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科学辟谣平台 1小时前

没有研究支持,却敢说“包治百病”?警惕这类“医疗”仪器宣传

近日,一种售价高达万元的保健仪器 " 细胞共振仪 " 在老年人中备受推崇,甚至有不少老人对其深信不疑。

读者供图

这种细胞共振仪,宣称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子微波每秒振动上亿次,刺激身上穴位,打通经络,净化血管里的血液,能治好各种慢性病。比如能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还能治疗脑梗、心梗、各种妇科病等,直到你的身体毛病全部治愈。

总之,就是用 " 微波 "" 共振 " 等概念,包装得颇具科技感;至于功效描述,虽未直言 " 包治百病 ",却也暗示能解决多种健康问题,近乎 " 妙手回春 "。

那么,这样的仪器真的靠谱吗?真的能达到这种效果吗?

微波振动、细胞共振?

疑点重重

从科学原理看,微波在医疗领域确有应用,但目前主流的微波治疗技术主要基于电磁波热效应——这一原理与家用微波炉加热食物的本质相近,通过局部升温使病变组织发生变性,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控制炎症或辅助治疗外伤出血等。临床中,这类技术也用于肿瘤消融、美容等场景。然而,读者提到的 " 细胞共振仪 " 宣传中所宣称的能干预的疾病类型,已远超出微波治疗的常规适用范围。

假设类似的微波设备、细胞共振设备确实有那么多功效,无疑是科学重大成果和医学奇迹,必然会有大量的研究支持。然而当我们搜索中文 " 细胞共振疗法 ",就会发现,多为网上的一些宣传资料,但缺乏相应的高质量研究。

直接搜索 " 细胞共振仪 ",也会发现,只有少数专利而没有研究论文(其中很多还是同一人的),且专利里写的仍然是通过微波产热以达到治疗效果,并未超出目前主流微波治疗方法的范围。

最后,通过读者的线索,笔者找到了该设备的生产厂家的主页,结果发现其产品介绍页面如下,可以说是非常潦草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店面宣传中,可能使用了 " 治疗疾病 " 的相关描述,但厂商的产品说明页上写的却是 " 家用锻炼器 " ——这一点,与读者提供的商家宣传中的检测报告表述一致,却与宣传中说的功能差距不小。这种明明标注的是 " 锻炼器 ",却口头宣称治病的做法,也是明显的风险信号。

2025 年 9 月 15 日截自该设备说明页

读者提供的该商家宣传图中,写的也是多功能家用锻炼器

总结一下,从读者提供的信息看,商家宣称的功效太过夸张,与仪器名称有较大出入,相关研究非常缺乏,且产品介绍非常神秘,让人不由得心生疑惑。

但由于是读者转述的信息,出于严谨我们这里并不直接作出结论。而接下来,我们就将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原则,相信广大读者朋友们看到以后,面对种种疑似医疗骗局,就能更好地做出明确判断了。

首先,不得不承认,仅凭个人之力,在面对这些信息时想要做出专业判断确实颇具难度。要知道,医学生需要学完、做完接近一人高的课本和习题,再加上多年的临床实践,才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夫。可普通人又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系统研读这些专业书籍呢?

因此,接下来就为你总结几条简单实用的方法,来帮你辨别医疗领域的骗局。

包治百病还无副作用?听听就好

我们初次去医院看病,通常都得先经过分诊台,再挂号去不同的科室。这就是所谓 " 术业有专攻 " ——不同的疾病需要有不同的分工。而医学上每种治疗手段都有其适用范围,但范围通常都比较窄,比如专门用来处理特定位置的肿瘤、或专门用来控制慢性病等等。

如果有人说自己的方法能 " 包治百病 ",什么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甚至不孕不育都能一起解决,那肯定是在忽悠。

此外,很多医疗骗局的 " 卖点 " 在于强调无副作用,如果你听到这种宣传,就得当心了。因为很多医疗手段都有副作用,在正规医疗机构,医生们一定会详细告知病人利害关系,并建议病人趋利避害,选择收益最大、风险和伤害最小的疗法,但不可能强调疗法完全没有副作用。

新疗法横空出世?可别上当

医学是如何进步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 " 病例堆出来 " 的。目前最广为使用的诊疗方法,至少都是经过足够验证,较为稳妥的。当然,科技一直在进步,目前这些疗法将来肯定有改进空间,甚至可能会被其他疗法替代。不过,人命关天,这一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往往需要投入数年乃至十几年的漫长时间。

而且即便出现了新的疗法,通常也会率先在正规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进行尝试和推广。要是有人宣传的某种所谓新疗法毫无基础,横空出世,还老是贬低当下主流的疗法作为宣传,同时使用一些诸如 " 量子 "" 纳米 ""AI" 之类的高科技概念但又不详细说明原理,那很可能大有问题。

医疗别抱侥幸,证据少先别信

一些朋友被医疗骗局坑,一个原因在于宣传实在太厉害了,各种要素拉满,什么专家明星推荐,权威专利认证,秘方重现天日,量子、纳米高科技加持等等,那叫一个眼花缭乱。这时候再辅以几个 " 托儿 " 出来讲自己重获健康的感人故事。

这里想请大家记住的一点就是,科学评估一种疗法的实际效果,通常需要的是具备足够规模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而不是什么大 V 推荐,现身说法。

为了获取研究证据,我们可以尝试去论文网站查阅中文和英文的文献。凡是真正经过验证的成熟疗法,或有潜力的新疗法,都会有大量相关研究论文。相反,不靠谱的疗法,往往就什么论文都搜不到,或者只能搜出来寥寥数篇,这意味着要么该疗法就是骗局,要么意味着该疗法还不够成熟,需要更多的探索,总之都不是当下最好的选择。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宣传材料中提到的专利和检测报告,一方面,有人会通过 P 图造假,这种只要查一查相关文件的编号就能弄清楚。另一方面,专利和检测报告都是真的,但不能说明问题。比如专利只是个外观专利,不涉及核心功能,或者检测报告检测的是某些电气安全指标,而不是该产品的实际疗效。

参考权威科普账号

很多医疗骗局中,骗子都非常擅长 " 吆喝 ",他们常常会投入很多资源在推广上,会导致相关信息 " 铺天盖地 ",随便搜索一下全是夸的,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确实很有迷惑性。好在还有一些科普工作者(包括医生),或者官方科普账号(如科学辟谣、科普中国等),一直通过各种平台发布辟谣和科普文章。碰到让人怀疑的信息,可以去查询或者询问,就能进一步减少上当受骗的可能。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已经对常见涉医疗骗局的伎俩有了一定的了解,能自己分辨了。另外这里还要提醒大家,有时候做此类骗局的人会只把 " 医疗 " 作为幌子,实际上搞的则是类似传销、加盟之类的勾当并以此来牟取暴利,也需要注意。

最后建议大家:

不参与无资质机构举办的健康讲座和体验活动。

对 " 包治百病 "" 无副作用 " 及强行攀扯高科技概念的产品保持高度警惕。

如涉及保健品,务必核验 " 小蓝帽 " 标识和正规渠道资质。

发现可疑传销招募或虚假宣传,及时向 12315 或当地公安机关举报。

策划制作

作者丨丁崝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普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 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审核丨李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会员

策划丨丁崝

审校丨徐来 张林林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点亮 " 推荐 "

一起涨知识!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科学辟谣平台

科学辟谣平台

狙击谣言,聚焦热点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