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经济观察网 24分钟前

软银清仓英伟达,押注 OpenAI,AI 投资或进入“下半场”

11 月 11 日,日本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在公布 2025 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时,披露已于 10 月份全部清仓英伟达(NVIDIA)股份,套现 58.3 亿美元。这一举动被市场解读为软银从 AI" 硬件之王 " 英伟达抽身,转而押注 OpenAI。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资产调整,更是软银集团掌门人孙正义对 AI 未来布局的战略宣言。

孙正义素以大胆押注闻名,并总能在风口上捕捉机会。早在 2016 年,软银就投资了英伟达,如今,英伟达凭借 AI 芯片霸主地位,市值飙升至 4.5 万亿美元以上,软银的 3210 万股持股价值已翻数倍。 但孙正义为何在英伟达股价高位时 " 见好就收 "?答案指向 OpenAI:软银承诺追加 225 亿美元投资,使其在 OpenAI 的总持股比例从 4% 跃升至 11%。这一转变,标志着软银从 AI 基础设施的投资者,转型为 AI 应用生态的投资者。

软银清仓英伟达的资金,预计将迅速转化为对 OpenAI 的 " 弹药 "。软银早在 2024 年底就承诺向 OpenAI 投资 225 亿美元,当时仅完成部分支付。此次清仓英伟达后,软银不仅将兑现全部承诺,还计划注入更多资金,总投资规模或超 300 亿美元。孙正义此前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直言:" 今年我们在 OpenAI 的投资规模巨大——超过 300 亿美元。这将帮助 OpenAI 加速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研发,并推动其上市,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

OpenAI 作为 AI 领域的明星,其估值已从 2023 年初的 290 亿美元飙升至 2025 年的 5000 亿美元以上。软银的投资并非盲目的追捧,而是基于战略协同。OpenAI 的核心产品 ChatGPT 和 Sora 模型,需要海量计算资源,而这些资源离不开英伟达的 GPU 芯片。吊诡的是,软银清仓英伟达的资金,最终将通过 OpenAI 的采购订单 " 回流 " 至英伟达,形成一个闭环生态。此外,软银还计划将部分资金注入 " 星际之门 " 项目——一个与 OpenAI、甲骨文(Oracle)合作的价值 500 亿美元的超级数据中心计划。该项目旨在构建全球最大的 AI 训练基础设施,预计将消耗数百万块英伟达芯片。

从财务角度看,这一交易对软银的资产负债表是利好。清仓英伟达后,软银的现金储备激增至约 200 亿美元,软银旗下 Vision Fund 的投资收益达 190 亿美元,主要源于 OpenAI 和甲骨文的估值增长。相比之下,英伟达持股虽盈利丰厚,但孙正义一度认为其增长潜力已趋饱和,英伟达的市盈率已超 50 倍,市场担忧其垄断地位面临 AMD 和 Intel 的挑战。

软银公布清仓英伟达后,英伟达下跌 3%,投资者担忧软银的退出信号或引发跟风抛售。社交平台上,话题 #SoftBankNVIDIA 迅速登顶热搜,用户调侃 " 孙正义卖芯片买大模型,是 AI 界的‘左手倒右手’?" 一位匿名交易员在社交媒体发帖:" 软银卖 NVIDIA 给 OpenAI,OpenAI 再买 NVIDIA 芯片,这圈钱游戏玩得飞起!"

对于软银的交易,市场观点呈现两极分化。新街研究(New Street Research)认为,此举并非对英伟达的看空,而是资金需求驱动:" 软银单季投资 300 亿美元,超过过去两年总和。卖 NVIDIA 只是‘变现’策略。以精准预言 2008 年次贷危机闻名的投资人、" 大空头 " 迈克尔 · 伯里在社交平台称,AI 估值已成泡沫,软银的 " 全押 " 或将重蹈 WeWork 失败的覆辙。有媒体分析称,OpenAI 的烧钱速度惊人—— 2025 年研发支出预计超 100 亿美元,若 AGI 迟迟未现,回报周期将拉长至 5 年以上。

软银的转向或许暗含三重考量。首先,以分散投资规避风险。英伟达虽强势,但地缘政治和竞争加剧始终是其不可忽视的隐患。软银清仓后,避免了单一资产的风险暴露。其次,OpenAI 的 " 护城河 " 更深。ChatGPT 用户超 10 亿,Sora 视频生成或将颠覆娱乐业,而已经推出的 Atlas 浏览器或重塑搜索市场。最后是协同效应。软银旗下 Arm 公司,正与 OpenAI 合作开发低功耗 AI 芯片;" 星际之门 " 项目则有意将 OpenAI 的模型部署到全球数据中心,形成 " 软银 -Arm-OpenAI" 铁三角。

有分析认为,软银早期押注英伟达,旨在捕捉 AI 硬件红利——英伟达的 H100 和 Blackwell 芯片,成为 OpenAI 等 AI 大模型公司的 " 命根子 "。但随着 AI 从 " 算力竞赛 " 转向 " 应用落地 ",孙正义嗅到新机会:模型和生态的价值将超越硬件。对全球市场而言,这一事件或许预示 AI 投资进入 " 下半场 ":不再是盲目追硬件,而是聚焦 AI 生态整合。(综编)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