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指导,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联合发起的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 " 服务队 ")成立仪式暨首场 " 南方非遗学堂 " 在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举行。
" 为非遗传承‘提灯’、为非遗创新喝彩,用传播的力量照亮非遗传承的道路,是服务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表示,未来服务队将更直接有效地发挥媒体平台的力量,推动非遗传播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共同助力岭南特色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经典赋予非遗文化内涵
成立仪式现场,主办方为非遗专家讲师团首期成员颁发聘书。首期成员包括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谭元亨,国家一级作家、民俗专家曾应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等 15 位省内专家学者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主办方介绍,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工作主要包括 " 非遗普及 " 与 " 非遗传播 " 两大板块:服务队一方面协助开发线上线下非遗研学课程,将非遗与中国经典文化教育相对接,培育青少年非遗传承者,另一方面联动非遗传承人、政府、媒体、企业等业内专业人士,为非遗开拓多元传播渠道,将广东非遗打造成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 " 文化名片 "。
用文化自信、文化使命、文化情怀,用具有高度、深度、温度的标准,用 " 奉献、互助、友爱、进步 " 的志愿精神,传播、传承和创新非遗,是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顾作义对非遗名家讲师团的期许。
他观察到,过去不少非遗课程缺乏对 " 道 " 的深度阐述,非遗课程应该将 " 道、器、术、法、势 " 贯通起来,做到寻根问道、以道明理、文以载道。与此同时,每一个非遗项目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经典,非遗课程应实现 " 名著、名家、名作 " 的彼此交融,通过经典赋予非遗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 非遗要走进百姓生活,要有温度,必须以古鉴今,中西交融。" 顾作义认为,要让年轻人喜爱非遗、让非遗时尚起来,就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因此,非遗课程也要借鉴当代科技的成果,善于运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善于使用商业元素和市场力量,真正做到 "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从珠玑巷传说看珠三角的变迁
成立仪式结束后," 南方非遗学堂 " 第一课正式开讲。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谭元亨与现场观众分享主题讲座 " 从珠玑巷传说看珠三角的变迁 "。
南雄珠玑巷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汉人南迁的中转站。珠玑移民与本地居民融合形成广府民系。受到历久弥深的 " 重根意识 " 影响,不少广府人也将珠玑巷作为自己的 " 祖地 ",以自己 " 珠玑后裔 " 的身份为自豪。珠玑巷人南迁传说也加强了岭南先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谭元亨介绍,不断南迁的移民在珠三角陆续驻扎生根,在 " 烟瘴地面 " 大兴水利工程,最终打造出了能够安居乐业的 " 桑园围 "。" 桑园围 " 也成为日后 " 桑基鱼塘 " 生态系统的雏形。在桑园围,移民们引进中原地区的养蚕缫丝技术,并将他们的丝织品送往十三行进行交易。" 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回 " 的俗谚,描述的就是当年的壮观景象。
随着十三行贸易的发展,南雄珠玑巷、长沙珠玑巷、南京珠玑巷、永新珠玑巷、苍梧珠玑巷等地名,先后在中国版图中涌现。" 珠玑巷移民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也使商品意识得到了觉醒。" 谭元亨认为,正是通过这些岭南先民不懈的拼搏和开拓,孕育了岭南民系 " 敢为天下先 " 的人文精神,为今天粤港澳大湾区 " 人文湾区 " 建设留下丰富的启迪。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通讯员 李曼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