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麻江县非遗传承人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理念,创作出了一批贴近市场、灵动有趣的作品,颇受消费者喜欢," 非遗文化 " 逐渐 " 活 " 起来 " 火 " 起来。
新春佳节到," 绣兔 " 来报道。" 嗒嗒嗒 ",伴随一阵密集的缝纫机声音,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件件独具特色的刺绣产品便新鲜出炉。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赶时髦,巧用佳节,绣出一大批形态各异的兔子图案产品,吸引消费者。经过绣娘的精雕细琢,产品构图美观、造型独特,使公司订单接踵而来,产品销量大幅增长。
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龙昌丽告诉记者," 现在我们的订单量是非常大,已经接到了 2 万套订单,这段时间我们都集中精力赶制订单,我们主要销往的就是我们的北京、山东、云南、成都,还有我们周边的这些景区。"
2019 年,麻江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通过 " 公司 + 非遗人才 + 创业女大学生 + 绣娘 " 的模式,推动成立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带动刺绣产业走向现代化生产,逐步打开市场销路,带动绣娘实现就业增收。
" 我在这上班一年多了,我在这做的都是一些手工艺品、刺绣类似的,在这离家也近,还能照顾家,一个月有 3000 元的收入。" 员工李维婷正依靠一针一线绣出幸福生活。
" 车间建在家门口,务工不用往外走 " 成了麻江县非遗文化发展带动当地转变的真实写照。
" 我们有下乡去培训,我们从 9 月到 12 月,我们培训了 12 个村,在这期间的话我们建设了 8 个工坊。我们就把订单送到他们的家里去,在家里直接就业。" 贵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龙昌丽介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麻江县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旅游纪念品和民族手工艺品,做强特色工艺文化品牌,将刺绣技艺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带动麻江县 800 多个绣娘靠着自己的双手在 " 家门口 " 实现就业增收。
来源 田园麻江
编辑 周欢 / 统筹 杨秀福 / 签发 吴如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