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最火的电影莫过《一九四二》。
这部由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和重庆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冯小刚执导的,集灾难、历史、剧情、战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片子甫一上映,就震撼全国。
电影《一九四二》改编自作家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故事以 1942 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以徒步为主逃往陕西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十年前的 2013 年,《一九四二》获得了第 32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等奖项。
《一九四二》热映时,人们在感慨战争残酷的同时,也对以陕西为主的西部地区对河南流民的接纳纷纷点赞。
那时候,没有人说河南人的到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没有人说河南人抢了我们的饭碗,更没有人说河南人的西进让我们的生活更艰难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四二》在西安最终还留下了一笔历史遗产,那就是著名的 " 道北文化 "。陇海铁道以北,被视为河南人的聚集地。
八十年过去了,没想到《一九四二》的味道最近又开始疯传。这次和战争无关、和灾难无关,据说是因为 " 中考移民 "。
综合多家媒体、自媒体的消息,说是河南郑州、洛阳、三门峡等地的教育机构近日纷纷向家长支招——孩子中考成绩低不要怕,也不要去民办高中,可以西去几百公里外的西安上学。
简言之,西安中考录取分数远远低于河南各地。
中考分数低于河南各地这还不算啥,更要命的是三年后在河南只能上普通一本的分数,在西安就能读 985、211……
甚至还有机构已经给河南的家长们设计好了 " 无需购房、落户参加西安中高考 " 的攻略。称西安的中高考录取分数线比河南要低 50 —— 150 分。
据说河南一些机构为此还美名其曰鼓动当地家长:给孩子换个跑道。
河南的教育机构和家长讨论得热火朝天,结果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西安的家长们不愿意了:你们这是变相的高考移民!你们这样的骚操作,是在明目张胆掠夺西安考生的升学机会。
西安的家长们还愤怒地认为:这样下去,我们的孩子将来会更难。
所以呢,西安家长们一万个不愿意。
有人还说,前些年长安教育资源匮乏导致群众意见较大,是继任者通过加大投资、增加学位等措施好不容易刚解决了 " 上学难 " 的问题,河南邻居就要过来 " 借光 " 了。不可以、坚决不可以!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每年坑位就那么多,你们河南的孩子都一窝蜂西进,我们的孩子怎么办?难道让他们小小年纪上山下乡去?
就在昨天下午,有多位朋友给我转发这类信息,其中一位还激将我:你别以为轮不到你娃!
当然,也有朋友问我:河南的娃娃们为啥要来西安上学呢?河南那么大的省、既然学生数量那么多,为啥不多办几所大学呢?
我认为这个朋友的问题问到了根本上。
河南考生难似乎是一个历史难题。
长久以来,河南都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 1.1 亿人口,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这意味着河南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也非常庞大,每年为 100 万左右。据说今年更是达到了 125 万,比第二名山东整整多了 45 万。
与考生数量庞大形成正比的是,人口大省河南的高校数量有 167 所,位居全国第一。
另有数据显示,河南的 985 录取率只有 1.14%,211 录取率为 4.14%,一本录取率为 11%。同类相比,北京、上海和天津的 985 录取率分别为 4.29%、5.3% 和 5.8%。
看到这些数据,你也就明白了河南的家长和考生们为何要背井离乡上大学。他们,只不过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能怪河南家长和考生吗?
在迁徙自由和上学读书是基本权力的这个时代,河南家长和考生真的太不容易了。本地没有好学校、去外地 " 借读 " 又要忍受人的白眼、不待见。河南同学欲哭无泪。
如果家门口有好的高校云集,河南本土 211、985、双一流云集排队,河南考生用得着这么拼吗?
看来,河南 " 高考难 " 的问题还得河南高层自己解决。
河南 " 高考难 " 的问题都这么多年了,竟然始终得不到解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认为河南省和教育部应该好好反省一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河南考生的 " 流浪 " 就永远不会停止。
前段时间看到有关郑州的一条热议,网传郑州是斥资上千万给横穿市区的金水河贴石材。事件形成舆情后,郑州有关方面出来澄清解释说,金水河改造工程概算投资为 34.02 亿元,挂贴花岗岩石材里面的费用只有 650 万。
配合官方的解释,当地还有媒体发文《郑州人民,就不配拥有一条河?》。
河流景观美化固然千秋万代,但我认为如果用这笔钱去提升改造河南的大学,让河南多一些类似 985、211 的重点大学,这不是比郑州人民拥有一条河更有意义吗?
如今,郑州人民是拥有了一条风光旖旎的河流不假,但河南很多地方的孩子和家长却在为中考、高考愁眉不展、逃难一般四处 " 打游击 ",这样的河流不过一渠流水罢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考生为何要责备考生呢?
如果不是因为当年的战争所迫,河南人绝对是不愿意离开故土逃难的。同理,如果不是因为今天的当地教育环境所逼,河南家长和考生也断然是不愿意成为 " 教育移民 " 的。
作为一个西安人,我自然不愿意西安的孩子后面也遭遇 " 中考难 "" 高考难 ",但我同样也很同情河南孩子们的处境。
来源 / 黑白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