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少年维特
前两天灿谷发了个股东信,公司转型一周年,对我来说也意味着被套一周年吧,高点没跑,前前后后跟了挺久,当时单纯看好大饼行情,结果公司股价除了去年有一波激烈行情,总体是归于平淡。
新管理层给了新的战略方向,搞 AI/HPC 算力平台。
兑现方面,过去一年从宣布进军挖矿,到 50EH/s 算力全面部署,确认 " 阶段性转型完成 ",管理层说的话倒是照做了,速度不算慢,还收了个矿场。
现在要从挖矿进军 AI/HPC 算力平台,属于 AI 基建范畴,简单聊聊前景。
从算力到电力
现在 AI 的竞赛,最终不是谁的模型最聪明,而是谁能在最短时间里让机架 " 通电 "。
根据美国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数据,美国电网并网周期已经拉长到 5 – 7 年,一个超大规模 AI 中心要 1 – 2 吉瓦电力,相当于几十万户家庭的用电。光变压器的交付就得等几年,这意味着 AI 基础设施的瓶颈已经不在芯片,而在千兆瓦级电力供应。

这轮 AI 基建部署问题,矿企成为香饽饽纯属意外收获。业务上天然拥有变电站、电网互联和长期电力合同。这些如果从零开始基本要数年时间,微软、谷歌这些 AI 军备竞赛大玩家们显然是等不了的。
现在回过头看灿谷过去一年布局,砸钱通过二手矿机快速入局,相当于是用最小的折旧成本,去锁定廉价电力合同,外加全球能源测运维能力。

美国最重要的两个托管中心都在俄克拉何马州,属于电价与政策最友好的区域之一。

灿谷 8 月收购的乔治亚州 50MW 矿场目前规模低于 100MW 门槛,无需提交审查,电力合同稳定期可以覆盖到 2028 年,后续不知道会不会扩容,但大概率都会卡在 100MW 这个档位。不然给你来个 " 长期合约 + 最低计费 + 上游成本直达 " 机制,相当于要承担基建费用,资金需求就大了去了。
海外方面,公司在阿曼、东非与巴拉圭布局了可再生能源算力基地。
灿谷属于先做的是能源确定性,再谈算力扩张。
从托管到自持
对 AI 业务而言,能否控制电力和场站,决定了是否具备真正的成本边界。
灿谷目前的大部分算力采用托管模式,核心能力主要是在数据中心运维,我判断是属于典型的运营驱动型公司。
矿场本质上是高密度计算负荷的数据中心。过去一年灿谷在四大洲部署与维护,对电力调度、散热设计、设备冗余等都有比较体系化流程了。
这种能力将直接迁移到 AI/HPC 业务,跟 IREN 和 Galaxy Digital 等公司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转型路径差不多。
按照管理层讲的,后续可能在现有场站上并行部署 GPU 集群,形成双用途机房,一部分继续挖矿,一部分执行 AI 推理任务,属于主流矿企都在尝试路线,用算力资源被绑定成长期合同,转化为稳定现金流资产。
完成乔治亚州 50MW 矿场后,也具备了电力自持能力,未来公司有可能在多州复制 " 自有 + 托管 " 混合场站模式,通过负荷管理和能源套利。
AI/HPC 前景与估值逻辑
麦肯锡的 AI 基础设施报告预测,全球 HPC 市场,AI 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到 2030 年将达到约 8 万亿美元。AI 训练和 AI 推理工作的负载都在推动基础设施的增长,预计到 2030 年,推理将成为主要的工作负载。
AI 推理对能源成本、时延和地理分布的要求更高,也更接近灿谷现有设施特点——多节点、低电价、靠近负荷中心。
公司口径下,接下来重点几件事:

以 2025 年 Q2 调整后 EBITDA 约 9,910 万美元为基准,考虑到是完成 50EH/s 首个报告期,比较有参考性,外加一季度 380 万美金,全年按照 3 亿美元预估。
矿业部分估值对应 6 – 12 倍区间,AI/HPC 部分基于 5 – 10MW 部署假设。


不过接下来几个变量值得关注:
ADR 转直接上市后,ETF 之类的被动资金方便进来只是一方面,我估计有可能启动 ATM、可转债、PIPE 等融资,毕竟扩张 AI 机房和能源资产收购都需要先,BTC 短期应该都不会动,等 11 月 17 日之后需要关注一下是否有市场合力。
再一个 AI/HPC 业务,能否从 MW 级别试点签下第一个长单,现在这种催化剂最好使,如果有直接拉起来;另外绿电项目落地,现有场站的一些光伏与储能试点落地情况,降低电力成本。
现在灿谷,应该是要讲一个千 MW 级别能源调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