出来,且读出来就能念出来的。
4、时间窗口 Timing
在想清楚前面的事情,且拥有了对应的扎实的能力之后。"Downside 自己掌控,Upside 靠时局 ",时机(Why now)是创业者需要回答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肖弘的这个能力贯穿了他大部分的创业经历。
第二个产品微伴助手,这是一个企业微信的 SCRM 工具。窗口期是在 " 个人微信外挂被干掉 " 和 " 其他厂商反应过来开始入局 " 之间。在接到企业微信团队的邀请,看完了 API 文档之后便作出了这样的判断,一是从平台角度," 外挂 " 会被干掉。二是平台一边堵一边疏,合理的需求会转移到企业微信上面来。这时候大多团队的想法是,等 " 外挂 " 被真的干掉,再来做这个事。而肖弘回去当天立项," 不仅要干,要立刻干 "。" 面对一个你几乎认为一定会发生的,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的事情,你能做的事情是在你能够承受得起的成本范围内,越早为它做好准备越好。" 打提前量。
于是 2020 年 5 月,判断兑现。连夜发的一篇文章,一晚上就达到 10w+,这是一个垂直领域 to B 产品的公众号数据,帮助微伴助手成为当时同类增速第一的产品。
后来,壹伴和微伴打包出售给一家公司,卖出的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观察到 to B 资本市场的狂热,这条赛道存在泡沫。
你看,全是择时。
第三个产品 Monica。GPT 出来前,AI 行业最火的一家公司是 Jasper,主要做企业级服务。那一年,Jasper 的 CEO 对外官宣当年的业绩,以及有点自豪或者炫耀地宣布公司从年初只有 9 个人,扩充到现在已经有 200 多人的规模。这个事情让肖弘看出了端倪,他觉得机会来了。
从这位连续创业者的角度,组织是一个反规模效应的游戏。人多意味着管理难度的增长。但 Jasper 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反倒在庆祝 / 炫耀这个事情。那么他们就可能会面临组织上的管理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反应速度慢的问题。有了这个洞察之后,在他可能受困管理问题反应不过来的时候,做一个 to C 的产品,完全可以卷得过 Jasper。于是就立项了,凭借猎手一般的洞察力。
这是 Monica 的第一个窗口。
随后,GPT 发布,然后在 2023 年农历新年,GPT 开始破圈。在 Monica 还在立项初期,而海外的独立开发者纷纷开始行动的节点,这个过年,肖弘的心情应该是紧张的。同时他也作出了一个判断,在 ChatGPT 的能力和对应的市场关系上,AI 产品的供给是不足的。但同时,这可能并不是一个独属于他的判断,其他人可能也这么想,有更多的产品正在上线的路上。
于是回到 Monica 的产品,面临着第二个窗口期。如果完全自研,打磨产品,放到市场验证,再做增长,整个冷启动链条太长且不可控,会直接导致错过这个窗口期。
于是,择时大师的又一个技能包被点亮,并购(在创业初期就开始并购)。
节后上班第一天,本该出现在公司的他,直接飞去了上海,直接把一个独立开发者手上已经成熟且有很大自然增长流量的插件产品买了过来,用了一个非常有诚意的价格。这个插件就是 ChatGPT for Google。
(这里的报价也非常有意思,没有杀价赚便宜的心理,而是给了一个十倍的价格。认为好东西应当有它的价值,当然前提是自己懂得判断和评估)
于是,这个决定最终帮团队快速度过了冷启动,也成为了一个安全垫。在这个基础上,Monica 的用户迅猛增长,截止 2024 年,拥有 1000 万海外用户的体量。
回到第四个产品,3 月 6 号发布的 Manus。
它的窗口在于他们提前做到了 agent 自主执行的程度,较其他友商。而且他的判断是,并不知道其他团队是否拥有这样的能力。但可以确定的是,拥有这种复合能力的公司并不多,前面我们讲到,它需要有大模型的基座能力、浏览器的能力、写代码的能力,还要对大模型的发展边界有感知。而且拥有这种复合能力的公司大多手上都有具体的业务在做。Manus 呢,Monica 很成功的商业化已经给 Manus 腾出手,可以大干一场了。
所以这是一个窗口期。
在市场上少数拥有这项能力的公司还在专注于其他业务的时候,Manus 这个提前量就是一个窗口期。
三、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接下来,会如何演变呢?
尽管肖弘从 Deepseek 的案例中得到了启发,多次提到要 Be youself,要有自己的节奏。但这些拥有能力的公司真的不会应激吗?
当然不可能。
所以肖弘也提到,2025 年,会是 agent 爆发的一年。
而 Manus 的下一步会怎么做呢,应当还会继续发挥组织的灵活性。
他说,第一要提前,第二,当你意识到处于领先的时候,那就该激进。
这让我想起移动互联网的那些年。
众神之战,不知道会把我们带向什么地方。
诸如 Manus,这还只是软件端的 agent,还有硬件端,如果放到机器人上,又会是怎样呢?
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
四、最疯狂的想法是?
最后,我还想分享,快问快答里,他们团队最疯狂的想象。
" 对于未来五年的世界,我觉得白领的生活方式可能是人类的一段弯路。比如说你看 1 万年或者拉长更长时间来看,很长时间,几千年对吧?或者人类历史万年来的话,坐在一个地方高强度地脑力工作,不太运动,是很少见的,可能就是 100 年的事情。更长时间的就是需要,我们说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文明建设,对吧?大家在古代就要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劳动,身体劳动,让自己的体魄更好。
最近 100 年大家开始各种各样的糖尿病、高血压这些问题。是因为你就这样去工作,整个人类应该看上去坐在这里工作 8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就像程序员、互联网行业。如果 AI 搞定这件事情,那么大家应该更像过去那样生活,把自己的精神文明搞好一点,把自己的身体搞好一点。当然白领肯定不会消亡,因为总需要人签字去承担责任。它应该会大幅地降低大家的工作时间。至于大家去做什么,我觉得今天没有发生。等到发生的时候,而且大规模发生,每个人都面临这样问题的时候,大家会重新思考这个事情的。"
还有一个分享是那个标题 " 世界不是线性外推的,要让自己成为博弈中的那个重要的变量 "。这个话我解释不好,大家去听播客吧。
五、普通人可以做什么?
最后的最后,作为我们普通人,可以做什么呢?
一是积极拥抱,熟练应用,尝试在工作实践中提效。
二是学习观察,技术、应用、产品、增长、商业的学习。肖弘在播客里推荐的书有:《金钱博弈》《详谈:赵鹏》《张忠谋自传》《人类群星闪耀时》《幸福之路》。
三是,大的历史浪潮里,尽情地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阿宏手记,作者:oho 阿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