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一定是最动人的答案!
在西安这座千年古都
这份浪漫从来都与秦岭血脉相连
终南山下
有识者遥指群山感慨
" 山记录着诗人的足迹,
诗人也重塑着山的意义。"
这句话说得真切!

想想李白在太白峰上放歌
王维在松间月下静坐
韩愈望着云雾思念故乡
这些刻在我们血脉里的诗意
源头正是眼前这座沉默的 " 中华父亲山 "
……
是秦岭!
用它的巍峨身躯
默默滋养着一代代诗人的情怀
山与诗
就这样相互成就
共同书写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图谱

秦岭的奠基意义
首先凸显为天然屏障与滋养之源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 " 天下之大阻 "
这道山脉划分南北气候,涵养黄河长江
山北的 " 八水 " 润泽关中沃野
形成 " 四塞之固,沃野千里 " 的格局
为长安成为十三朝古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重要的是
地理的奠基催生了文化的融合
2020 年 4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深刻指出
"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
是我国的中央水塔,
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 和合南北 " 精准道出了
秦岭作为文化枢纽的本质

不仅是地理界线
更是融合南北文明、联结多元生态的桥梁
正是这种特质
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深层土壤

这种地理与文化上的" 和合 " 气质
长安才成为诗的国度
自朱雀大街南望
终南山如巨屏矗立
地理的亲近转化为诗意的寄托

在诗人笔下
秦岭呈现多元意境
祖咏见 " 终南阴岭秀 " 的壮丽
王维得 " 坐看云起时 " 的境界
诗人们在山城间行走
将山水之魂与人间烟火相融
为唐诗注入雄浑空灵的特质

秦岭由此完成
从自然山岳到文化意象的升华
这正是 " 和合 " 特质在文学层面的生动体现

我们这代人该如何接续这份文脉?
答案就在行动中
翻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我们建立起系统的保护网
走进子午峪
智能摄像头 24 小时守望着山林
记录着金丝猴的灵动、羚牛的足迹
编织着秦岭的 " 生态日记 "

朱鹮从七只 " 遗孤 " 壮大成群
" 秦岭四宝 " 实现栖息地与数量的 " 双增长 "
这些都是保护工作写就的动人诗篇
守护的更高境界
在于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里
游客俯身拾捡垃圾的身影
与诗中 " 暮禽相与还 " 的悠然意境悄然契合
长安民宿讲述山的故事
周至猕猴桃产业与生态保护共赢
都是 " 和合 " 理念的当代实践

说到底
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一片青山绿水
更是在守护诗意生长的土壤
当松风依旧拂过山岗
当清泉依然映照月光
唐诗的韵律就能在这片山水间永远回荡
这样的守护
让今天的我们得以与千年前诗人对话
也让未来的子孙
依然能在这里找到诗和远方

让我们在今天与世界对话时格外从容
不妨把中华文明想象成一棵参天大树
——秦岭是深扎大地的根
长安是挺拔而立的主干
唐诗就是那迎风摇曳的枝叶
有了这样的根基
西安如今打造" 唐诗之都 "
既是对千年文脉的接续
也是一份基于当代守护成果的自信

这份自信
需要被看见、被感知
于是
秦岭、唐诗与西安
共同构成了一个值得向世界讲述的中国故事
当远道而来的客人
漫步在秦岭脚下的唐诗走廊
他们看到的不仅是 " 云横秦岭 " 的景色
更能够体会到一个古老文明
如何与自然相处
如何在守护根脉的同时
面向未来
此时此刻
我们站在西安
向南眺望
秦岭依旧苍茫
城市始终在蓬勃生长

这景象
与一千多年前王维、李白所见
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
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就是接过这一棒
用智慧和行动
让山与城的对话继续下去
让唐诗的韵律
永远在风中回响
这就是 " 国之大者 " 的深意所在
——守护好民族的根脉
文明的血脉才能源远流长

当太白的雪峰依旧映着月光
当终南的云雾依然描绘着新的诗行
我们便相信:
长安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
中华文明的声音
必将永远回荡在群山之间
这诗意,生生不息!
来源 / 网观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