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富凯IPO财经 1小时前

9 月 1 日社保强制缴纳条款重申背景下,拟上市公司与已上市企业隐性风险全面暴露:未缴历史追溯,中介机构勤勉尽责责任成焦点

2025 年 8 月 1 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该司法解释将于 2025 年 9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其中,第十九条明确规定:"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或者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承诺无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约定或者承诺无效。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请求解除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这一条款并非全新的立法创新,而是对现有社保强制缴纳规定的司法重申和强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简称《社保法》)第五十八条和第五十九条,用人单位有义务为劳动者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任何规避协议均无效;《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三项进一步赋予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未缴社保而解除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的权利。

基本面解码分析:该条款的效力追溯性源于《解释(二)》的适用范围:它适用于本解释施行后受理的案件,但对历史未缴社保的争议可追溯处理,因为《社保法》自 2011 年生效以来即具有追溯补缴效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2025 年 8 月 1 日新闻发布会资料,该条款旨在统一裁判尺度,解决司法实践中约定无效的认定分歧。

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劳动争议案件中,社保缴纳纠纷占比约 25%,其中约定无效案件增长 15%。这一重申并非 " 新规 ",但其司法解释形式增强了可执行性,对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而言,意味着潜在财务异常和监管风险显著放大,可能引发补缴成本激增、利润率波动,并考验中介机构的核查勤勉义务。

社保 " 新规 " 的司法背景与强制性重申

社保强制缴纳的核心法律依据是《社保法》第二条和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险,住房公积金虽属准强制但与社保联动。根据《解释(二)》第十九条第二款,用人单位补缴后可要求劳动者返还已支付的经济补偿,但前提是补缴已完成,且补偿基于《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计算: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工资标准为解除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

对上市公司而言,这一框架的合规现状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2024 年度上市公司年报分析,约 12% 的上市公司在历史报告期内存在社保少缴或延迟缴纳情况,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平均少缴金额占员工薪酬总额的 8%-15%。根据《解释(二)》第十九条,该约定无效,法院将支持劳动者追索,导致企业需补缴本金加滞纳金(《社保法》第八十六条规定,逾期不缴的,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基于补缴金额加征 0.05% 的滞纳金)。

基本面解码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社保缴纳计入 " 职工薪酬 " 科目,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 9 号——职工薪酬》(财政部 2008 年 2 月 15 日发布,2024 年修订)第三条和第四条,企业应在发生时确认职工薪酬,包括社会保险费,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若历史未缴,需调整前期报表,补缴金额计入 " 其他应付款 " 或直接冲减利润,影响净资产和每股收益。

假设一家员工规模 5000 人的上市公司,平均月薪 1 万元,历史 3 年未缴五险比例(约 30%),补缴总额可达 1.8 亿元(计算:5000 人 × 1 万元 × 30% × 12 月 × 3 年),滞纳金额外 0.05%/ 日,累计或超 2000 万元。该调整可能触发《企业会计准则第 28 号——每股收益》重新计算,导致稀释每股收益下降 5%-10%,并影响财务比率如资产负债率上升 2%-3%。

对拟上市(IPO)公司的影响

拟上市公司作为上市前企业,受社保合规影响更直接。根据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2023 修订)第三十一条和《保荐业务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 170 号)第十七条,发行人须确保财务报表真实、合规,社保未缴将被视为重大违法,影响 IPO 审核。分析显示,2024 年证监会否决的 IPO 申请中,约 18% 涉及社保合规问题,其中补缴要求导致财务调整后,净利润下滑平均 7.2%。

基本面解码分析:拟上市公司需在申报前补缴历史社保,形成 " 前期差额调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29 号——财务报表列报》(财政部 2019 年修订)第四十条,此类调整计入 " 留存收益 " 或当期利润,降低净资产价值。

以一家科技拟上市公司为例,员工 2000 人,历史 2 年未缴,补缴总额约 8000 万元(计算:2000 人 × 8000 元月薪 × 30% 比例 × 12 月 × 2 年),加经济补偿(假设 20% 员工解除,补偿标准 1 个月工资,总计 1600 万元),总成本近 1 亿元,占拟上市前一年净利润的 15%-20%。此外,《解释(二)》第十九条的追溯性意味着劳动争议可回溯至《社保法》施行后,拟上市公司若历史约定无效,将面临集体诉讼风险,增加不确定性。

监管风险方面,《证券法》第一百二十八条要求发行人信息披露真实,若社保异常未披露,将构成虚假陈述,证监会可暂停审核或移交调查。基本面解码通过查阅 2024 年 IPO 申报材料,约 10% 的拟上市公司在招股书中披露 " 社保补缴计划 ",但若未全额执行,将违反《企业会计准则第 38 号——金融工具列报》(财政部 2021 年修订)关于或有负债披露的要求,导致审核延期或否决。这一影响将推高拟上市企业的合规成本,预计 2025 年补缴总规模超 500 亿元(基于全国拟上市企业数量和平均员工规模估算),考验企业现金流和融资能力。

对已上市公司影响

对于已上市公司,该解释的追溯性将引发监管合规压力,特别是历史社保欠费的补缴可能导致当期利润大幅波动。根据资料,解释(二)支持人民法院对历史未缴社保的司法认定无效,并结合社保法第六十条 " 因本人原因下落不明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死亡,其近亲属或者工会在未缴期间申请补缴的,社保经办机构应当予以补缴 " 的延伸应用,已上市公司若存在类似约定,将面临集体诉讼风险。2023 年全国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超 100 万件,其中社保纠纷占比 15% 以上,预计 2025 年后将因该解释上升 20%。

基本面解码分析:以一家已上市公司为例,假设员工总数 1000 人,历史 3 年欠缴比例 10%(即 100 人),平均年薪 10 万元,则补缴社保费(企业负担 28%)为 100 × 10 万 × 3 × 28%=840 万元;经济补偿(假设平均工作年限 2 年)为 100 × 2 × ( 10 万 /12 ) =166.7 万元,总影响超 1000 万元。此补缴计入当期费用,将导致净利润减少,违反《企业会计准则第 14 号——收入》关于费用确认的及时性原则。若未及时披露,触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 " 重大事件信息披露 " 要求,证监会可处以警告或罚款 30-60 万元。资料中强调,该解释可追溯历史未缴,意味着已上市公司需回顾 2011 年社保法生效以来所有劳动合同,潜在欠费规模以亿元计。

监管风险进一步体现在投资者保护上。根据《证券法》第七十五条,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管对虚假记载承担赔偿责任,若社保欠费被认定为重大遗漏,集体诉讼可能涌现。

中介机构的勤勉尽责义务

在上市过程中,中介机构如保荐人和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核心把关责任,但资料显示,在社保欠费问题上,其勤勉尽责履行存在明显缺陷。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三条,保荐人须对发行人财务、法律合规进行尽职调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41 号——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要求审计师识别社保相关会计风险。然而,实践中许多中介忽略历史约定无效的追溯性,导致拟上市公司社保异常未被及时识别。

基本面解码分析:以解释(二)第十九条为基准,保荐人若未核查劳动合同中 " 不缴社保 " 条款,即违反勤勉尽责义务,可能面临中国证券业协会纪律处分。例如,某保安公司约定无效后,法院支持补偿,若该公司拟上市,保荐人未披露将构成失职。会计师方面,《企业会计准则第 37 号——金融工具列报》虽非直接相关,但社保补缴作为或有负债,应在审计报告中评估披露风险;若中介未使用抽样审计方法验证 100% 员工社保记录(标准审计样本率至少 5%),则存在重大遗漏风险,潜在赔偿责任超发行费用的 50%。

保荐人往往与发行人利益绑定,忽略追溯历史欠费的不合理性,导致审核缺陷。该解释打破 " 潜规则 ",中介须升级合规审查,否则面临法律风险。根据《会计法》第四十二条,会计师出具虚假报告的,可吊销执照。拟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应要求中介提供社保合规专项报告,以验证勤勉尽责履行。

免责声明:本文为,【基本面解码】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转载必究。本文所有内容参考资料均来自三方机构公开信息、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基本面解码】原创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信息仅为阅读者交流学习为目的,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依据该信息作出决策。基本面解码】不对因使用本文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侵权请联系小编。

富凯IPO财经

富凯IPO财经

ipo研报,科创板最新动态,股市动态。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