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观点认为,智元机器人此举或是为 IPO 铺路。经济观察报就是否有单独上市计划向智元机器人方面询证,对方表示 " 没有 IPO 计划 "。
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A 股上市企业必须为股份有限公司。此外,若企业选择以境内公司直接发行 H 股赴港上市,也必须完成股份制改造,将企业类型变更为 " 股份有限公司 "。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 2023 年 2 月,由曾入选 "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 " 的彭志辉等人创立,总部位于上海。智元机器人是国内人形机器人 " 第一梯队 " 选手,推出远征、灵犀、精灵三大系列产品,其中远征 A2 机器人全球率先通过中美欧认证,目前已量产超千台。
智元机器人已斩获十余笔融资,融资轮次与估值规模均跻身国内行业前列,其投资方涵盖高瓴、蓝驰、中科创星等财务投资机构,上汽、比亚迪、京东、腾讯等产业龙头,以及正大集团、韩国 LG 电子、韩国未来资产集团等国际产业与投资巨头。
不久前,智元机器人通过 " 协议转让 + 要约收购 " 的方式,以 21 亿元对价获得上纬新材(688585.SH)63.62% 股权。上纬新材在环保树脂、轻量化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储备,可直接应用于智元机器人产品。例如,灵犀 X2-N 机器人关节模组采用上纬新材的乙烯基酯树脂,重量减轻 60%,续航提升至 2 小时,单机成本降低 18%。
收购上纬新材时,业内认为智元机器人或借壳上市,但智元机器人多次发声否认。10 月上旬,又有消息称,智元机器人正筹备明年港股 IPO,目标估值 400 亿— 500 亿港元。" 单独上市对智元机器人来说肯定更合适。" 国内某车企相关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就上纬新材本身的资金实力而言,能给智元机器人的支持有限。
2024 年上纬新材营收 14.94 亿元、净利润 8868 万元,其盈利稳定性虽然可缓冲智元机器人因高研发投入、量产初期成本高导致的业绩波动,但其 2025 年上半年却 " 增收不增利 ",应收账款为 6.27 亿元,占总流动资产近一半。目前,上纬新材也处于研发投入的阶段性扩张阶段,且因原材料成本上升及行业竞争加剧,上纬新材的毛利率开始下降。
当前,具身智能行业正从技术验证转向量产交付期,相关产业链企业也呈现密集上市的态势。截至今年 8 月,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数增至 195 起,其中亿元级融资达 69 起,单笔融资规模平均达 1.35 亿元,创历史新高且远超去年全年融资总和。截至 2025 年 10 月,年内已有近 50 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披露 IPO 新进展,其中包括 " 全球 AMR 仓储机器人第一股 " 极智嘉、" 酒店机器人第一股 " 云迹科技等。
不过,智元机器人面临的挑战也显而易见。首先,行业竞争白热化,2025 年被称为 " 具身智能量产元年 ",具身机器人的标杆产品特斯拉 Optimus Gen 3 计划年底推出原型机,国内的优必选、云深处等企业也在加速布局。
其次,具身机器人技术层面的痛点较为突出,高质量多模态动作数据稀缺制约模型训练,现有模型在复杂真实场景中泛化能力不足,且行业技术路线未收敛,关节选型、算法方向等争议尚无定论,绿的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部件仍面临产能爬坡问题。
再者,具身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缓慢,其高价值应用场景匮乏。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日前在小鹏科技日上表示,机器人真正商业化落地尚需时间,目前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 " 拧螺丝 " 或进入家庭做家务,仍不是最佳应用场景,其机械手损耗较快且成本高昂,进入家庭环境则面临安全性的挑战。小鹏的机器人将率先在展厅讲解、安防巡逻等轻量场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