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彦丨作者
木鱼丨编辑
壹览商业丨出品
今年天猫双 11 的热度,超预期了。
10 月 15 日,2025 天猫双 11 预售开启首小时 35 个品牌成交破亿,1802 个品牌成交翻倍,破亿品牌数、成交翻倍品牌数、活跃用户数均超去年同周期。
以退货率相对较高的服饰行业为例,久谦中台数据显示,双 11 第一阶段主要平台成交额,淘宝天猫服饰占比达 57.5%,成交份额居全网第一。另据易观分析报告数据,淘系服饰不仅成交规模占比超 50%,并以 15.8% 的增速领跑行业,主场优势明显。
在行业普遍增长承压的背景下,这样的成绩不仅可贵,更意味着淘天在策略与节奏上完成了一次自我跃迁。
早在 20 年前,克里斯 · 安德森就曾在其著作《长尾理论》种指出:" 新的分销经济让我们关注长尾中的无数小众需求,这些聚合起来,可以构成与主流市场一样大的新市场。"
面对线上消费更细碎、理性和非计划化的趋势,我们看到,淘宝用一年时间发起了三场 " 战役 ",并最终把长尾需求汇聚到了一起,用 AI 底座撬动了增长杠杆。
1
淘天如何汇聚需求?
在今年的天猫双 11 发布会上,这场大促被赋予了三个 " 第一 ":第一次在 " 大消费平台 " 战略下运行,第一次淘宝闪购全面参与,第一次 AI 能力实现深度落地。每个 " 第一次 " 背后,都是无数次的自我挑战与迭代,淘天的第一场战役,正是 " 自我之战 "。
这一战的核心,是在原有电商主战场上重构经营效率与供需质量。今年 618 是一次练兵场,在这场大促,淘天率先引入 " 剔除退款后 GMV" 这一指标,试图从源头剔除水分订单,通过引导商家关注真实成交,倒逼供给质量优化与履约能力提升。从结果看,剔除退款后 GMV 实现 10% 的增长,平台在扩大营收规模的同时,提升了经营效率,为双 11 打下基础。
在商品层面,淘天延续 " 官方立减 " 机制,通过简洁直接的优惠方式增强价格感知,避免复杂促销干扰用户决策。据天猫总裁刘博(家洛)介绍,用户领取权益通道拓宽,依托 "AI 智惠引擎 " 实现 15% 转化率提升,让优惠精准发放给高意愿用户。

接下来,淘天并未停留在电商既有主场的优化上,而是主动出击,开启第二场战役——大消费之战。这一年里,淘宝闪购首次以 " 双 11 主场选手 " 身份全力参战,淘天将原本分散的外卖、商超、百货等本地业务统一为一个一体化平台,重构了 " 近场 + 高频 + 非计划 " 的即时消费场域。
数据显示,截至双 11 前夕,淘宝闪购已接入 37,000 个品牌、40 万家门店,订单量同比成倍增长,平台供给从标准化商品向即时化需求延展,为传统电商补齐了高频场景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淘天在这两场战役中始终围绕 " 聚合需求 " 展开。无论是用机制提效,还是探索场景增量,核心都围绕着将原本分散、游离、沉默的用户与需求重新汇聚于淘系平台内部。但淘天的第三场战役,面向的是未来——如何用 AI 工具,提升供需匹配的精度与效率?
2
AI 工具如何更好的匹配供需?
在传统电商平台中,供需两端的信息匹配极易存在错配。一方面,用户难以准确表达需求,复杂语义下的搜索和推荐常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商品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优质供给无法被有效识别与分发。随着 AI 能力的系统化应用,淘天正在尝试以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提升供需匹配的精度和效率。
首先,在搜索推荐系统中引入大模型能力,成为淘宝近一年持续迭代的重点。平台将生成式 AI 全面接入搜索、推荐、广告等主要流量入口,使系统具备理解复杂自然语言的能力。
今年天猫双 11 发布会,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搜推智能总裁凯夫曾披露一组数据:通过 AB 测试和随机实验验证,在复杂语义下,搜索相关性提升超过 20%,推荐信息流点击率提升约 10%。
这一变化本质上源于系统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能力增强。为了支撑上述算法系统的提升,平台在商品理解层也做了底层改造。基于超过 20 亿商品的数据库,淘宝构建了结构化的商品知识图谱,通过生成式 AI 对商详信息进行补全、统一和提炼,解决字段缺失、描述冗余、要素不清等历史问题。此举不仅提升了商品在搜索推荐中的匹配率,也为后续的 AI 导购、自动问答等应用打下基础。
其次,在商家侧的运营环节,淘宝持续推动 AI 工具的前置化应用。图像生成、客服回复、智能定价、数据分析等功能已嵌入日常经营流程中。据官方数据,AI 图像工具每月可生成超过 2 亿张商品图和营销素材,显著降低设计成本;AI 客服每天节省的运营成本约为 2000 万元,主要体现在咨询响应效率和人力替代率方面。这些工具特别适用于中小商家冷启动和精细化经营阶段,有助于降低试错成本,提高供给质量。
在用户侧的交互路径上,淘宝也在进行一系列基于 AI 的功能创新。从 " 拍立淘 " 等图像识别类工具,到 "AI 清单 ""AI 导购 " 等组合型推荐系统,平台尝试将需求识别与商品呈现之间的链路缩短,并提升决策辅助能力。例如,AI 清单可根据用户意图自动生成跨品类商品组合,而 AI 导购可通过对话式问答协助用户明确需求,适配更精细的品类搜索。
综合来看,淘宝的 AI 应用已深入供给理解、需求识别、交易路径的全链路。既提升流量分发的匹配效率,又增强商家的结构韧性和用户的决策效率。
3
电商未来:" 更聪明 " 的大消费平台
我们正在见证电商行业走向下一阶段:从搜索框背后的交易撮合器,转向理解需求、组织供给、闭环履约的智能操作系统。
这一变化的关键,是传统 " 搜索—点击—成交 " 的直线链条,被更复杂、更高维的生活系统所取代。用户只需表达出一个模糊的问题,比如 " 客厅太乱 "" 总是忘记带伞 "" 厨房台面太脏 ",平台就能识别意图、理解偏好、补全上下文,然后从千万供给中,匹配一批最能解决用户需求的产品,摆到其眼前。
淘天正在构建的,正是这样一个以消费为中心、AI 为大脑、本地生活为神经末梢的新平台形态。

它的第二步,是在结构化人群中打穿长期价值。10 亿级的全量用户足够商家沉淀经营数据,这其中,88VIP 又是一套高价值用户经营样本。他们的交易密度、反馈频次、内容偏好、履约选择,构成了淘天理解高质量消费的 " 行为模型底图 "。
它的第三步,是把商品池变成供给引擎,把线下网络变成履约系统。淘宝闪购的背后,是平台对近场需求的即时组织能力:品牌门店、便利店、社区仓被纳入调度体系,分钟级送达,情绪品类、刚需品类一并打通。
最终,需求被聚合成了新的增长引擎。那些分散的、非计划的、非标准的消费意图,被淘天重新组织成一张可识别、可预测、可履约的商业网络。平台通过对生活场景的理解,把无数微小的日常问题转化为确定性的交易机会。
曾经,电商的核心能力是 " 流量分发 " 与 " 商品匹配 ";如今,真正具备穿透生活、理解用户、激活供给的大消费平台,才是下一个时代的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