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2025 年进博会上,大众汽车用三台概念车交出了一份不再 " 德味 " 的答卷。
大众集团主席奥博穆在开幕致辞中强调:" 本届进博会将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坚定深耕中国市场、坚持长期投入的又一力证。"
过去两年,大众汽车完成了从 " 全球标准的输出者 " 到 " 本地创新的吸收者 " 的角色转换。
正如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 CEO 施文韬和钛度车库交流时所说:" 如今,全球消费者的需求愈发多元化,大众必须建立完善的应对体系,在不同地区推进深入的本地化发展。"
对于这家曾经以标准化生产定义汽车工业的公司而言,中国化已经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 CEO 齐泽凯博士也在交流时称," 中国速度 " 已远超世界上许多地区。他认为,大众在中国的角色不只是 " 生产者 ",而是要成为 " 创新共创者 ",并通过安徽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 VCTC ) 将研发节奏完全 " 转译 " 为中国的时间表。
截至 2025 年 10 月,大众在华销量超过 167 万辆,依然稳居外资品牌第一。但市场份额的守成已经不是重点,如何在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中重建 " 大众 " 的价值共识,才是这家百年车企在华转型的真正命题。
技术的中国引擎:从 VCTC 到 " 酷睿程 "
2023 年,大众在德国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 VCTC 正式落地合肥,如今已有超过 3000 名工程师在此工作,几乎成为了大众在中国的 " 第二总部 "。
施文韬指出,这一机构的成立使大众能够以中国速度开发产品,同时保持德国标准的质量与安全要求 。这意味着,大众的研发主轴不再位于沃尔夫斯堡,而逐渐转移到本土市场。
齐泽凯进一步补充:"VCTC 让我们在驾驶辅助和智能座舱领域取得突破。我们通过与本土创新企业合作,在产品上市速度上提升超过 30%。"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合作,是大众与地平线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 " 酷睿程 CARIZON"。进博会期间,大众宣布将与地平线联合自研系统级芯片 ( SoC ) ,为未来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 ADAS ) 与自动驾驶 ( AD ) 提供算力核心。
这意味着,大众不再仅仅是单纯采购,而是想在智能驾驶的核心算力领域自建护城河。据悉,该芯片预计拥有 500 – 700 TOPS 算力,三至五年内量产交付。齐泽凯称,这是大众 " 从生产本地化迈向核心技术研发本地化 " 的关键一步。
对比特斯拉的 FSD 自研闭环与华为的昇腾 - 乾崑体系,大众此举被视为欧洲车企少有的深度自研,在智驾正成为汽车第二战场的当下,这颗 " 中国芯 " 也可能成为大众在智能化时代争取发言权的筹码。
从电动化到智能化,德系理性的新定义
施文韬坦言,大众正在从电动化阶段迈入智能化阶段," 关键不在于动力形式的不同,而在于技术架构是否具备标准化和现代化的能力 " 。
在大众的新版技术路线中,三个关键词尤为突出:CMP 平台、CEA 电子电气架构、以及 ADAS 智驾系统。这三者被统称为大众在中国的技术支柱,是集团向软件定义汽车转型的核心底座。
CEA 由 VCTC 和 CARIAD 中国与小鹏汽车联合开发,是大众首个在中国本土研发的区域控制架构。其最大亮点在于 "AI 内嵌 " 能力,可实现灵活高效的整车控制。
同时,酷睿程的 "GAIA" 数据平台将赋能新一代 ADAS 系统,在感知、预测与决策等关键环节全面升级。首批搭载该体系的车型预计 2026 年上市。
齐泽凯在交流中强调,大众不会盲目追逐标签化的高阶智驾,而是坚持 " 安全、可靠、值得信赖 " 的品牌基因。他直言:" 我们始终坚持在新技术成熟、安全、可靠且易用的前提下再投入应用。"
这句看似保守的话,实际上揭示了德系工程文化的本质——理性优先、稳健迭代。
但在中国这个软件定义速度的市场,保守也意味着风险:当本土品牌以季度为单位更新算法,大众能否在 " 谨慎 " 与 " 速度 " 之间找到平衡,将直接决定其下一阶段的成败。
" 三驾马车 " 再分工:中国战场的新格局
如果说 VCTC 是大众的 " 中国大脑 ",那么一汽 - 大众、上汽大众与大众安徽三家合资公司,就是这家巨兽的三双手臂。
施文韬认为,这种多合资体系 " 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应,使我们能够高效覆盖中国幅员辽阔的市场 " 。
但他也承认,未来的挑战在于差异化。同质化的 ID. 家族已经证明,仅凭 " 德系品质 " 无法打动年轻消费者。
齐泽凯在访谈中解释,未来的协同与差异化将并行存在:" 我们会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协同,在设计语言上实现差异化。"
因此,大众安徽被赋予新的使命:成为年轻化与前卫设计的先锋阵地。" 与众 " 系列正是这种尝试的结果,它更轻、更快、更具中国化表达。但齐泽凯也坦言,目前大众安徽的挑战在于渠道与产品阵容单一,未来一年将陆续推出 B 级 SUV、轿车与 A 级车型,以建立新的产品矩阵 。
对于一汽 - 大众与上汽大众,施文韬强调它们将保持大众品牌的稳定基石角色,延续燃油与插混市场的优势。
在德系逻辑中,这是一种结构化风险分散。但在中国,这种多元格局也考验着资源协同与品牌一致性——尤其当市场进入品牌认知快速分化的阶段,如何让三个大众仍然被视为 " 一个大众 ",是新的课题。
在竞争最激烈的市场,重塑 " 大众 " 的含义
" 中国是大众的第二故乡。" 施文韬在多次场合都强调这一点。
然而这位德国 CEO 也清楚,故乡不等于特权。如今的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开放、也最残酷的战场。
从比亚迪到华为,从蔚来到理想,新的竞争对手正以完全不同的节奏、逻辑和生态打法重塑用户认知。
面对价格战与品牌年轻化的双重挑战,大众选择以理性应对。齐泽凯明确表示:" 我们不会在安全与可靠性上做任何妥协,也不会以牺牲长期利润换取短期销量。"
2026 年将成为大众在中国的 " 集中爆发年 "。届时,基于 CMP 与 CEA 平台的新车型将密集上市,涵盖 SUV 与轿车等主流细分市场。大众希望用一系列可落地的技术成果,重塑品牌的未来感。
但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在一个 " 软件先行 " 的市场,德系理性的节奏是否还能被接受?
大众正在用芯片、本土团队与开放合作体系,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如齐泽凯所言:" 我们不会盲目追求更快的发布周期,而是追求‘有速度的可靠性’。"
在新能源时代,速度仍是竞争力,但信任与稳定,才是大众想要捍卫的最后尊严。(作者|李玉鹏,编辑|李程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