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汽混改到省外。
10 月 10 日,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山西省)发布公告,陕汽大同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简称 " 陕汽大同 ")4.5% 股权转让结果落地,四川民营企业犀重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简称 " 犀重汽车 ")拿下这一股权。我们注意到,犀重汽车已累计出资 4000 万元拿到陕汽大同近 30% 股权,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在我们的观察中,混改正在成为陕汽发力新能源板块的重要抓手。
01
瞄准电动重卡:成都 " 新势力 " 拿下第二大股东
一起来看看陕汽大同此次混改的目的所在。
陕汽大同是陕西重汽在 2011 年与大同市政府共同投资组建的专用汽车生产企业(陕重汽控股),产品涉及常规柴油车产品、LNGCNG 汽车、新能源汽车、专用汽车(自卸车、桥梁检测车)等,主要运用于交通物流、矿山运输、特种作业等领域。
事实上,比起传统专用车生产,新能源赛道才是其近期发力的重点。
突出表现即公司相继于 2023 年 5 月与 2024 年 5 月成功试生产了首辆纯电重卡与下线了首辆底部换电重卡(质子汽车产品),并在 2025 年上半年取得进一步销售突破,期间销售收入达到 3.53 亿元,累计卖出的 882 辆车中超 8 成都是新能源产品,公司现已成为山西省大同市新能源商用车龙头企业。

紧接着在 2025 年 7 月,犀重汽车以 3250 万元收购唐山市启明科技公司(下文详表)持有陕汽大同的 24.5% 股权,于 10 月以 759.66 万元再购入公司 4.5% 股权,累计花费约 4010 万元拿下陕汽大同 29% 股权,成为公司仅次于陕重汽的第二大股东。
那么,如此混改会为陕汽大同带来怎样的 " 动能 " 呢?
犀重汽车成立于 2017 年,是一家总部位于成都(2024 年 5 月从上海迁址)的商用车 " 新势力 ",以驱动模块技术、高效电控、整车系统解决方案等核心技术见长,目前已掌握超 200 项授权专利。公司产品涉及环卫、重卡、矿用车等,与陕汽大同 " 高度吻合 "。
双方现阶段合作方向已十分清晰,即重卡 " 底部换电 "。陕汽大同 2024 年 5 月下线的首辆底部换电重卡其实就是与犀重汽车合作实现,后者自主研发的新能源商用车滑板底盘技术正是其核心技术之一,已能够覆盖 18-49 吨车型、配适 10 余个场景。此次混改之中,犀重汽车显然处于先进技术 " 输出方 " 角色。

犀重汽车不仅在环卫领域接连中标大项目,累计金额超 2 亿元,且于 2024 年 7 月在成都投资 80 亿元建设了新能源商用车整车及盘毂动力先进电机制造项目。在资本层面,则已完成 4 轮融资,其中包括慧秋投资、义信资本以及多支成都政府引导基金等,最新一轮投资全部来自山西政府引导基金。
02
晋城下单 700 台:产品剑指 " 煤炭场景 "
陕汽为什么格外重视山西地区的新能源市场呢?
我们曾多次关注过新能源重卡在陕北煤炭运输场景的 " 短倒 "(" 超短补能周期 " 的刚需及 " 空车上坡、重载下坡 " 的动能回收)应用,其实同为 " 煤炭大省 " 的山西逻辑亦是相同。
事实上,2024 年 5 月下线的大同市首辆底部换电重卡就是质子汽车针对煤炭物流运输场景研发的新一代换电牵引车,现场即拿下晋城市 200 台订单及 500 台订购协议,市场前景显然是最大的 " 吸引力 "。

而在降本增效指引下,新能源是大势所趋。据 " 发现新物流 " 数据显示,2025 年山西电动重卡保有量已突破 1.2 万辆,较 2024 年增长 84%,占全国总量的 12%。仅在 2025 年前 9 个月,山西电动重卡累计销量就超过 1 万辆,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排名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换电重卡还是山西省政府重点发力方向。不仅出台了全国首个底盘式换电站省级标准,强制要求换电站兼容 2 种以上品牌车型,单次换电时间 ≤6 分钟,并配备智能热管理系统;下属山西交控集团还联合骐骥换电,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 1000 座充换电站,构建 " 八横十纵 " 换电网络。
那么,陕汽大同此次新产品的 " 经济效益 " 会有多大呢?
从运营者角度来看,陕汽大同的换电重卡在 5 年运营周期内,较常规电机+ANT 牵引车多收益 7 万余元,较天然气车多收益 18 万元左右。若结合山西当前超 40 万的重卡保有量,预期效能难以估量。

其一是智能化 " 再降本 "。犀重汽车还有一个明显优势,即依托于智能网联技术形成的智慧矿山解决方案,下设的云控平台与无人驾驶系统将较人工运输效率提升 30%。而这并不难想象,目前国家能源集团准东露天煤矿就已有 140 余辆无人矿卡实现运营。
其二是远辐射 " 多场景 "。陕汽大同不仅服务山西,其辐射半径已抵达京津冀内蒙古,如犀重汽车此次收购的唐山市启明科技公司股权就来自唐山市冀东物贸集团,显然销售来往密切。面对这种 " 港口群 " 应用市场,陕汽大同生产的电动专用车亦拥有广阔市场。
03
" 混改 " 领衔:陕汽新能源动力十足
放眼整个新能源重卡市场,从试点到放量的爆发趋势已然明晰。
最直观的数据是,其在 2025 年前三个季度累计销售 13.78 万辆,累计同比增长 184%,9 月成为今年 3 月以来连续第 7 个月销量破万辆的月份,且是史上第一个销量突破 2 万辆的月份,创下历史月度销量最高。
陕汽在其中所处位置如何呢?
据方得网数据,陕汽集团年内销量稳居行业第四,仅次于一汽解放、徐工集团与三一集团。而值得注意的是,陕汽集团目前正显现出显著的 " 加速 " 趋势,其新能源重卡在 9 月销售 2769 辆,同比增长 365.4%,市占率达到 11.5%,份额提升 3.9%,成为销量前十企业中增速最快的一家,相当于全国每 10 辆新能源重卡中就有一辆 " 西安造 "。

事实上,瞄准新能源赛道,陕汽集团目前已相继推出智汇、智云、质子三大品牌。其中," 智汇 " 聚焦重卡市场、" 智云 " 面向新卡赛道、" 质子 " 则更领先一步,以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轻量化创新产品。2025 年上半年,三大品牌分别卖出超 1 万辆、6067 辆(1-8 月)与 2834 辆,同比增长 255%、205%(行业前三)与 238%。
而更重要的是,陕汽目前已展现出明显的以 " 混改 " 加速新能源板块创新意图。
最突出的当数陕汽集团内部孵化的质子汽车,其不仅成立之初就是集团不并表、不担保、不通过职能部门直接管理的子公司,且成立两年半的时间中就实现大批产品交付,做到了氢燃料电子重卡市占率第一,速度令人惊叹。
最新信息是,公司已于 2025 年 9 月正式打开了不超过 8.1 亿元的第四轮融资(估值 62.3 亿元),并在 10 月于湖北省黄石市投资 56 亿元建设新能源商用车先进制造产业园。

行文至此,在新能源竞逐战中,我们看到陕汽这家年近 60 年的 " 国企老将 " 已然出现体制机制上的 " 变革活力 ",尤其是面对此次深入至省外子公司层面的 " 自主谋变 ",更让我们相信其未来会在新能源市场占领更大席位。
来源 / 金融棒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