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后新车再也见不到全隐藏式门把手了?" 近日,一则关于门把手新国标的消息在汽车圈引发热议。9 月 24 日,工信部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每个车门必须配置带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并为其预留不小于 30 立方厘米的手部操作空间。
这意味着,曾因 " 科技感 "、" 低风阻 " 成为新能源车企标配的全隐藏式门把手,即将退出中国市场舞台。
01 用户痛点:科技外衣下的不便与尴尬
在乘坐新能源网约车时,笔者时常出现找不到隐藏式门把手的尴尬局面,而网约车司机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下车帮助乘客开门 " 被迫 " 成为其职业习惯。


在北方寒冬,37% 的车主经历过门把手冻结,有人用热水浇、吹风机烤,甚至被迫用扳手破冰。一位 Model 3 车主吐槽:" 冬天零下 10 度,门把手冻住弹不出来,只能用手机 APP 远程解锁,耽误上班时间。"

比日常不便更致命的是安全隐患。中保研碰撞测试显示,电子门把手在侧面碰撞后弹出成功率仅 67%,远低于机械把手的 98%。
2019 年,美国一名麻醉师因交通事故导致车辆断电,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弹出,最终在电池起火中丧生。类似悲剧在国内也有发生,2024 年 4 月,在山西运城的一起交通事故中,事故新能源车因碰撞导致电路中断,电动门把手失效延误救援,造成 3 人遇难。

某消防救援人员曾透露:" 遇到全隐藏式门把手的事故车,我们得先破窗再手动解锁,比传统门把手多花 5-10 分钟,对重伤者来说,每一秒都很关键。"

隐藏式门把手的流行,本质上是汽车电动化浪潮下 " 去机械化 " 审美的产物。从特斯拉 Model S 首次采用可伸缩设计开始,这种能降低风阻、提升科技感的设计迅速成为新能源车的标配。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车企将 " 隐藏式设计 " 异化为营销噱头。比如,某新势力品牌曾推出触控感应式门把手,用户必须用特定手势滑动才能开启。
这场 " 科技升级 " 本质是低成本的营销噱头——宁波拓普等供应商数据显示,单个隐藏式门把手的制造成本仅 35 元,比传统机械把手低 60%。
04 新规解读:安全冗余成为强制要求
《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对车门把手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

同时,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 60mm × 20mm × 25mm,即不小于 30 立方厘米。
车内门把手方面,则要求应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通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释放门锁并开启车门。若装备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具有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
监管红线收紧倒逼车企转型。问界 M8 换上带机械冗余的半隐藏式把手,沃尔沃 EX90 保留触控功能的同时增设物理拨杆,吉利银河 E5 则开发出碰撞 0.1 秒自动弹出门把手的应急系统。
大众安徽相关负责人表示,其正在研发的新车型已放弃全隐藏式设计,采用 " 半隐藏 + 机械应急机构 " 方案。这种设计既保留了部分科技感,又满足安全要求,风阻系数仅比全隐藏式高 0.002,对续航影响微乎其微。
消费者的态度转变同样关键。社交平台上," 终于等到禁用 " 的呼声盖过了对 " 科技感 " 的惋惜。有车主留言:" 宁愿放弃那点颜值,也不想在事故中赌门把手会不会弹出。"
吉利汽车方面表示,该标准将安全性、可靠性置于首位," 这与公司‘安全是第一优先级’的造车理念不谋而合,切实解决消费者关注的用车痛点问题 "。
写在最后:
所有伟大的创新,都应始于对人性化最朴素的尊重。当车企不再为 0.003Cd 的风阻沾沾自喜,转而专注于 -20 ℃环境下的可靠性,这样的进步远比隐藏的门把手更值得喝彩。
汽车设计的终极考场,从来不在展厅的聚光灯下,而在用户寒冬握门时的踏实感里,在事故发生时那扇能及时打开的生命之门上。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