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21世纪经济报道 10分钟前

云南白药:以全产业链布局向价值驱动转型的中药企业典型样本

万亿中药产业,一场变革正在发生,中成药集采如一块巨石砸向冰面,整个中药产业的运行规则先破后立。

当云南白药、同仁堂、片仔癀等头部企业相继启动全产业链布局时,外界将其解读为 " 巨头之间的资源卡位战 " ——毕竟在中药材价格波动、集采压价的双重压力下,掌控产业链似乎是应对竞争的必然选择,事实上,更深层次的考量潜藏在政策风向之下。

01

中药产业实现价值回归 全产业链布局下的解题思路

不同于国家组织的化药集采,湖北牵头的中成药集采 60% 的价格分之外 40% 的空间留给了技术分——考验企业的医疗机构认可度、创新能力、药材品质如中药材是否符合 GAP 要求,以及供应保障能力等;中药饮片集采也是一样,中药饮片联采更重视企业真实的 " 质量保障和成本控制能力 ",道地药材、GAP 基地、中药材(产地仓)等指标甚至是集采评比中的额外加分项。

2025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强调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9 月 8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药生产监督管理专门规定》,侧重于提升中药材源头质量、加强中药生产全过程控制,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监管部门已连发八条《规定》相关政策解读,足见这份文件的分量。文件从加强下游中药生产企业的原料、生产、流通等方面的要求出发,对中医药产业链影响深远。

中药产业从 " 资源导向、价格竞争 " 向 " 质量优先、价值驱动 " 转型的核心逻辑显露,而上游布局正是这场转型的 " 压舱石 "。

中药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无法靠单一环节的优势独存,从一粒种子到一颗药是一个漫长的链条,中药材作为全产业的 " 源头活水 ",其供应稳定与质量可靠是前提。

然而中药材价格受气候、游资、种植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剧烈,自 2019 年起,行业在疫情催化、政策扶持及资本热捧下经历了一轮 " 非理性繁荣 ",天地网综合 200 指数从 2000 余点攀升至 2024 年峰值的 3600 点,部分品种价格涨幅超 5 倍。

随着产能盲目扩张,供需错配及市场投机等矛盾逐渐暴露,2024 年下半年起,指数持续回落,而比短期价格波动更深远的隐患是价格暴涨之后不可控的品质问题。

一起波动的还有中药企业的业绩,2024 年以来,中药行业加速分化,头部企业也不能幸免。

云南白药还是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2025 年上半年,云南白药交出 " 营收 212.57 亿元,同比增长 3.92%,归母净利润 36.33 亿元,同比增长 13.93%" 的成绩单,净利润创同期历史新高;2024 年,云南白药多项指标更是刷新历史纪录,营业收入达 400.33 亿元,同比增长 2.3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45.23 亿元,同比增长 20.18%;2023 年,云南白药实现营业收入 391.11 亿元,同比增长 7.19%;归母净利润 40.94 亿元,同比增长 36.41%。

业绩持续增长背后是云南白药通过产业链整合推动的链主实践,为中药产业价值回归探索新的解题思路。

02

独属于云南白药的 " 链主 " 实践 从一粒种子开始

中药的 " 道地性 " 从不是简单的地理标签——一株三七的药效,既取决于文山的土壤气候,也依赖种植时的水肥管理,更离不开加工环节的干燥工艺。

云南白药作为链主企业对三七产业的赋能从一粒种子开始。

人们常说,中药材的道地性是由特定种质资源决定的。云南白药积极推进高皂苷含量、高产量的三七新品种选育工作,而云南白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责任不单是选育良种,布局种质资源库,亦包括种源活力保存研究和种源质量均化研究,真正让药农安心买,放心用。

" 一个品种 + 一个专家团队 +3-5 家合作伙伴 " 模式下,云南白药作为链主企业携手各方攻关 " 十大云药 " 良种选育工作,目前,已成功推广的品种包括 " 丽香 1 号 " 木香、"CL03-001" 重楼、"CL03-002" 重楼、" 白药 3 号 " 草乌等,一个个带着编号的种子,不仅是品种的革新,更是对 " 道地性 " 的现代阐释。

" 良种是根基,长成好药材,还要靠种植与加工的匠心。" 来到种植环节,云南白药持续输出种植管理经验、种植技术手册,推动 GAP 基地建设、产地加工标准等,并联合科研机构攻克生态种植、连作障碍等技术难题,为行业提供共性解决方案。

这种 " 技术共享 " 打破了传统中药产业 " 技术壁垒 = 竞争优势 " 的旧逻辑,质量标准从 " 企业标准 " 升级为 " 区域标准 "。

过去,产地药材多以原始形态流通,加工粗糙、附加值低。随着趁鲜切制政策下的产地加工兴起,趁鲜加工平台将新鲜采挖的药材充分清洗、直接切片或切块成工业用户可以直接投料使用的形态,减少药材处理过程,保留有效成分,实现原料质量的均化,降低投料损耗,提高生产效率。

云南白药率先行动,已经在三七、重楼、茯苓、云木香、砂仁、红花等产地建设多个 " 第一车间 "(产地仓、产地加工、产地交易),创造性为云南全省打造" 一个核心品种、一条完整链条、一个产地市场 " 的 " 一品一链 " 产业模式,曾经分散的县域农业向产业化、组织化方向发展。

以三七为例,云南白药气血康口服液是全国唯一采用鲜三七为原料生产的纯中药制剂产品,其在改善心脏和血管健康的临床研究、高原习服试验等研究中显示出显著疗效,2025 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达 2.02 亿元,得到市场充分认可。

之后是交易市场的建设,在 " 信息高度透明、产地直供直采 " 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交易市场不断萎缩。应对变化,云南白药布局 " 线上 + 线下 " 市场,实现大品种溯源、交易,完善金融、仓储、物流、检测等产业配套。

数字化成为串联共生网络的技术纽带—— " 数字三七产业平台 "" 丽江数字中药材产业平台 " 是白药落实 " 统一产地加工 " 的关键工具。配合数字产业平台,云南白药真正实现了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交易到质量的全流程协同及追溯,提供一站式中药材直供服务,还集成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等配套支持,而全流程运营管理能力将是中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不久前,由云南白药开发的基于 " 数智云药 " 构建的核心数据产品—— " 云南特色中药材溯源查询 " 正式通过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审核。云南白药将中药材追溯技术体系推广为全国可用的行业数据资源,驱动溯源数据从 " 企业内部管控 " 转向 " 产业协同基建 "。

在云南白药,数字化不是 " 巨头的护城河 "而是 " 生态的共享基础设施 "。

03

从 " 产品竞争 " 到 " 生态共进 " 云南白药不做传统的产业链整合

传统的产业链整合往往聚焦的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或缩短流程,追求的可能是单一链条或相对较小群体的利益最大化,牵头方与参与方甚至存在从属关系。而云南白药的中药全产业链布局,显然不是赢家通吃

作为头部企业,云南白药推动全产业链的底层逻辑不是 " 垄断 " 而是 " 打通 " ——打通种植与加工的标准断层;打通生产与市场的信息壁垒;打通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隔阂。

以红花收购为例,最初有农户担忧:巨头入场,小商户将没有立足之地。云南白药的解法是让小商户成为 " 产地经纪人 " ——他们不必再垫资囤货,药材质量也不会因为长途跋涉或存储不当而发生折损,只需把当天采摘的新鲜红花拿到就近的云南白药产地仓,就能按照现场测定的品质定价卖给云南白药,获得公允的收入。由于 " 现收现卖 " 保证了药材的品质,也能使农户较过去粗放售卖增收 10%。价格波动的风险消弭,小商户的价值被激活。

生态打造的智慧,不是挤压空间,而是重构共生的位置。在云南白药的全产业链版图中,最具启示性的并非 " 掌控了多少资源 ",而是 " 激活了多少生态节点 "。

面对农户、合作社、科研机构、企业等众多利益主体,如何避免 " 搭便车 " 或贡献度错配?云南白药的答案是 " 规则透明 "。据悉,云南白药的产地项目计划推动实行属地化管理,由合作方共同成立公司运营,请第三方审计介入确保规则公平性。

云南白药,这家扎根云南的企业用多年时间已然完成了从 " 产品制造商 " 到 " 产业赋能者 " 的角色转变。

从道地品种到核心产品,云南白药的全产业链布局延伸到了大健康产品矩阵。云南白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 " 一品种一产品 " 开发计划,推动中药材直接对接终端产品研发,打造大健康产品矩阵,大幅提高云药原料的工业化投料使用比例,实现 " 药材优质 " 与 " 产品畅销 " 的正向循环。

云南白药全产业链布局的雄心壮志不止于国内,还包括充分利用云南口岸优势,通过河口、勐康、磨憨等口岸,结合昆明保税仓优势,打造新型国际药材交易中心,提升云药向国际市场的销售规模。

资本的力量也在加持,云南白药发起成立 100 亿元产业基金,以 " 母基金直投 + 子基金 " 模式,既深耕云南中医药产业链,也辐射全国大健康领域,以资本撬动产业发展。

04

中药全产业链的终局 产业升级 + 价值跃迁

在产业价值回归后,质量是中药的生命线;临床价值是中药的合法性基础;可持续性是产业的长期主义……

当下,中药企业的竞争力正在从 " 谁能卖得更便宜 " 转向 " 谁能创造更不可替代的价值 ";而价值评估体系,也将从 " 营收规模 " 转向 " 质量可控性、疗效确定性、生态可持续性 " 的综合打分。

从全产业链布局到 " 质量可控性、疗效确定性、生态可持续性 ",背后的逻辑链条是:

全产业链布局从一粒种子开始,从源头消除质量可控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布局育种还是规范种植、精准加工,都在为下游制剂质量稳定提供保障;众所周知,中药要获得现代医学认可,必须通过临床研究证明疗效,而原料的稳定性是研究结论可靠的前提,布局从上游开始更是用 " 稳定原料 " 支撑循证证据;通过自建基地 + 战略合作农户等全产业链布局方式构建供应链的韧性之后,既能避免 " 游资炒作 " 导致的价格暴涨,也能有力保障下游生产的连续性,并最终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

更切实的是,政策方面,集采规则 " 技术分 " 占比提升,上游布局的企业能凭 " 优质原料证明 " 获得更高评分,在价格比拼中掌握主动权;市场方面:消费者对 " 道地好药 " 的认可度提升,上游布局形成的 " 质量可视化 " 成为品牌护城河;资本方面:ESG 投资趋势下,拥有生态种植基地、资源保护项目的企业将更受资本青睐。

站在产业进化的长河边思考中药全产业链布局的深层意义,当种植户不再为销路焦虑,当药企不再为原料担忧,当消费者能清晰看到 " 药材从哪里来、如何制成 ",中药产业才能真正摆脱 " 经验依赖 ",走向 " 标准可控、价值可溯 " 的现代之路。

过去的价格战是 " 舍本逐末 ",而现在回归质量、临床价值、可持续性,正是对中药 " 道地性 "" 传承性 "" 生态性 " 本质的回归。

文章来源:赛柏蓝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1君陪你度过经济、投资里的漫长岁月。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