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每日经济新闻 7分钟前

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 金融总量合理增长,融资成本处于低位

日前,央行发布 2025 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报告,今年以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金融总量合理增长,9 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分别增长 8.7% 和 8.4%,人民币贷款余额 270.4 万亿元。社会融资成本处于低位,9 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同比分别下降约 40 个和 25 个基点。

报告显示,信贷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有力地支持了重点领域、重大战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9 月末,科技贷款、绿色贷款、普惠贷款、养老产业贷款、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分别同比增长 11.8%、22.9%、11.2%、58.2%、12.9%,均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2024 年我国政府债券净融资额已达 11 万亿元,今年有望突破 12 万亿元,央行综合施策维护了资金面平稳,有力地支持了政府债的顺利发行。

专家表示,总体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在不断累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还会逐步显现。

" 宽信用 " 效果正在显现

报告专栏指出,要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专家表示,过去市场更关注贷款,但在融资结构变化、经济转型加快的背景下,要更多地看社会融资规模。

一是随着直接融资发展,企业发债融资更加便利,融资成本也明显降低,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更愿意发债替换贷款。地方政府也更倾向于用政府债券解决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化债和置换存量债务,对银行贷款也都有一定替代作用。但无论是贷款等间接融资,还是债券等直接融资,二者都是信用扩张支持实体经济的表现,从涵盖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规模角度看,其增速持续保持在 8% 以上,表明 " 宽信用 " 效果正在显现。

二是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推进,房地产、基建、地方融资平台等信贷依赖度较高的传统领域增势放缓,技术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加快发展,但其具有 " 轻资产、轻负债 " 特征,贷款需求难以填上传统动能留下的 " 坑 ",长远看信贷增速中枢也会下移。

三是近年来银行为了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风险,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处置力度,客观上也对贷款增速造成了一定影响,但这部分资金实际上已经投放给了经营主体,在实体经济中会持续周转使用,在社融中也会有体现。

深层次看,专家表示,高质量发展阶段也不需要片面追求垒高信贷规模。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只盯着贷款增速,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可能带来僵尸企业难以出清、资金空转等问题。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 随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货币信贷要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 ",这是对新形势下做好宏观金融调控的深刻阐述,未来重点是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升信贷资产质效。

从金融总量增速看,央行行长潘功胜在 2024 年陆家嘴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宏观金融总量规模已经很大,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

报告专栏指出,当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 270 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 437 万亿元。专家指出,随着基数变大,未来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这与央行行长潘功胜此前在陆家嘴论坛的发言一脉相承。

专家提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实体经济所需要的货币信贷增长也在发生变化。静态对比金融总量的绝对增速,或是一味追求金融总量高速增长,这些方面是很难持续下去的。货币金融环境要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未来要更加注重盘活低效利用的存量金融资源。

政策协调配合持续加强

专家表示,宏观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十分重要,可以产生 "1+1>2" 的效果,共同支持稳增长、调结构。

报告强调,要灵活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及时熨平财政税收、政府债券发行等短期波动因素,这体现了长期以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协同配合。2024 年我国政府债券净融资额已达 11 万亿元,今年有望突破 12 万亿元,央行综合施策维护了资金面平稳,有力地支持了政府债的顺利发行。

同时,在促进结构优化、补充金融机构资本等方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经过多年的持续沟通和配合,也有很好的基础和政策实践。比如,财政部门对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套贴息,对消费贷款的贴息等,以及地方政府和财政的奖补、融资担保等机制,都有效强化了财政、信贷资金联动,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今年,财政部门和央行密切配合,发行特别国债 5000 亿元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增强了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性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报告也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对下阶段货币政策思路进行了阐述。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 5.2%,经济运行展现出韧性和活力。

专家指出,对于未来政策把握,央行依然强调了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与外部、支持经济与银行自身健康性这四方面关系的平衡,同时,考虑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内需不足,下一步要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好政策落实,充分释放政策效应。

市场人士表示,在财政、货币、产业等宏观政策的协同配合发力下,全年 5% 左右的经济发展目标有望顺利完成。

做好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报告显示,9 月末,支持做好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已经接近 4 万亿元。

专家表示,央行的结构性工具,主要是激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这些领域,初期社会资金进入意愿比较低,需要中央银行的资金先期进入、发挥引导作用。目前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相关领域的贷款增速都超过 10%,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其中养老产业贷款增速更是接近 60%。同时,覆盖的主体范围也更加多元。9 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 12.2%,林权抵押贷款同比增长 14.9%。增速比全部贷款分别高 5.7 个、8.4 个百分点。业内专家指出,民营、小微、" 三农 "、就业创业、就学助学等领域的主体,既是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优化结构的重要着力点,金融支持的主体类型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对经济来说,既是补短板,也是增活力。

金融对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专家表示," 十五五 " 规划建议,将 " 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 " 列入 " 十五五 "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也是金融支持的重点和主线。报告显示,9 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长 22.3%,比全部贷款增速高 15.8 个百分点,超过一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过贷款,新增贷款中科技贷款占比超 30%,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的签约金额为 2.6 万亿元,发放贷款 1.1 万亿元。

专家认为,高质量发展是金融和实体经济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传统信贷需求下滑的大背景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反过来看,金融机构愿意加大对这些领域信贷资源的投入,也是因为这些领域有前景、增长快。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9.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9.6%,增速明显快于整体经济增速。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经济数据提前公布,事实新闻一手掌握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