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文汇 11分钟前

好校长能培养更多高分生吗?成为“教育家型校长”要越过几道坎

图片来自 pexels 免费图片栏。

好校长往往能改变一所学校的面貌,但一位教育家型校长不仅能改变学校的面貌,甚至能给整个教育界、整个社会产生引领作用。现实中,我们从不缺少勤奋办学、业绩出色的校长与学校,但是,学校的优秀业绩,即升学成绩,未必能与社会所期待的高质量人才划等号,而优秀的校长也未必可被称为 " 教育家型校长 "。

随着社会转型进程加速、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不同声音与多元诉求交织,甚至出现明显的观念冲突与价值悖论。面对现实条件与制度环境的诸多制约,在笔者看来,要成为教育家型校长,不仅要敢于直面观念冲突和机制瓶颈,还需要在困境中坚定长远育人的信念,在诸多方面实现突破。

不仅要直面问题,还须有解决问题的智慧

成为教育家型校长,首先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直面当前教育现实的复杂性与功利性。这样,校长才能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不均衡问题,突破社会评价标准单一、对 " 成功 " 定义窄化等桎梏,坚守以 " 人 " 为核心的办学之路。

有校长直言不讳:几乎每个人在教育理念上都认同 " 高分不等于高质量人才 ",但面对真实的教育问题时,却总习惯用分数高低来评判学校优劣、衡量校长能力。" 无论学校如何改革,家长选择学校的理由,以及上级主管单位评价校长工作的标准,必然是学校的升学成绩。"

事实上,从人才培养角度而言,优秀的校长必须关注对学生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要引导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同伴。但是,短期绩效的评价压力使得很多校长在理念上虽然认可教育应该追求 " 全面发展 "、坚守以人为核心,但在操作层面,却常常简单异化为 " 全能发展 "。比如学校重视科创、实践、志愿服务等,最初是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虑,但在实行中却将这些包装成升学筹码,背离育人的初心。

一位优秀的校长要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时,不仅要直面诸多现实问题,还须有解决问题的智慧。举例来说。活泼好动是中小学生的天性,很多学校出于安全顾虑或担心影响学生学习方面的考虑,严格限制课间活动。但据笔者所知,有一位教育家型校长却明确提出," 办一所能让孩子奔跑的学校 "。他援引科学研究说明运动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和学校所有的老师、学生家长达成一致。同时,他也认可家长对学生安全的担心,但他将这些风险和担忧转化为重要的教育契机,和家长共同引导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甚至还进一步丰富 " 奔跑 " 的内涵,带领教师团队讨论学生个性发展与集体共识的关系。

不回避谈论分数,更关注分数背后的价值追问

在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看待分数,这是很多校长必然会遇到的难题。所有从事教育的人都会认同 " 只关注分数的教育 " 一定不是好的教育,但另一方面,校长们也常常会想," 没有分数的教育 " 是好的教育吗?

这考验的正是校长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自己专业判断的坚持,和对自己教育理想的坚守。再优秀的校长也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成为绝对的 " 高分考生 "。教育家型的校长不会刻意回避谈论分数,只是更加关注对分数背后的意义与价值的追问。分数和素养并非二元对立的,大量成功实践证明,分数是关注人的成长、素养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

比如,有校长谈到,家长对学校的升学成绩历来十分关心,甚至建议学校应减少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主课课时。对此,校长通过耐心的家校互动,和家长达成一致,学校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增值,要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个体,并期待自己越来越好。同时,学校给学生、家长的定期反馈也不仅限于学业,而是包括学生发展的各方面,通过这样的做法,破除家长的 " 分数迷信 "。这样做影响的不仅是学生,更影响了大批家长的教育理念,这样的教育真正实现了基础教育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使命。当然,获得好的分数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另一方面,真正的教育家型校长在面对诸如社会期望压力大、生源基础弱等现实难题时,他们也很少抱怨,而是会以教育者特有的 " 发现的眼光 ",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看到潜能,在每一处日常寻找教育契机。他们会以极大的智慧在家校之间达成对教育本质的认同,真正将 " 全面发展 "" 家国情怀 "" 创新实践 " 等理念融入办学目标。

因地制宜,高质量教育从不是单一模式复制

教育家型校长的勇气与他们所探寻、坚守的规律,最终要落脚于因地制宜的实践智慧。高质量的教育从来不是单一模式的复制,而是基于学校与地域实际的创造性转化。那么,是否只有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地区才能产出教育家型校长?

根据笔者的观察,优秀的校长在面对资源有限与高期望之间的矛盾、统一要求与特色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农村或薄弱学校如何突破条件限制培育高素质人才等难题,往往善于立足本地文化底蕴和经济条件,将普遍理念与地域属性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契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径。

一位外地校长在几年前接触到上海学校的项目化学习经验后,非常欣赏这一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改变。但是,这所学校地处当地的乡村,面临生源、师资、经费等限制,但这位校长并没有望而却步,而是分批选派教师跟岗学习,利用寒假读书活动,以少数带动多数,逐渐吸引更多教师主动学习、了解何谓 " 项目化、跨学科学习 ",并从设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食堂菜谱开始切入,开展低成本、接地气的项目化学习变革探索。

一年后,学校累计实施数百个项目,除了项目获奖、学生的学业成绩不降反升,更重要的是老师们感受到学习方式多样化对实施 " 目中有人 " 的教育的意义,实现了 " 让‘小项目’撬动真实学习 " 的在地化转化。他的经验生动展示了教育家型校长如何善于借助政策机遇、转化外在经验、激活校内资源,用贴近本土的方式推动深刻的教育变革。

另一位来自贵州乡村的中学校长面对资源匮乏、师资薄弱、生源流失的严峻现实,立足实际,带领师生从改造校园环境入手,开荒修建 " 自信长廊 ",并栽种苗圃创造经济收益支持贫困学生。短短数年,学校面貌焕新,师生更加自信。

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禀赋并不相同,这也要求校长要超越简单移植外来经验,从而实现从盲目跟风到本土创新的突破。普遍而言,一位有可能成长为教育家的优秀校长,要善于结合所在地区实际开展育人工作,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名校,要多聚焦创新素养,突破竞赛和专利为单一指标的 " 世俗 " 要求,引导其创新服务于他人与社会,培养学生建立起建设家乡或走向世界的坚定理念。

影响更多的人,还需更科学的长期研究

从人才培养角度而言,作为一所学校的掌门人,校长对人才培养的看法以及坚持,对学校全体教师有着巨大的影响。优秀的校长往往先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他们具有敏锐的教育眼光、深刻的理解和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然而,要成为教育家型校长,不仅仅是自己要有对教育的深刻认知和卓越的实践能力,还必须要通过个人的远见卓识、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影响、带动并帮助更多的人,影响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教育领域。

对校长而言,如果要从影响一所学校到影响更多的人,不仅要善于讲述教育故事,更需借助科学方法进行验证与传播。

但是这现在仍然是不少校长的短板。比如,如何通过严谨的研究,证明某一项办学策略或学校活动给师生发展带来了具体改变?校长们普遍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当前那些卓有成效的实践是否具有可持续影响?如何让那些促进学生长期发展的改革能从现有评价体系中突围,被更多人 " 看见 ",被更多人认同?

要做到这些,亟需更多跟踪性、长程式的研究,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学生在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发展,他们在学校期间所形成的自觉、坚毅、责任与创新等品质,如何支撑其应对人生难题,又如何助力他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些都应当成为教育家型校长持续关注的教育命题。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