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雷科技 24分钟前

字节 TRAE SOLO 全量上线,程序员看完都沉默了!

家人们,这科技圈的风向,真是说变就变啊。

我看上半年,大家还在卷模型参数、深度思考,这一转眼,就到了拼落地应用的季节了。

要按往常的节奏,到了这个节点,各大巨头都得拿出点压箱底的绝活,毕竟 KPI 摆在那嘛,总得搞出点新故事,一方面是给资本市场秀秀肌肉,另一方面也能让咱们用户开开眼界。

尤其是在 AI 编程这个赛道,前有微软的 GitHub Copilot 席卷全球,后有 AI 原生编辑器 Cursor 融资到手软,直接重塑了开发者的工作流,带来了从代码补全到智能体辅助的一系列颠覆性体验。

既然国际巨头冲了,那么国内的玩家又怎会甘于人后呢?

11 月 12 日,TRAE 国际版正式宣布SOLO 正式版全量上线,也就是说,不需要邀请码,所有用户都能用上 SOLO 了。

(图源:雷科技)

作为一个对代码一窍不通,但天天和 AI 打交道的数码编辑,我对此自然是好奇心爆棚。接下来,跟着我的视角走就对了。

在接触 SOLO 之前,我对 AI 编程工具的理解,还停留在 " 辅助工具 " 的层面。

就像 GitHub Copilot,它很强大,能帮你补全代码、写个函数,但方向盘还得你自己握着。你得告诉它具体的编程指令,它才能干活。

但字节这次全量上线的 TRAE SOLO,思路完全不同,它想当的不是 " 辅助工具 ",而是那个懂你心思、能直接把项目从毛坯干到精装的 " 包工头 "。

(图源:TRAE)

在 TRAE 官网上,我们能看到一个核心概念——Context Engineer

这个词听着唬人,但解释起来却很直白:过去的 AI 是代码的辅助,只能理解你光标所在的那几行;而 SOLO 模式下的 AI,是一个集编辑器、终端、浏览器等多工具视图于一体,能自主执行开发任务的超级个体。

具体来说,它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你可以用自然语言,告诉它你的需求。这个需求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具体的,甚至可以由TRAE SOLO 为你完善。

接下来,TRAE SOLO 会像产品经理一样,自动生成一份详细的开发计划,把你的想法细化成具体功能点。你可以和它反复沟通调整,让它进一步将任务拆解成前端、后端、数据库等一系列开发子任务,然后开始疯狂写代码。

得益于实时跟随模式,整个开发过程,你都能在工具面板里看得一清二楚。

全新的三栏布局是 SOLO 模式的另一大亮点。你可以一边让 AI 开发核心功能,一边另开一个对话窗口咨询技术问题,甚至同时推进前后端的不同模块,就像在管理一个真实的多人团队,极大地提升了开发效率。

(图源:雷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字节跳动在正式版里将 SOLO 拆分成了两大核心角色:SOLO Builder 和 SOLO Coder。

前者就是我们刚刚介绍的内容,按照官方的说法就是适合处理 " 从 0 到 1" 的项目搭建;而新增的 SOLO Coder 则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它擅长处理 " 从 1 到 N" 的复杂项目,比如在公司现有的大型代码库里进行功能迭代、修复 Bug 或重构架构。

产品负责人表示,未来 SOLO 也会继续强化从代码生成到软件构建的转变。

说实话,这种从 " 授人以渔 " 到 " 直接给你鱼 " 的转变,对于我们这种非技术人员的冲击力是巨大的。

当然,演示终归是演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为此,我前后鼓捣了好一阵子的网络环境,特地把 TRAE 下了下来,就为了看一下这玩意的真实能力。

任务很简单:我想要一个展示自己所有评测文章的作品集网站。

首先,我在 TRAE SOLO 的对话框里,用语音输入需求:" 帮我做一个作品集网站,用来展示我的科技数码文章。需要有一个首页,能用卡片流的形式展示文章列表,点击卡片能进入文章详情页。另外,再做一个‘关于我’的页面,介绍一下我自己。"

然后,让 TRAE SOLO 给我优化一下这段文本。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按下运行键,屏幕中间的 AI 助理立刻开始思考,生成了一份产品需求文档和技术架构文档让我确认。

嗯 ...... 我对编程一窍不通,下一步就行了。

点击同意后,屏幕中间的面板开始自动刷新,出现了 " 初始化项目 "、" 创建配置文件 "、" 开发核心组件 "、" 实现首页功能 "、" 优化响应设计等一系列我看不懂但感觉很厉害的任务进度。

紧接着,右侧的 IDE 窗口代码开始疯狂滚动,速度快到肉眼无法捕捉。旁边的终端里,各种依赖包被自动安装、配置。整个过程就像电影里黑客工作的快放镜头,让不明真相的人看得一脸蒙蔽。

而我?我冲了杯麦片,看着它的表演。

大约十分钟后,系统提示 " 项目开发完成 "。又过了几分钟,内嵌的浏览器窗口自动刷新,一个简洁但五脏俱全的网站原型就出现在我眼前。首页上整齐排列着几篇用占位符填充的文章卡片,点击后确实能跳转到详情页," 关于我 " 的链接也真实有效。

但这显然不够,我要的网站肯定不是塞着几个占位符就行的,这肯定得有我自己的文章啊。

于是乎,我挑了几篇代表作,让 AI 给我塞进去。

TRAE SOLO 接收指令后,没有让我去动代码,而是直接对项目文件进行了修改。几秒钟后,浏览器里的网站重新生成,所有改动都已实时生效。

这次更新,破坏了原有的 " 关于我 " 页面。

于是我让 TRAE SOLO 试着自己排查一下错误,看看是什么导致 " 关于我 " 页面无法正常生效了,结果它很快就修复了这个问题。

在新的 " 关于我 " 页面里,甚至能够看到刚刚上传的文章影响到了简介的内容。

所谓上下文的作用,在这里就能很好地展现出来。

这番体验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于创建原型和中小型 Web 应用来说,TRAE SOLO 几乎抹平了技术鸿沟。

在被问及目标群体时,相关人员表示,目前 SOLO 依然主要服务于专业开发者,未来或许会逐步扩展到研发上下游和非技术用户,但这需要技术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的 SOLO 依然是存在一定门槛的。

当被拿来与 Cursor、GitHub Copilot 对比时,相关人员强调,SOLO 会坚持自身的产品定位和发展路径。

尤其在对中文语境的理解和适配上,TRAE SOLO 确实有着本土化的天然优势。

整个发布会看下来,字节跳动想做的其实挺明白的:让做软件这件事更简单。

对于产品经理、设计师或者任何一个有好点子但不会写代码的人来说,TRAE SOLO 的价值非常直接。过去,一个想法要变成看得见的产品,中间隔着高昂的沟通成本和开发费用。现在,你可以自己动手,快速搭出个看得过去的原型,拿去验证想法或者给客户看,这大大缩短了从想到做的距离。

当然,这也不是说程序员就要失业了。恰恰相反,它更像是给每个开发者配了个全能助理,负责处理那些搭建环境、写基础框架之类的重复性工作。这样一来,专业的开发者就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真正考验水平的复杂业务和系统性能优化上。

说到底,现在大模型行业的竞争,已经过了光比拼参数和跑分的阶段了,谁能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谁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字节这次拿出的 TRAE SOLO,就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他们正全力把 AI 技术变成更多人能用得上、用得好的工具。这种做法,可能会实实在在地改变很多人未来的工作方式。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