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第一批英特尔第二代酷睿 Ultra 处理器轻薄本已经上市了,主要厂商包括华硕、联想、小米以及荣耀等品牌。而在这些厂商中,有两个厂商的产品很有特色,一个是主打轻薄便携的华硕灵耀,另一个就是牛叔今天要进行性能快测与快速上手体验的联想小新 Pro 16 GT 了,它的特色就是性能释放功率是这一批轻薄本中最猛的!官方宣称最高持续性能输出可到 85W,这台机型的实战性能如何?
如上图所示,本次牛叔测试的配置是 Ultra 5/32GB/1TB 内存版本,京东自营的日常参考价格是 7199 元,同时它也支持国补,补贴到手价格是 5760 元。当然,如果你在拼多多上买,近期最低价格大概也是 5600 元。此外,Ultra 5+32GB 内存配置版也是在牛叔看来最适合普遍性用户的版本,而原因其实就一个:Ultra 5 225H 已经足够强大!OK,接下来我们直接用实战数据说话,来看看 85W 的 Ultra 5 225H 究竟还有没有惊喜。同时在部分跑分基准测试中,牛叔加入了 35W 的 Ultra 5 225H(爆发 60W)、65W 的 Ultra 5 125H ——也就是上一代的小新 Pro 16 的数据作为参考对比。
▲小新 Pro 16 GT 的单考 CPU 截图(本次测试默认采用极客模式,考查该机的性能上限)。它的性能释放确实非常激进,考机之初,可以爆发到 90W 的功率下。持续考机一段时间以后,可以看到,CPU 的功率曲线其实是不太平稳的,它在 85W 上下波动,撞温度墙时功率会回退一点儿,温度降低一些则功率马上上升,总体上基本是能达到 85W 的宣称功率,但性能释放激进的策略也带来了 CPU 略显夸张的温度,满载最高 105 ℃,最低时也在 100 ℃左右。另外,风扇噪声还是很明显——毕竟 CPU 都 85W 了。如果将该机的底部垫起,则考机时的波动范围最高可到 90W。
这个考机表现怎么样?功率相当激进,但温度的确是偏高的,风扇噪声也较大,其实这也在意料之中,因为 85W 的 PL1 高功率设定,带来的必然是高内核温度和较明显的风扇噪声。但总体而言应该是好评,因为上限高,代表着用户可自行调节的范围更广,也就是 " 能高也能低 ",但如果上限低了,却是无法拔高的。
▲将性能模式切换到 " 野兽模式 ",此时系统的 PL1 功率设定为 65W,CPU 的考机功率也是 65W,温度大幅度下降到了 90 ℃上下,此时风扇噪声明显减弱,坦率地说,作为从使用体验角度出发,在牛叔看来,如果说 85W 的极客模式代表的是该机的性能上限,那么 65W 的野兽模式才是真正的适合使用的高性能模式——基本平衡了性能与风扇噪声。而此时大家可以看到,P 核频率达到了 4.1GHz,E 核也有 3.7GHz,P 核 +E 核一共是 12 个核心,因此 Ultra 5 225H 能效比的表现也还是不错的。再往下是 45W 的智能模式,满载的风扇噪声更低,适合对风扇噪声敏感的用户。
CPU 部分性能基准测试数据对比:
▲ CPU-Z,这是一个体现笔记本 CPU 性能上限的测试项目,因为测试时间非常短,基本是在爆发功率下完成的跑分。小新 Pro 16 GT 的多线程达到了 9058,单线程 789。这个分数颇为夸张!作为参考:35W 款的 Ultra 5 225H 多线程是 7260,而 65W 的 Ultra 5 125H 的多线程是 6688。相比 35W 款(其实跑 CPU-Z 时处于 60W 的爆发功率阶段),要强 24% 左右,比 65W 的 Ultra 5 125H 则强了大概 35%。
▲ Cinebench R23,这是大家最为熟悉的 CPU 基准跑分测试项目之一,小新 Pro 16 GT 的多核分数是 18675,单核分数 2009。相比之下,已经轻微超出了游戏本上锐龙 7 8845H 的表现,后者大概在 17500 分。同时,35W 的 Ultra 5 225H 多核是 14786,65W 的 Ultra 5 125H 多核跑分是 14709。相比上一代,大概要强 27%。隔一代的性能提升,不得不说,还是相当可观的!
▲接下来是 Blender 4.0 的渲染测试,Classroom 样张,纯 CPU 渲染,小新 Pro 16 GT 耗时 5 分 26 秒。在我们的测试中 35W 的 Ultra 5 225H 轻薄本需要跑 7 分 19 秒,小新 Pro 16 GT 几乎要快了 2 分钟,这体现的是同一款处理器,在不同功率释放下的效率表现差距。此外,网上有其他媒体的 65W 款 Ultra 5 125H 跑 Classroom 样张渲染测试成绩,为 6 分 56 秒,显然,小新 Pro 16 GT 的性能表现确实给力,比上一代的猛机用时少 27% 左右!
▲也有小伙伴会问,切换到野兽模式,也就是 65W 的 PL1 功率设定下,成绩如何?牛叔也机进行了测试,渲染耗时是 5 分 52 秒,比 85W 慢 26 秒,而同功率下,比 Ultra 5 125H 要快大概 1 分钟,所以我说——这才是平衡了高性能和风扇噪声的模式,满载性能并没有衰减多少,但风扇噪声在用户感知上减弱了好几个层级,况且,对于轻薄本而言,日常使用很少会遇到这类较长时间的重度满载使用工况,就更不用担心性能上限的情况。
▲再来个轻度办公生产力 PC Mark10 测试,小新 Pro 16 GT 的分数是 7620,35W 的 Ultra 5 225H 轻薄本总分是 6718。对于这类轻度测试项目而言,这个分数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主要的区别在于生产力中的电子表格和数位内容创作等项目,高功率的输出效率得分更高。
来个性能测试小结:首先可以得出的结论是,85W 的 Ultra 5 225H 的确很猛,基准跑分、满载测试都有 27% 左右的性能提升;其次,对于日常使用而言,65W 的满载功率算是轻薄本中的 " 甜点级 " 功率;再次,对于小新 Pro 16 GT 来说,性能释放相当稳妥,上限高,也意味着中低功率下的温度、风扇噪声表现会有保障。
GPU(集显)部分性能:
Ultra 5 225H 内置了 7 个 GPU 核心的 Arc 130T GPU 核显。
▲ 3DMark Time Spy 测试,这是大家最熟悉的显卡基准性能跑分测试项目,小新 Pro 16 GT 的 GPU 成绩为 3827 分,这个分数对于核显来说相当可以的了,同时对于该核显来说,性能释放也是很充分了的。牛叔列举几个参考分数大家就了解了:GTX 1650 独显的分数大概是 3500 分,而单通道内存下 Arc 130T 的分数是 2248 分,Ultra 9 285H 的 Arc 140T(8 个 GPU 核心)得分大概是 4100 分,锐龙 7 8845H 的 780M 核显大概是 3000 分。
即,领先 780M,但稍低于 Arc 140T,不过差距不大,所以大家其实也不必纠结 Arc 140T 和 Arc 130T 核显性能差异——大概有 93% 的性能比。
▲也简单跑个游戏基准测试,对显卡性能要求不低的《黑神话:悟空》,采用的是游戏基准性能测试工具,游戏设定为:1920 × 1200 分辨率,低画质,开启 FSR+ 帧生成,超采样清晰度 66%,基准测试的平均帧率为 54fps,作为核显本,54fps 的帧速,能玩肯定是能玩的,当然画质也就要收缩一下了。
▲要求不高的网游例如《LOL》是可以轻松在 2.8K 分辨率最高画质下达到了 180fps 左右的 fps,且 CPU 的功率低,也就 35W 左右,CPU 的温度也基本保持在 70 ℃以内,所以风扇噪声的体验很好,整局游戏过程中几乎听不到。
机身设计和人机交互:
小新 Pro 16 GT 外观如下图所示,比较沉稳的灰色外观,简约百搭,金属机身,实测重量大概是。质感方面,若是原价 7199 元,我只能说中规中矩,若是优惠价 5600 元上下,还是不错的。
屏幕是 2880 × 1800 分辨率的 120Hz OLED 屏,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好的地方是通透感强,响应时间快,玩游戏爽,显示细腻,亮度也高,室内我开到 70% 完全足够,支持色域切换。不太好的地方是镜面屏的确容易反光。此外,对于 OLED 屏,不同的用户偏好不同,这就看大家自己的感受。
C 面设计的细节挺不错,按键个头较大,光标按键都是全尺寸右侧数字小键盘布局规整,下面是大尺寸的触控板。接口规格豪华,机身左侧两个雷电 4,一个 HDMI2.1(48Gbps),一个 3.5mm 音频口;机身右侧是两个 USB-A 大口,一个 SD 读卡器。对了,无线网卡是英特尔的 BE200,Wi-Fi 7。扬声器音量还可以,符合五六千元价位表现。
续航方面,限于时间,牛叔仅进行了 60% 亮度 +40% 音量下,本地 2 小时视频播放续航测试,耗电量为约 10Wh,由此推测其本地视频播放续航应该在 17 小时左右。
性能快测总结:从目前我对小新 Pro 16 GT 的上手快测情况来看,它的整体表现和我之前对该机的预期一样:全面且水桶。谈性能最高持续 85W 输出,谈屏幕交互是高分高刷高亮 OLED 屏,谈接口有双雷电 4,还能加装 M.2 2280 SSD。需要注意的地方大概是极客模式下内核温度表现和风扇噪声的确不怎么令人满意(野兽或者智能模式没问题),另外我也不建议大家以日常价格购买该机。最后一句话总结,5600 元上下,小新 Pro 16 GT 是值得考虑的。
编辑: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