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雷科技 14分钟前

首驱发布智能出行机器人,两轮电动车也要卷安全智能了?

两轮电动车行业,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据研究机构 Market Research Furture 发布《电动两轮车市场信息报告》指出,到 2030 年,两轮电动车市场规模将超过 1000 亿美元(约 7000 亿元人民币),2022 年到 2030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34.57%。

面对这接近万亿的市场规模,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随之浮现:在解决了 " 能骑、能跑 " 的基础需求后,两轮出行还能向用户传递什么?

参考这几年的出行市场上,雷科技发现了一个趋势:智能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 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城市交通系统进行了一轮智能化的彻底重构。

而作为出行市场的一员,两轮电动车也到了需要撰写新剧本的时候。以首驱科技为例,在 9 月 25 日的首驱科技发布会上,雷科技看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 " 新物种 ":智能出行机器人,让两轮电动车的智能化不再是表皮,而是成为内核。

图源:首驱科技

首驱的思考在于:如何通过智能化,将两轮电动车从 " 满足基础需求 " 的工具,升级为 " 懂用户真实焦虑 " 的出行伙伴?

在翻看了所有相关资料之后,我们终于看见了由三条暗线交汇的答案:一条叫 " 智能 ",一条叫 " 安全 ",一条叫 " 能源 "。

过去,两轮车行业谈智能,做法多是 " 给每个部件装个小芯片 ":仪表管显示、刹车管制动、动力管加速,各模块各自为战,算力分散不说,软件升级还要逐个调试,既难实现复杂功能,又容易出响应延迟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首驱科技的答案是:直接引入汽车级的集中式电子架构这便是 Skymotor 中央智慧大脑的核心逻辑:一芯控全域。

Skymotor 中央智慧大脑具备三大核心优势:

一是毫秒级响应能力,相较于传统分散式系统,指令传递效率大幅提升,可快速应对骑行中的各类突发场景;

二是整车 OTA 升级,不仅能更新车机系统,还可对车身控制、动力系统进行远程优化,让车辆实现 " 常用常新 ",摆脱 " 买完即过时 " 的困境;

三是极端环境稳定性,研发团队投入大量资源测试,确保系统在 - 30 ℃严寒至 60 ℃高温环境下仍能稳定运行,达到汽车级可靠标准。

图源:首驱科技

一辆真正的智能出行机器人,不能只停留在 " 反应快 ",还得要 " 感知准 "。这就好比一个绝顶聪明的大脑,也需要一双好眼睛,才能洞察周遭、预判风险。

首驱的解法,是打造了一套覆盖行车、泊车、交互全场景的超级雷达感知网络相当于给车装上了 " 第六感 "。

比如,在行驶中可监测后方快速驶来的车辆并发出追尾预警,变道时自动扫描视觉盲区提醒侧后方来车,即使在雨雪、黑夜等复杂环境下,也能突破环境限制实现全天候安全守护,同时支持手势操控功能,进一步简化骑行中的操作流程。

在交互体验上,首驱还推出了行业首创的 SkyKey 1.0 AI 自学习无感解锁。" 无感解锁 " 这个词听起来很美好,但很多产品的体验却堪称 " 无感失败 "。

首驱的目标很明确:让解锁这件事彻底无感。通过 AI 自学习算法,系统会越来越熟悉你的靠近和离开,最终实现 0.1 秒的极速识别。用户无需网络、无需开启 APP 即可完成靠近解锁、离开上锁。

更关键的是,首驱还干了一件很 " 笨 " 却非常必要的事:海量机型适配。团队测试了市面上数百款手机,硬生生把蓝牙兼容性这个 " 玄学问题 ",变成了一个可预测、可稳定的技术方案。不管你是安卓还是苹果,新机还是旧款,体验都一样顺滑。

以上所有关于感知与交互的技术铺垫,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是让车学会 " 主动思考 "。

而承载这一能力的,是首驱发布的零阈 OS 全域操作系统。它的核心突破—— SkyKey 2.0 图车云一体辅助驾驶,首次在两轮车上实现了 " 导航数据 + 车端数据 + 云端算法 " 的三维融合。

这意味着什么?举个例子,当用户开启导航后,系统能提前预判转弯动作,在路口停车时自动打开转向灯,转弯后自动关闭;夜间刹车时,通过地面投影将刹车灯扩展为 " 安全光毯 ",大幅提升夜间骑行安全性,同时支持会车提醒等智能功能。

这标志着两轮车的智能化,从 " 被动响应指令 " 迈入了 " 主动感知与预判 " 的新阶段。你的坐骑,正逐渐变成一个懂你、护你的骑行伙伴。

两轮电动车不缺马力,缺的是底气,所谓 " 底气 ",就是面对复杂路况时,那份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传统两轮车的 " 安全方案 ",往往停留在刹车性能、轮胎抓地等基础层面。但在真实的骑行场景中,如清晨洒水车留下的湿滑路面、下班途中突如其来的急弯、地库出口那个令人心虚的陡坡,这些才是用户日常的 " 安全盲区 "。

针对传统两轮车在安全场景上的局限,首驱科技发布全域智能安全系统,将汽车级智控技术融入两轮领域,推出多项行业首创技术,实现从 " 功能智能 " 到 " 安全智能 " 的跨越。

首驱首次将汽车级底盘控制技术系统化应用于两轮车,推出 Cycle X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覆盖直线、弯道、平路、坡道、加速、制动全骑行场景。配合双通道阀式 ABS,可使制动距离直接缩短 20%。

图源:首驱科技

在此基础上,还同时具备了全域坡道辅助功能,无论坡度大小均能实现无限时驻车,上坡时无感辅助防止溜车,下坡时主动控制车速,适配地库、桥面、山路等各类坡道场景。

此外,系统还搭载行业首个双向防仰功能,通过 AI 精准识别车身姿态变化,自动优化扭矩输出,以毫秒级响应防止加速过猛导致的翘头与急刹造成的翘尾,保障骑行稳定性。

针对雨雪天气打滑痛点,首驱推出 1.0PRO 双模式 TCS + 系统,采用行业首创的双轮实时监测技术,相较于传统单轮监测系统响应速度领先 5%,可毫秒级识别打滑状况。

它提供两种模式:高性能模式是通勤首选,系统干预积极,全程稳如老司机。而玩家模式则适当放宽限制,在安全底线之上,留出足够的操控乐趣。

一套系统,两种性格,兼顾了日常通勤的稳定与周末骑行的乐趣。

最后一个痛点是弯道,毕竟 " 弯道稳才是真的稳 ",传统两轮车 ABS 系统传统一旦进入弯道,效果大打折扣,侧滑风险骤增。

首驱发布行业首个弯道 CABS(弯道辅助刹车系统),首先是搭载汽车级六轴陀螺仪,每小时误差不超过 0.1 度,车身倾角变化尽在掌握。其次是通过 AI 实时分析车辆姿态与路况,在打滑发生前提前判断、提前干预。最后根据倾角动态调整刹车力度,实现 " 未滑先控 "。

全域安全系统的发布,不仅解决了两轮车在特定场景下的安全痛点,更为行业树立新的安全技术标杆。技术突破反而是其次,首驱正在做的,是让每一次出行,都真正拥有 " 底气 ",这才是对这个行业最大的价值。

最后是电池,堪称两轮电动车的 " 命门 ",也是整个行业心照不宣的 " 阿喀琉斯之踵 "。

几乎所有用户都饱受其苦:冬季续航如过山车般腰斩,电量 " 虚 " 得让人心慌;电池寿命更是一道坎,两三年后容量大幅衰减,高昂的换电成本犹如二次消费。这些痛,成了用户沉默的共识,也成了品牌们集体避而不谈的最大难题。

针对这些痛点,首驱研发了炽晶电池,实现三大技术突破:

一是 1500W 大功率快充,大幅缩短日常补能等待时间,满足高频次通勤的补能需求;二是低温稳定性,即使在 - 30 ℃严寒环境下也能稳定启动,有效缓解冬季续航衰减问题;三是长使用寿命,电池寿命长达 10 年,远超传统两轮车电池 3-5 年的使用周期,几乎做到了与整车同寿命,极大降低了长期使用的隐形成本。

解决完续航与寿命问题之后,动力就是下一个突破口。

很多电动车标榜极速很高,但实际骑行中,尤其是中后段加速,常常感觉 " 光吼不走 ",动力衔接不顺畅。

为此,首驱推出 HiDrive 系统,核心在于 " 融合 "。它通过电机与电驱的深度合一调教,系统能感知你是想平稳巡航还是急需超车,并精准匹配动力输出,实现 " 随叫随到、从头快到尾 " 的流畅体验。;在提供强劲动力的同时,通过对能量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续航里程的实质提升,做到了 "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吃得少 "。

性能的根基在于硬件。首驱无界自研电机 2.0,在材料上就下了狠功夫——采用航天级非晶合金材料。带来的直接好处是:

铁损降低 85%,发热减少 30%。这意味着能量损耗被大幅压制,更多的电被用于驱动车轮,而不是变成无用的热量。同时续航增加 20 公里(实验室数据),效率的提升,直接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额外里程。

而这套系统的 " 灵魂 " 在于无界 AI 电驱。它基于车载 AI 芯片的算力,可以实时学习你的骑行习惯(比如你是激进派还是温和派)并结合实时路况,动态调整动力输出和能量回收策略。简单说,这辆车会越骑越懂你,逐渐变成专属于你的定制座驾。

一切技术,只有到落地时刻,才算是故事的开始。

2025 年 10 月,首驱第一代产品 Y3、Kz3 将正式交付。当技术走下 PPT,两轮出行的拐点,才真正开始转弯。

而首驱的探索显然不止于此,发布会之后,雷科技专访了首驱科技的相关高层,得知公司已经明确了下一步的升级路径:不只是让车 "好开好用 ",更要让车融入生活比如打造 " 人车家生活 " 场景,让两轮车成为连接个人出行与家庭场景的纽带,或许未来下班骑车回家,车能自动联动家里的智能门锁、灯光,到家时门已解锁、灯已亮起

在用户最关心的续航焦虑上,首驱也在做更长远的布局:不满足于现有炽晶电池的突破,还在研发半固态电池和高压平台技术半固态电池能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让车跑得更远;高压平台则能加快充电速度,未来补能可能像给手机快充一样 " 半小时满电 ";

在雷科技看来,首驱的这些布局,恰恰踩中了两轮电动车行业的下一个风口:过去行业总在比参数、比续航,但用户的需求早已从 " 能骑 " 升级为 " 骑得爽、用得顺、不焦虑 "。

首驱的逻辑很清晰,就是系统性布局 " 技术 + 场景 + 生态 " 大三角

这种布局的价值,不仅在于帮首驱在两轮电动车这个万亿市场中建立差异化优势,更在于推动整个行业跳出内卷式参数竞赛,转向用户体验驱动的生态竞赛。当两轮车不再只是从 A 到 B 的出行工具,而是能融入家庭、适配个性、解决焦虑的智慧伙伴时,整个行业才算真正完成了从代步时代到 " 智能生活时代 " 的跨越。

而首驱现在走的每一步,或许正是在为这个未来铺路,它的探索,不仅是自己的技术愿景,更可能成为两轮出行行业未来的发展蓝图。这才是 " 智能出行机器人 " 最迷人的地方。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