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29分钟前

2025 中国消费者图鉴:健康超收入,国货逆袭国际品牌

文 | 楼股巷

过去四年,中国消费市场发生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埃森哲最新发布的《美好生活新主张——中国消费者洞察》报告揭示的数据直观展示了近几年的巨大变化——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传统优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理性、自主且具有文化自信的中国消费者

这场变革不仅仅是市场占有率的重新分配,更是消费逻辑的根本性重构。

国货崛起背后的三重逻辑:性价比、产品力与文化自信的完美融合

国货品牌的全面逆袭是本次报告最引人瞩目的发现。在美妆护肤领域,国货偏好度从 2021 年的仅 12% 飙升至 2025 年的 43%,实现了对国际品牌的历史性超越。3C 数码领域更是如此,国货以 55% 的偏好度占据绝对主导。

图:仅四年间(2021-2025),中国消费市场竞争格局已见巨变

来源:《美好生活新主张——埃森哲中国消费者洞察》

这背后是三个关键因素的共振:

首先,性价比成为新王道。85% 的消费者将性价比作为选择国货的首要原因,比 2021 年上升 8 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消费者不再愿意为虚高的品牌溢价买单。

不过,当下的性价比已不再是简单的低价,而是 "可被验证的价值"。消费者追求的是在合理价格范围内,获得最高品质的产品体验。

其次,产品力实现质的飞跃。70% 的消费者认可国货的产品力,四年间上升 11 个百分点。从华为的通信技术到花西子的彩妆创新,国货品牌通过扎实的研发投入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成为情感连接点。国货品牌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为产品注入情绪价值。这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而是身份认同的构建。国货已成为消费者情感寄托的载体。

一线城市的数据尤为值得玩味:尽管在 3C 数码领域,54% 的一线城市消费者仍偏好国际品牌,但在服饰鞋帽、食品饮料等领域,国货已确立明显优势。这表明国货的崛起不是低端市场的胜利,而是全方位的市场重构

图(左):超半数的一线城市受访者在 3C 数码品类倾向国际品牌,

图(右):超半数的高收入群体在美妆护肤品类倾向国际品牌

理性消费的胜利:品牌忠诚度消亡与决策自主性的崛起

55% 的消费者即使有喜爱的品牌,仍会频繁比较多个品牌,这一数据相比 2021 年大幅上升 13 个百分点。品牌忠诚度被稀释的同时,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自主。

图:品牌忠诚度被稀释

消费触点的大迁移揭示了更深层的变革:直播间和视频平台成为第二大信息渠道,相比 2021 年激增 28 个百分点;而家人朋友的意见影响力则暴跌 13 个百分点。消费者的信息获取正从熟人社会向数字社会全面转型

图:消费触点分散,渠道持续迁移

更为根本的是消费者心理的变化:超过七成消费者将挑选过程本身视为购物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消费已从单纯的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与结果并重

" 消费者享受研究、比较、决策的全过程,这是自主性和掌控感的体现。" 在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消费决策成为消费者为数不多能够完全掌控的领域。

信任机制的重构加剧了这一趋势。产品特色、促销力度和营销新颖度对吸引新客户的影响力大幅提升约 10 个百分点,而主播推荐和明星代言的影响力则明显下降。消费者不再盲从 KOL,而是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图:消费者既理性又感性,信任机制发生改变

营销的悖论:过度营销引发广泛反感

在营销内容无处不在的今天,68% 的消费者对营销内容无感甚至反感,其中 22% 的消费者直言营销内容让他们失去购物欲望。这是一个值得所有品牌警醒的信号。

图:近七成消费者对营销内容无感或反感

" 消费者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品牌对消费者内在需求的认知错位。" 报告尖锐地指出,当品牌营销与消费者真实需求脱节时,不仅无法产生正面效果,反而会引发逆反心理。

这一变化对品牌的内容策略提出了全新挑战:内容质量远比数量重要,精准理解消费者需求远比轰炸式曝光有效。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消费者也发展出了独特的应对机制。埃森哲《未来生活趋势 2025》报告发现,49% 的中国消费者相比一年前更经常质疑网络内容的真实性

在虚假信息泛滥的背景下,品牌真实透明的沟通反而成为稀缺资源,能够为品牌赢得信任溢价。

人生优先级大重构: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集体转向

数据揭示了一个明显的趋势:中国消费者的心态正在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收缩。对健康和财富的关注度分别上升 9 个和 8 个百分点,而对事业、爱情和个人成长的重视程度则全面下降。

图:相比 2021 年,中国消费对健康和财富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对事业、爱情、成长的重视程度下降

这种心态转变在不同代际中呈现出不同特点:

90-00 后年轻群体将财富和健康视为安全保障,压抑了对爱情、友情等更具理想色彩的追求。这与年轻一代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就业不确定性密切相关。

70-80 后中坚群体经历了裁员潮的冲击,开始重新评估努力工作就能带来回报的信念,转而通过财富积累寻找新的安全感。

60 后年长群体则减少了对家庭和事业的关注,更加注重财富积累与个人爱好,体现出老年生活的自我觉醒。

这种集体心态转变直接反映在消费行为上:86% 的消费者积极关注身心健康,74% 选择存钱或省钱,61% 选择提升技能或发展副业。健康、存款、学习新技能构成了消费者应对不确定性的安全三角。

图:人们在日常烟火里重拾生活的掌控与意义

其他研究报告也佐证了这一趋势。美好生活大调查显示,健康状况已取代收入水平成为影响人们幸福感的首要因素。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在过去五年间下降了 25%,标志着中国社会正在从求富向求福转变。

AI 不再只是工具:从决策助手到情感伙伴的角色跃迁

AI 的快速普及可能是 2025 年最具颠覆性的变化。77% 的消费者高频使用 AI 工具,即使在 60 后人群中,这一比例也高达 57%。更值得注意的是,AI 正在完成从工具到伙伴的角色转变。

图:AI 工具快速普及

在探索新领域时,57% 的消费者首选 AI 工具,远超各类视频平台和电商平台,更远高于咨询家人朋友的 35%。AI 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门槛,让更多人拥有探索新领域的勇气。

AI 的角色多样性令人惊讶:65% 的消费者视 AI 为顾问,63% 当作助理,46% 将其视为伙伴,36% 甚至视作好友。AI 正在从信息辅助工具进阶为情感陪伴助手,这一转变将彻底重构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

图:逾六成消费者已将 AI 工具视作顾问和助理,近半数用户视之为伙伴

对品牌而言,这意味着双重挑战:既要直接与消费者互动,也要在消费者与 AI 的交互场景中保持可见性。未来,AI 甚至可能直接代表消费者完成购买决策,品牌的竞争维度将更加复杂。

线上线下融合:效率与温度的辩证统一

中国消费者的购物渠道偏好呈现出独特特征:85% 的中国消费者 " 逛 " 在线上,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 43% 习惯线上逛、线上买,42% 选择线上逛、线下买,形成独特的线上线下融合模式。

图:85% 的中国消费者 " 逛 " 在线上,仅有 9%" 线下逛、线下买 "

这种渠道偏好背后是消费者对效率与温度的双重追求:线上满足效率需求,线下提供情感价值。51% 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最近最开心、最享受的购物体验来自线上与线下的结合。

对品牌而言,这要求构建更加细腻的渠道策略:不是简单的 " 线上引流、线下转化 ",而是打造无缝融合的消费体验,让消费者能够自由地在效率与温度之间切换。

倍市得发布的《2025 零售行业消费趋势洞察报告》佐证了这一趋势,70% 的消费者关注 " 产品试用体验 ",64% 关注 " 消费过程中的服务体验 "。体验感已成为消费决策的核心要素。

图:消费者购买零售产品时的关注重点

来源:《2025+ 零售行业消费趋势洞察报告》,倍市得

体验经济崛起:从功能消费到情感消费的跃迁

当下消费者对体验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产品功能," 体验感 " 从产品的附加价值升级为核心竞争力

倍市得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体验式消费的核心期待包括 " 感到快乐或放松 "(59%)、" 环境氛围让人置身特定情境 "(50%)、" 多感官刺激 "(47%)和 " 能深度参与创作 "(46%)。消费过程本身成为情感疗愈和社交连接的场合

图:消费者对体验式消费的理解

这一趋势在不同品类中呈现出差异化表现。智能家居消费者更关注 " 使用成本 "(67%),反映对长期体验的考量;化妆品 / 护肤品则兼顾 " 产品价值 "(80%)与 " 情绪体验 "。

图: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体验经济正推动消费从 " 物质富足 " 转向 " 精神丰盈 "。美好生活大调查发现,健康状况、家庭关系、收入水平、婚姻情感、兴趣爱好成为影响国民幸福感的五大核心要素。

品牌的新使命:在理性时代构建深层情感连接

面对这些深刻变革,品牌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和价值主张。

首先,价值为王是不变的核心。但这里的价值已从单纯的产品功能扩展到品牌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通过降价争夺短期销量可能削弱品牌形象,培养无优惠不购买的消费习惯。

其次,情感连接需要更加细腻的触达。品牌应摒弃单向灌输,转而在生活触点中提供高质量陪伴。通过传递深层文化与情感价值,逐步积累消费者信任与偏好。

北京商报发布的《寻找消费力》报告指出,情感链接能降低价格敏感度。波士顿咨询数据显示,注重情绪价值的品牌复购率平均高出传统品牌 42%。

最重要的是,智能驱动将成为品牌核心能力。品牌需要构建整合型能力,将零方、第一方与情境数据汇聚为智能化消费者画像,从而使 AI 能够以真实、个性化的方式进行互动。

社群:重构社会连接的新载体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技术全面渗透的背景下,消费者开始渴望重建真实的社交连接。各类兴趣社群正成为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载体。

国内首个万人 " 美好生活队列研究 " 成果显示,社群已成为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对公众全面健康、生活状态、创业就业及个人成长均产生全方位促进作用。

参与兴趣爱好社群的人中,有 91.8% 感到快乐舒畅,90.8% 感到平静放松,90.1% 感到活力充沛。而在普通公众中,超过40% 的人面临心理压力或情绪困扰,凸显了社群的心理疗愈价值。

社群也成为灵活就业的新舞台。数据显示,71.5% 的年轻人借擅长与爱好开启社群创业,65.4% 的宝妈通过社群创业发挥优势并兼顾家人陪伴,71.3% 的中年人借此开启人生第二曲线

写在最后: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转型。消费者更加理性、更加自主,也更加注重在不确定性中构建自己的 " 安全三角 "。

对品牌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消费者的严苛审视淘汰了弱势品牌,同时也为真正理解消费者、创造真实价值的品牌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 品牌的定位不再只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而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带来连接、共鸣与陪伴的伙伴。" 报告最后指出,唯有洞察消费者真实需求,并在价值、情感和体验多维度上给出回应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赢得持久的信任与增长。

在这场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中,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品牌需要以更加敏锐的洞察、更加灵活的应变和更加真诚的态度,与消费者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美好生活新图景。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