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雷科技 15分钟前

车企集体围剿黑公关:全员受害的困局中,谁在豢养车圈“黑嘴”?

最近,一场针对网络乱象的整治风暴,揭开了汽车行业商业竞争的灰色面。

11 月 12 日,网信中国通报:" 易车榜 "" 孙少军 09" 等账号因炮制虚假销量榜单被依法处置。这些看似中立的排名,实则是未经核实、甚至捏造的数据武器,既误导消费者决策,又干扰企业正常经营。

几乎同一时间,与此同时,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车企的法务部社交媒体账号密集亮相,如同雨后春笋般构建起行业反黑防线。车企们纷纷以 " 受害者 " 自居,悬赏征集线索的金额从百万级攀升至千万级,反黑公关成本甚至足以建造 3000 座超充站。

但在这场集体反击中,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当几乎所有车企都宣称遭遇黑公关侵害时,加害者究竟是谁?

2025 年 2 月初,蔚来法务部的一则声明拉开了年内车企反黑公关的序幕:" 即日起,公开征集针对蔚来的黑公关及网络水军恶意攻击线索,奖励 1 万至 100 万元。"

短短一个月后,鸿蒙智行账号发声,直指数十万条雷同恶意评论涉嫌诋毁尊界 S800,宣布最高 500 万元悬赏线索。从单个企业的被动维权到全行业的主动出击,车企法务部的 " 中心化 " 作战已成为新趋势。

梳理近三年行业动态不难发现,车企法务部的 " 存在感 " 正呈指数级提升。

2021 年,比亚迪率先开启悬赏模式,并于 2023 年底将 " 最高 500 万举报奖励 " 升级为长期机制;长城汽车在 2023 年新能源干货大会上抛出 1000 万元悬赏计划,启动专项净网行动;2024 年以来,广汽埃安上线网络举报中心,吉利法务部发起 5 万至 200 万元线索征集,理想、小鹏的法务账号也频繁发布维权成果。

这些账号不再局限于发布法律声明,而是定期公示处理结果:蔚来累计封禁恶意账号超 2000 个,起诉 13 起案件均胜诉;比亚迪通过司法途径追究 27 名自媒体博主责任,涉案金额累计超千万元。

车企反黑公关的 " 集体觉醒 ",源于黑公关带来的致命伤害。

去年年底,鸿蒙智行尊界 S800 遭遇精准舆论打击:凌晨时段突现数十万条 " 续航虚标 "" 操控性差 " 的雷同评论,八成账号注册不足一个月;随后流传的对比测试文档刻意篡改电耗数据," 迈巴赫轮胎被放气 " 的谣言更是将技术讨论引向信任危机。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品牌口碑直接挂钩市场销量,黑公关制造的虚假信息足以动摇消费者信心,甚至影响资本市场估值。

小鹏、雷军、小米、比亚迪、吉利、长安……几乎没有一个企业敢说自己没被黑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22 年起新能源汽车恶意诽谤案件同比增长 217%。监测数据表明,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4 月 ," 网络水军 " 与 " 黑公关 " 的相关话题传播量超 21 万篇次。

问题在于,当 " 反黑 " 成为行业共识,为何黑公关仍屡禁不止?当车企纷纷以 " 受害者 " 自居,为何仍有消费者对它们的 " 无辜 " 表示怀疑?当法务部不断 " 亮剑 ",为何恶意攻击仍能源源不断?

车企的集体反击,撕开了黑公关产业的神秘面纱。这个以流量变现为核心的灰色链条,早已形成由需求方、执行方、传播方构成的完整生态,MCN 机构、自媒体、水军如同精密协作的作战部队,将舆论操纵变成一门 " 生意 "。

蔚来创始人李斌曾透露,每月针对蔚来的黑水军费用高达 3000 万至 5000 万元,但产业链隐蔽,取证几乎无解。一般的自媒体、小媒体注册资本 10 万元,被车企诉讼判赔 200 万元,最后公司也只是破产了事。

除了部分车企的不正当竞争需求,更有专门的黑灰产公司承接 " 口碑维护 " 订单。据央视网调查,一名拥有 60 万粉丝的汽车博主,短视频报价高达 1.8 万元,长视频更是达到 3.8 万元。更有甚者,部分机构靠 " 捧一踩一 " 单次获利可达数百万元。

谭千帆,一位曾在国企担任舆情处置专员 8 年的业内人士,向央视网《锋面》栏目揭示了黑公关的进化历程:从 PC 互联网时代的 " 论坛灌水 ",到微博、微信时代的 " 控评 ",再到短视频时代的 " 负面评论 " 和 " 车展维权 ",直到如今利用生成式 AI 制作真假难辨的内容。

技术的滥用使得黑公关如虎添翼。利用主板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新型 " 网络水军 " 能产出虚假内容,制造虚假热度和趋势,规避平台监测,谋取非法利益。

尊界 S800 遭遇的攻击中,就出现了大量 " 伪专业 " 文档,刻意放大电耗数据、选择性对比参数,让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为规避平台审核,这些机构还会设计 " 话术库 ",将敏感词汇替换为谐音或隐喻,比如用 " 小电瓶 " 代指电池问题,用 " 转向不跟手 " 暗示操控缺陷。

平台算法的 " 推波助澜 ",让黑公关的传播如虎添翼。在流量至上的逻辑下,负面内容因更易引发情绪共鸣而获得更高权重,平台的推荐机制会自动将争议性内容推送给更多用户。

而平台对雷同内容的识别滞后性,使得这些恶意信息能在传播 4-6 小时后才被删除。这种 " 流量优先 " 的算法设计,客观上为黑公关提供了生存土壤。

" 我们是黑公关的受害者!" 这是几乎所有车企在遭遇舆论危机时的统一说辞,但吉利与长城的 " 黑公关 " 罗生门,暴露了行业的潜规则:

许多宣称被侵害的车企,同时也在扮演加害者的角色。

2024 年,长城汽车公开举报吉利某车型 " 涉嫌虚假宣传 ",随后网络上出现大量诋毁吉利技术的内容;不久后,吉利法务部反击称,发现长城委托的 MCN 机构伪造 " 车主投诉 ",双方互相举证、激烈交锋,最终因证据不足陷入僵局,这场闹剧以两败俱伤收场。

这场罗生门并非个例,而是行业以黑制黑恶性循环的缩影。在这场猎人与猎物的游戏中,没有一片雪花无辜。

追溯循环的起点,往往是企业的防御性反击:当 A 企业遭遇 B 企业的黑公关攻击后,没有选择法律途径,而是选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转而委托黑灰产公司攻击 B 企业;B 企业不甘示弱,发起更猛烈的反击,形成 " 攻击 - 反击 - 再攻击 " 的死循环。

车企从受害者心态向加害者行为的转变,根源在于行业竞争的白热化。

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 60%,头部车企的市场份额差距往往不足 1 个百分点,一款车型的口碑优劣直接决定市场地位。在 " 赢者通吃 " 的压力下,部分企业选择走捷径,与其投入数十亿研发新技术,不如花几百万抹黑竞品来得见效快。

而黑公关的隐蔽性让追责难度极大:攻击内容多由匿名账号发布,MCN 机构与车企的合作多为口头约定,缺乏书面证据,即便被查处也可推给 " 第三方机构擅自操作 ",司法惩戒的震慑力有限。

行业自律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恶性循环。虽然多数车企签署过《汽车行业公平竞争自律公约》,但公约缺乏强制约束力,沦为 " 纸面承诺 "。

部分车企甚至将黑公关纳入常规营销手段,在内部考核中设置竞品舆情引导指标,将抹黑对手与销售人员的提成挂钩。这种扭曲的考核机制,让黑公关从应急手段变成常规操作,形成 " 不黑对手就会被对手黑 " 的畸形竞争认知。

最终,消费者成为这场恶性循环的最大受害者。当车企将精力用于互相诋毁,研发投入必然受到挤压,同时,虚假信息扰乱了消费决策:想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被 " 电池爆炸 " 的谣言误导、被 " 续航虚标 " 的虚假评测迷惑。大部分消费者因网络上的矛盾信息,推迟了购车计划,这无疑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舆论倒向哪里,人们就跟到哪,舆论指向谁,人们就打谁。

车企集体打击黑公关的行动,让我们看清了一个残酷真相:黑公关的加害者从来不是单一主体,而是由灰色产业链、畸形竞争心态共同构成的 " 毒瘤生态 "。

在这个生态中,车企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消费者则沦为无辜的牺牲品,而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与公信力,正被这场无休止的舆论战不断侵蚀。

对车企而言,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要赢得一场场舆论战役,还是要输掉整个产业的未来?在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车企凭借新能源汽车实现了 " 换道超车 ",但如果这个充满希望的产业最终被黑公关反噬,那将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