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行业曾经繁荣昌盛,现今却不得不参与债务追讨,甚至将债务人告上法庭,这背后有何原因?今天我们将探讨欠款给核酸检测行业的各方及其背后的逻辑和实情。
核酸检测在过去三年的疫情中是众所周知的必需,无检测结果则寸步难行,除非隐居深山。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0 年至 2022 年,我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分别达到 121 亿、132 亿和 146 亿,年均增长约 10%。这一行业在此期间盈利丰厚,可以说是富可敌国。举几个例子感受一下其盈利水平。
这些公司的盈利同时带动了其背后老板的财富增长。2020 年 8 月 18 日,被称为 " 抗疫第一股 " 的圣湘生物上市,其董事长戴立忠的财富市值迅速超过 150 亿元,成为亿万富翁。当时的检测公司对于一两次的检测费用并不在意。
由于疫情的突发性,双方往往来不及就费用等细节进行详细协商,很多协议是临时签署的,有些甚至事后补签。价格等关键因素多是口头约定,采取市价购买。而具体执行检测的机构大多采取先检测后付费的模式,这在商业上称为赊销,在会计上则作为应收账款处理。
这导致核酸检测公司的财富更多是账面上的,虽表面富裕却极易脆弱。一个典型例子是兰卫医学,2022 年上半年,其应收账款达 20 亿元,而同期营收为 20.61 亿元,意味着超过 90% 的营收未能转化为现金。
尽管在疫情期间,大家合作密切,未曾过多计较,但随着疫情需求的减少,之前掩盖的问题逐渐显现,许多第三方机构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款项。这些机构也有自己的困境,资金链问题使他们难以支付欠款,一些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曾共同抗疫的伙伴现在却反目成仇,甚至诉至法庭。在法庭上,双方各执一词,大家如何看待这种债务纠纷?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如何裁决?
因此,面对对供货方不友好的销售模式,应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控制,尽量避免赊账销售。
来源:有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