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 舆情敲诈 " 黑产悄然蔓延。它寄生于网络灰色地带,打着 " 舆论监督 " 的旗号,干着 " 敲诈勒索 " 的勾当。据公安部网安局统计,仅 2024 年,全国侦破的涉及 " 舆情敲诈 "、有偿删帖等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案件就超 1000 起。
面对围猎,不少企业沦为 " 沉默的羔羊 ",有的甚至不堪其扰最终倒闭。这已不只是对企业的戕害,更是对市场秩序和社会信任的挑衅。
今年 5 月,中央网信办重拳出击,整治对企业恶意抹黑、敲诈勒索等突出问题。斩断 " 舆情敲诈 " 黑产,已刻不容缓。
以" 闪电战 "反击" 突袭战 "。敲诈者讲究 " 快 ",快速引爆负面舆论,快速谈判施压,快速收款了事。因此,我们的反应必须更快。企业应建立 " 舆情防火墙 ",一旦发现恶意内容,立即启动预案,在谣言坐大前公布事实、亮明态度。监管平台则需打通 " 绿色通道 ",对存疑内容快速限流,对确属恶意抹黑的账号果断 " 封号 "。抢占先机,是拆解 " 舆情炸弹 " 的关键。

以" 组合拳 "应对" 流窜犯 "。" 舆情敲诈 "不少都是流窜作案,吃完一家吃下家,打完一枪换一地。因此,治理绝不能是 " 孤军奋战 "。需要打通部门壁垒,攥起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同作战的 " 组合拳 "。一旦企业报案,实现信息共享、联合研判、同步出击,让不法分子无论在哪个平台露头,都能被精准识别,快速打击,无处遁形。
织密" 法网 ",提高犯罪成本。" 舆情敲诈 "猖獗的根源在于犯罪成本与暴利严重不匹配。曾有不法分子仅通过编辑转发负面新闻,就能在短时间内非法获利数额惊人。全国网信办清朗行动已将 " 舆情敲诈 " 纳入严厉打击范畴,一方面,可以探索建立 " 黑名单 " 制度,让从业者 " 一次违法、处处受限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反诈宣传,并支持受害企业提起高额索赔,让不法分子 " 赔了夫人又折兵 ",彻底斩断其经济动机。

监控" 资金 ",斩断黑产动脉。任何黑产都离不开资金流转," 舆情敲诈 " 交钱删帖环节同样如此。监管机构与支付平台应主动作为,对于频繁发生、特征明显的小额 " 公关费 "" 赞助费 " 等,建立高效的监测预警机制,确保能够及时预警、冻结和溯源。打断它的支付环节,才算是扼住了这条黑产的咽喉。

媒体当守土有责,不做" 二传手 "。在面对那些看似 " 劲爆 " 的内容时,专业媒体必须恪守新闻操守,坚持多方核实,绝不能为了流量而成为谣言的 " 扩音器 "。同时,通过更多的深度调查与专业报道,形成对抗虚假舆论的理性声音。当经得起推敲的新闻越来越多,那些粗制滥造的敲诈文案自然就会失去市场。

行业当协同共治,不做" 旁观者 "。当前,多地已建立 " 反敲诈联盟 ",相关行业协会应更好地发挥好桥梁作用,推动更多成员企业参与 " 反敲诈联盟 " 建设,或设立反敲诈互助基金,为受害企业提供法律和资金支持。当整个行业能形成 " 一家被敲,百家支援 " 的共识,让敲诈者意识到盯上一家企业就等于与整个行业为敌时,其嚣张气焰必将被有效遏制。
" 舆情敲诈 " 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一股必须清除的逆流,它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定力,更是整个社会的智慧和决心。当每一次真实的舆论监督都受到尊重,每一次恶意的敲诈都受到严惩时,网络才能真正清朗起来,企业也才能更心无旁骛地奔赴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
来源 / 网观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