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 10 月 28 日中午,身着标志性皮衣的黄仁勋面带微笑登台,开始了自己的又一个 GTC 大会主题演讲。"Washington DC,welcome to GTC!" 但这次,一切好像都不太一样,时间不是 3 月,地点也不在加州。就在美国开始冬令时的 5 天之前,被网友称为 "AI 届春晚 " 英伟达 GTC 大会首次在年末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举办。在这次 " 专场 " 演讲中,黄仁勋发布了下一代 Vera Rubin 超级芯片和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官宣了英伟达对诺基亚的 10 亿美元投资入股,以及与美国能源部等的合作。发布会结束后,英伟达股价持续蹿升,当日收涨近 5%,股价历史性地突破 200 美元,次日再涨近 3%,也让这家 AI 时代的 " 最强芯片制造商 " 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市值 5 万亿美元的公司。此后公司 CEO 黄仁勋也仍然吸引着全球目光,10 月末 APEC 峰会期间现身首尔,脱下皮衣与三星电子、现代汽车会长吃炸鸡、喝啤酒,并带来了英伟达与韩国财阀的巨额合作。
但自那之后,英伟达的股价却没那么从容,10 月 30 日至 11 月 6 日期间,5 个交易日下跌,最大单日跌幅 3.7%,市值缩水超过 4600 亿美元。11 月 10 日,连日承压的美股科技板块集体反攻,英伟达更是大涨 5.8%,创下今年 4 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但随后,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再次让这个风口浪尖上的公司面临争议。
软银清仓再次点燃看空情绪
11 月 11 日,软银集团发布财报。同时带来了一个颇令市场意外的消息,这家由孙正义一手创办、领导的日本金融巨头,已于 10 月卖出了全部的英伟达股票。虽然这次清仓带来的 58.3 亿美元与英伟达五万亿美元量级的市值相比似乎不值一提,甚至也没有软银同时清仓 T-Mobile 套现的 91.7 亿美元多。但这却被视为一种信号,媒体蜂拥跟进报道,市场看空情绪也再次找到了爆点,当日英伟达收跌近 3%,股价收于 193.16 美元,市值降至 4.69 万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软银明确表示,套现是为了加大对 OpenAI 的投资。与对英伟达的早期投资类似,软银在与 OpenAI 的合作中也提供了诸多支持,孙正义与 OpenAI 的 CEO 萨姆 · 奥尔特曼同样私交甚笃。也同样,软银的投资是在公司市场价值大爆发前,至少目前来看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英伟达 GTC 华盛顿大会举办之际,OpenAI 也宣布了资本重整的结果,软银投出了几乎是集团历史上最大的单笔投资,通过 300 亿美元投入,可能获得 OpenAI 营利实体 5%-10% 的股权。从清仓英伟达及相关表态来看,软银很可能还会继续追加投资。值得一提的是,孙正义今年就曾表示,OpenAI 会成为地球上 " 最有价值的公司 ",此前市场消息称这家通过 ChatGPT 刺激了近年来的 AI 浪潮的公司,很可能在 2027 年上市,IPO 估值或将达到 1 万亿美元。即使不将眼光放到未来,OpenAI 也已是软银目前的利润 " 支柱 ",财报显示,前者贡献了后者投资收益的 54.9%,也是其净利润倍增、创下历史同期第二好成绩的重要原因。而在 AI 东风中市值狂飙的软银集团,也让孙正义个人财富翻了两倍,再次反超优衣库董事长柳井正成为日本首富。11 月 11 日,在英伟达股价下跌的同时,软银集团美股股价大涨 3.6%,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已达到 160%。
不过,软银的算盘最终能否打成还是未知数。至少此前,软银减持、清仓英伟达的举动让其失去了历史级的红利。在 2017 年 " 仅 " 投入 40 亿美元就成为英伟达大股东之一后,软银曾在 2019 年以 70 亿美元价格清仓。那时英伟达的市值约千亿美元,在 2024 年软银再次规模投资英伟达之时,后者市值已超过 3 万亿美元,孙正义也曾坦诚,这次清仓是一个 " 约 1500 亿美元的错误 ",并将之视为自己投资生涯的重大失误。
虽然 2025 年的此次清仓,会带来什么还未可知。但至少就近期而言,在华尔街热议 "AI 泡沫 "、台积电营收表现不佳带来忧虑、中美芯片竞争持续加剧的情况下,软银的行动给看空 AI 芯片股论调提供了一些论据。
不过,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巴伦中文网报道提示,软银或许会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在 AI 芯片领域的野心。这家孜孜不倦地支持着 OpenAI 的金融巨头,很可能通过持股的芯片设计公司 Arm Holdings 与 OpenAI 联手打造后者自己的芯片甚至芯片工厂。而就在 2020 年,软银与彼时刚刚 " 分手 " 的英伟达一度达成了 Arm 的收购协议,但在监管压力下,这个 " 芯片史上最大并购案 " 在 2022 年以失败告终。
" 大而不倒 " 还是 " 盛极而衰 "?
今年以来,美股市场一方面爆炒 AI 概念,一方面又不断担忧着 "AI 泡沫 ",不少投资机构都以上个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进行类比,提示目前的高估值和巨额资本支出中隐含的巨大风险。
近两周以来,除了软银的突然清仓外,还有不少事件、言论让市场对英伟达和 AI 板块产生 " 盛极而衰 " 的焦虑。
比如 " 大空头 " 迈克尔 · 伯里的 " 持续输出 "。继上周被发现做空英伟达、Palantir,并公开发言强调人工智能 " 融资循环 " 风险,声称英伟达是 " 融资循环 " 中枢后,本周一这位曾做空美国次贷危机获得历史性成功的投资人再次 " 开火 ",社媒发帖指责 AI 巨头们通过延长资产的使用年限来降低折旧、虚增利润。" 英伟达芯片、服务器的产品周期仅两三年,但科技巨头们都在大规模增加资本开支的同时延长这些设备的账面使用寿命 ",他写道。此前美国证监会文件显示,伯里旗下投资机构截至三季度末约持有 1.87 亿美元的英伟达看空期权。而伯里本人近年也多次提示当前的 AI 热潮较之 20 多年前的互联网泡沫不遑多让。
再比如,芯片代工领域的龙头台积电、云服务新贵 CoreWeave 等公司营收不及预期,都凸显出 AI 芯片、数据中心的实际进度和投资不确定性带来的隐忧。CoreWeave 的高杠杆债务问题也引发了重点关注,华尔街数家机构提示云服务厂商大规模发债面临的违约、盈利不及预期乃至产能过剩等风险。
此外,来自中国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目前英伟达已或暂时或更长久地失去了中国市场,而中国也在国产芯片替代潮中捧出了不少明星企业或 " 中国版英伟达 ",并计划通过补贴等方式推动国产芯片的使用。此外,DeepSeek 和 Kimi 的模型也接连在世界层面引发关注,这些模型成本较之美国企业开发的模型普遍更低,但表现往往令人惊喜。为此,市场也会评估未来是否会有无需过多芯片投入就能成功的大模型和 AI 应用,实际上,英伟达股价年初就曾受此冲击。而在 11 月初微软 CEO 萨提亚 · 纳德拉与奥尔特曼的对谈中,两人也都谈到了算力过剩的问题。前者认为不管算力是否过剩,目前的关键是电力不够," 有芯片也只能放在仓库里,因为插不上电。" 而后者则明确表示," 算力肯定会出现供应过剩的情况,无法确定是 2、3 年后还是 5、6 年内,但迟早会发生 "。
而相比于供应过剩等导致的 " 盛极而衰 ",更令人恐惧的可能是又一个 " 大而不倒 " 的典型案例正在形成。这也是上周OpenAI 首席财务官萨拉 · 弗莱尔提出由政府 " 兜底 " 打造万亿美元 AI 融资生态的观点后引发争议的原因。毕竟,前者更多只让投资人遭受损失,而后者很可能演变成普通民众的负担。而按照伯里的看法,无论如何,英伟达都处在这场旋涡的核心。
在华盛顿 GTC 大会上,黄仁勋以一个包含了英特尔、微软、苹果等 " 伟大的美国科技公司 " 的视频开场," 在美国科技发展历程面前,谁都会多愁善感起来 ",他随即说道。不过,英特尔市值在今年美国政府入股、连签 AI 协议、股价接近翻倍的情况下,仍不及互联网泡沫时期的一半。其他赢过了几个时代的科技巨头,在当下的 AI 浪潮中,也各有盘算、喜忧。英伟达的未来,又会在历史上留下何种足迹?(作者|胡珈萌,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