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刚刚发完振奋人心的三季度财报,澎湃就给了腾讯一巴掌。
11 月 14 日,澎湃发文炮轰腾讯《随意屏蔽新闻报道,腾讯何以成了媒体的 " 总编辑 "》。
很多人都转了,而且普遍都站在了澎湃这边。
事情的起因是,澎湃调查队视频号发了一条带货主播违规宣称能增高的新闻报道,在报道发布一个多小时后,便遭到了不明来源的投诉,最终腾讯方面认为该新闻报道侵犯了肖像权,对该视频新闻报道进行了 " 屏蔽 " 处理。

澎湃从《民法典》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论述了新闻报道的合理性和媒体的应尽义务,并发问
为什么一个信息聚合平台可以仅凭一方投诉,就把新闻媒体的报道直接 " 处理掉 "?这背后,平台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澎湃给腾讯此举的评价是:
说轻了,就是让一些违法违规者滥用投诉机制,借机干预新闻信息呈现;说重了,就是商业平台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粗暴干涉。故意营造 " 信息茧房 " 不能由信息聚合平台来独断。
并大声疾呼:新闻机构要承担新闻责任,平台也应承担平台责任。平台不是新闻媒体的 " 总编辑 ",也不应该成为 " 总编辑 "。
很多媒体人在朋友圈转发了澎湃的炮轰,因为很多人都深受其害,但又无力反抗。
多数人并不反对网络内容治理,大家只是希望,投诉制度的前提是证据、是调查、是复核。而不是,一旦企业认为报道 " 不利 ",就投诉;平台为了避免麻烦,先 " 屏蔽 "。平台拥有技术权力,但技术权力不能越过法律权力。
记得前段时间,京东和某平台电商大战时,就曾控诉," 京东二选一 " 屡屡登上热榜,甚至同一个话题反复上榜。既是对京东正常价格策略的曲解,也有借法律标签制造负面舆论的嫌疑。
京东当时就暗指竞争对手就是策划京东负面舆情的主要嫌疑人,并控诉超级内容平台操纵舆论更可怕。
澎湃、京东如此,普通人更甚。
让人深感无力的是,大家一边骂着 " 平台,果然够霸道 ",一边又尴尬地说:" 今天最大的讽刺,是骂腾讯霸道,用腾讯的产品 "。
希望澎湃硬刚到底,内容平台能给个辩解复核的机会。
来源:布谷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