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华商韬略 7分钟前

王传福的第二张王牌

2025 年 6 月 5 日,德国最大储能电站正式并网发电。

该电站能在关键时刻为 17 万户家庭提供长达两小时的绿色电力,单次调峰创造的经济效益可达百万欧元。它的背后是 212992 个电芯、共 64 个电池站,它们都来自一个中国企业——

比亚迪。

咨询机构 InfoLink 2025 上半年数据,呈现了比亚迪储能的全球新坐标:2025 上半年,其储能系统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储能电芯出货量位列第五。

▲来源:InfoLink

这一地位背后,是惊人的增长速度。

2022 年,比亚迪储能系统的全球出货量才 12.1GWh,2023 年这一数字激增至 28.4GWh,而到 2024 年底,比亚迪储能在全球的累计商业运营规模已超过 75GWh,足迹遍布 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种增长动能,直接体现在对全球标志性大项目的斩获上。

2025 年 2 月,比亚迪拿下位于沙特的全球最大电网侧储能项目,容量高达 12.5GWh;三个月后,又签下拉丁美洲最大储能供货协议。

海外出手就是各种最大,国内也同样屡破纪录。比如,2025 年 1 月 2 日,比亚迪储能团队就正式完成了京能岱海 1200MWh 储能电池舱交付任务,让岱海储能电站项目成功并网,这也是全国单体最大 " 风光火储氢一体化 " 配套储能电站,比亚迪储能为其提供了 192 套总容量为 300MW/1200MWh 的储能电池舱。

从德国乡村到沙特的沙漠,再到内蒙古岱海畔,比亚迪正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领军力量。而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2008 年。

那一年,王传福提出了他的三大绿色梦想:" 从能源的获取、储存到应用,用太阳能、储能电站和电动车,打造一条完整的绿色链路。"

" 太阳是最纯净、取之不尽的能源,我们从太阳上获取能量,对环境友好、也对子孙后代友好。但太阳能受到昼夜的影响,并不稳定。如何让这种间歇性的能源,变得更稳定?我们搞电池的,自然而然就想到,我们可以做成电池储能电站,把太阳能发的电存在电池里。"

" 全国增加 10% 的发电量,就可以不进口石油了。太阳能的唯一缺点是间断的,要大力发展储能,才能让它连续运用…… "

比亚迪储能,因此在王传福的这一思想下开始了生长。

2008 年,比亚迪在坪山成立电力科学研究院,进军光伏产业,着手开发太阳能光伏电站。同时,也展开了储能业务的探索发展。

起初,比亚迪储能的探索基本都聚焦在国内的政府示范储能项目,但一段时间后,王传福便改变了储能的发展路线,决定先出海,再回归。

改变的理由是,当时国内项目 " 规模小、数量少 ",且大多属于示范或科研性质,业务进展缓慢,而海外储能市场早已有了清晰的盈利模式。

2010 年,比亚迪储能开始快步走向海外市场。次年,它向美国出口了首批集装箱式储能产品,此后,它进军英国、澳洲、意大利、法国等,市场版图越来越大,储能产品也越来越多,并快速成为多个市场的储能之王。

比如,比亚迪是最早前往美国发展储能的企业之一,其储能业务在美国的市占率一度超过 60%;在英国,比亚迪储能则从千瓦级的备电到服务基站、光伏、风电一路做到电网侧、电源侧,市占率一度高达 80%。

2020 年,国内储能发展环境巨变。当年出台的《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第一次明确了储能企业作为电力市场成员的地位,也吹响了国内储能起飞的号角。

已在海外厉兵秣马近 10 年的比亚迪储能因此等到回归时刻。同年 8 月,比亚迪发布了电网级储能产品 BYD Cube, 宣布将携全新产品积极参与国内市场开发。

▲比亚迪电网级储能产品 BYD Cube

事实证明了王传福先到海外练功赚钱然后再回国内不迟的正确性。当国内储能蓬勃向上,准备好了的比亚迪则是一鸣惊人。

BYD Cube 推出后更大受欢迎,12 个月内,便获得订单超过 800MWh。这一数字,也是其过去 12 年在国内市场的装机总量。

比亚迪在储能业务的发展,离不开王传福对磷酸铁锂技术路线的长期坚持——这曾是一个逆主流而行的决定。

上世纪 90 年代,由于缺少资金购买自动化电池生产线,王传福带领团队将日式生产线分解为一道道人工工序,自研设备,用 " 小米加步枪 " 的方式将镍电池做到了全球第一。

这段 "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 的经历,塑造了他对技术路径的独特理解与自信,也成为了比亚迪发展储能的最大精神财富之一。

早在 2005 年,比亚迪就已开始研发磷酸铁锂技术。它不需要稀缺金属、成本低且热稳定性高的特点,对追求极致安全与长寿的储能系统至关重要。

然而,随后的动力电池领域掀起了能量密度竞赛,三元锂电池凭借高出三成的能量密度成为主流。比亚迪也顺应形势,推出了三元锂电池,到 2019 年,其自身的动力电池装机量中,磷酸铁锂占比已仅约四分之一。

但即便只有四分之一,比亚迪也依然更大力度坚持着磷酸铁锂的研发和提升。王传福甚至多次表示,磷酸铁锂才会是终途。

" 我们一直希望将动力电池的发展引回正道。" 他说。

他的坚持从 2020 年开始得到回报。比亚迪通过颠覆性结构设计推出的刀片电池,将电池包空间利用率提升了 50%,一举补齐了磷酸铁锂能量密度的短板。

这一突破,也让比亚迪储能有了更大的胜算筹码。

也正是基于刀片电池,比亚迪推出了电网级储能产品 BYD Cube,成功地将王传福强调的 " 安全 " 与 " 性能 " 合二为一,并且更具成本优势,订单随之爆发。

此后,从英国 400MW/2400MWh 项目到西班牙独立发电商 3GWh 采购订单,比亚迪储能拿下的多个国际大单,均采用了基于刀片电池的储能系统。

一项不被看好的技术,成为了最终业务起飞的支点。这在王传福看来,正是战略定力的价值:"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尽管行业内对于三元锂与磷酸铁锂的技术路线仍存争议,但在王传福看来,对于储能而言,答案早已明确。

他曾在 2023 年股东大会上斩钉截铁地定调:" 储能最重要的是安全。储能站的投资数以亿元计,只要一个电芯出现问题,就会引发一场资产灾难。因此在储能领域内一定优选磷酸铁锂。"

甚至,他依然 " 偏执 " 地认为:" 三元电池是一条错误的路线。"

技术路线的坚持,只是王传福战略版图的一块。另一块更庞大、也更耗费心力的基石,是对 " 垂直整合 " 的坚持。

在汽车领域,这一模式已广为人知:从电池、电机、电控,到自研 IGBT 芯片打破国外垄断,比亚迪实现了除玻璃和轮胎外的全产业链自研,成为唯一具备此能力的中国车企,即便在全球,也是独一家。

这套打法,也被完整地复刻到了储能业务上。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不仅带来了效率、成本以及自主优势,也带来更敏捷、彻底推动变革和创新优势。

王传福就曾在一场应届生入职培训中表示:" 过度的专业化分工造成了创新的闭塞,这些在风平浪静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到了转型的时候,到了真正变革的时候,就会措手不及。当行业发生变革时,高度的垂直整合才会带来真正的、快速的创新。"

据 " 极片 Lab" 分析,在储能领域,比亚迪已经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的电芯、PCS(储能变流器)、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量管理系统),再到下游的系统集成,完成了从电源侧、电网侧到用户侧的全场景产业覆盖,几乎构建了储能的全产业链矩阵。

这种极致的垂直整合,虽然意味着惊人的前期投入和持续的资本开支,但换来了对成本、技术和供应链的绝对掌控力,构成了一道宽阔的护城河。

垂直整合构筑了业务深度之外,比亚迪储能还有着另一重巨大优势:其业务板块间横向联动,并在更广更高维度——绿色能源垂直整合的加法乃至乘法效应。

比亚迪围绕新能源展开的光伏、储能与新能源汽车,在王传福的布局中,并非只是独立的平行线,而是同样可以上下游紧密咬合协同的产业大生态。

这种协同的底层逻辑首先是业务本身的咬合度,如光伏——储能——电车是一个可以贯通的产业场景链条:光伏发电,电被储存,然后用于电车。

从技术上讲,这些业务尤其储能和电车,也有高度相当的同源性。

比亚迪将各种技术汇聚,建立起自己的 " 技术鱼池 ",而其中的很多 " 鱼 ",都可以被各大业务通吃。这也是其研发效率极高的秘诀之一。

以储能和电车为例,据比亚迪内部阐述,储能系统的架构与电动汽车高度相似,其逆变器、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等核心部件本质相通。在空间极为有限的汽车领域被验证成功的模块化、高集成度技术,被平行应用于储能系统,还可极大地提升产品的可靠性与开发效率。

包括制造端,比亚迪也已修炼出高度协同的能力。比亚迪一直在生产线的柔性切换上有着过硬能力,疫情期间,它几乎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最大口罩厂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如今,据行业分析,比亚迪弗迪电池的生产线,已可根据市场订单需求,快速调整用于生产汽车或储能电池包。

这一切综合下来,让比亚迪无论在产业链掌控力、还是产业成本、效率,乃至研发创新上都拥有了超级竞争力,进而铸就其业务的独特锋刃。

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在 " 从能源获取、存储到应用 " 下着整盘大棋,并且下出了世界级地位的人,除了王传福,还有一个人:

埃隆 · 马斯克。

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当王传福以光伏、储能、电车追逐 " 绿色梦想 " 之际,马斯克也用一套横跨近二十年的产业拼图,勾勒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能源链路:光伏、储能、电车。

高度一致的蓝图,注定让二者的战场从汽车扩大至整个绿色能源链路。AI 对能源,尤其电的需求爆发和预期,则为这场东西半球的世界赛跑按下了加速键。

在 2025 上半年度全球储能系统出货排名中,矗立在比亚迪前方的,除了来自中国的阳光电源,就只有特斯拉。

新战场,老对手。两位 " 狂人 " 将汽车领域的路线之争,原样复刻至储能。

但大道相同之下,两人又各有术的不同。

马斯克信奉 " 硅谷逻辑 ",推崇技术颠覆,其储能杀手锏 Megapack 3 如同乐高积木,以 5MWh 的模块化设计追求极致的部署速度和集成度。

王传福则坚守 " 硬核制造 " 的大而强,其全新一代储能系统 " 浩瀚 " 凭借全球最大的 2710Ah 电芯,将最小单元容量推向 14.5MWh 的极致,用 " 大容量 " 碾压成本,用 " 高安全 " 建立信任。

▲比亚迪新一代储能产品 " 浩瀚 ",来源:比亚迪储能

路径之争,直接划定了势力范围。比亚迪凭借 " 成本 + 安全 " 的组合拳,在对价格敏感且急需能源转型的中东、拉美连下数城;特斯拉则依靠 " 品牌 + 效率 " 的护城河,在其主场北美和欧洲稳坐钓鱼台,成为高端电网服务的代名词。

但这场角逐最激烈的战场,注定在中国。

特斯拉已将战火烧至比亚迪腹地——从拿地到投产仅用 9 个月,它在上海建起了年产 40GWh 的储能超级工厂,而这一数值是 2024 全年中国新增装机规模的近四成。

已在国内不断加码的比亚迪,也同样升级着在中国市场的布局。2025 年 9 月国内市场储能系统(非集采)中标容量为 4.67GW/18.96GWh,比亚迪已位居第一。

可以预见,比亚迪和特斯拉,接下来将迎来更全面也更激烈的对垒,而在东西半球两大巨头的引领下,一个由光伏、储能和电动车共同编织的绿色时代,也正加速降临。

决定做电车的那一刻,王传福的梦想就不只是汽车,而是更终极解决人类持续发展的 " 绿色梦想 ",伴随其储能业务的发展,他不再只是一个成功的汽车工业家,人类未来能源图景构建者的标签,也将更加显现和鲜明。

THE END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衷心感谢您订阅《华商韬略》,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敬请星标华商韬略公众号,感谢支持,期待长久伴您同行。

华商韬略出品

主编:毕亚军 责编:周怡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图虫创意、东方 IC,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投稿、约稿、商务合作及建议

敬请联系:010-65580525

zy@hsmrt.com 周总监

"点赞" 是喜欢," 在看分享 " 是真爱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